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南历史气候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使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多局限于对中国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对中国西南一隅的气候变迁研究极其薄弱。笔者在承担了首  相似文献   

2.
论北宋开封地区的气候变迁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全明 《史学月刊》2007,(1):98-108
北宋开封地区的气候,绝大部分时间表现为继唐代以来我国气候变迁史上第三个温暖期的延续。其转变为第三个寒冷期的时间不是如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承竺可桢所说的北宋前期,而是在北宋后期的徽宗初年。建中靖国元年前后,该地气候突然发生明显变化而进入了新的寒冷期。其间尽管这里的气候在徽宗、钦宗年间曾出现过由温暖期向寒冷期的突变,但总体上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在当时每一段温暖期与另一段寒冷期气候交替变化的周期中,每一个较长时间的气候变化周期内都有若干个气候暖、冷交替变化的短周期,甚至在每一个短的气候暖、冷变化的周期内还有一些特别偏寒冷或偏温暖的年份。  相似文献   

3.
唐都长安的驯象及其反映的气候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都长安的驯象及其反映的气候状况吴宏岐,党安荣自本世纪70年代初竺可祯教授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①一文后,历史气候变迁问题日益引起历史地理学界的广泛重视。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以及分析方法的改善,已有不少学者对竺可祯先生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人类活动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近年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 ,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不断涌现 ,人们在思考当今环境问题的同时 ,试图通过对历史时期环境状况的研究来探寻环境变迁的规律 ,进而服务于当今社会。在这种情况下 ,环境史学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关于诸环境要素的历史变迁( 1 )气候变迁。继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 972年第 1期 )后 ,气候变迁的研究成果斐然。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等指出仰韶时期普遍较现今温暖 ,相应的气候带较现在偏北 ;历史…  相似文献   

5.
关于秦汉时期淮河冬季封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秦汉时期淮河冬季封冻问题王子今竺可桢先生在1972年发表的题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著名论文中,曾经讨论了战国至于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他指出:“在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公元23年)...  相似文献   

6.
基于本底趋势线与小波函数的中国旅游成长及多周期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本底趋势线理论和小渡分析理论,对近20年来中国入境及国内旅游客流量成长过程进行了滤波分析,提取了旅游成长过程中的趋势项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项。结果发现:(1)近20多年来我国入境和国内旅游的成长,在年际尺度上均可分解为趋势项、周期项和事件冲击项3个部分;(2)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客流量的增长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入境旅游长期趋势为直线增长,国内旅游长期趋势为指数增长;(3)入境旅游存在2个时间尺度的客流量波动周期,较长的周期为20年,较短的周期为6年,而国内旅游只存在一个10年左右的周期。最后,本文对本底趋势线理论与小波分析方法在旅游成长及波动周期分析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期变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期变迁研究*于希贤〔作者案:此论文是1978年所撰写的《苍山雪与云南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改题而成。原文为1974年开题研究,经三年努力而成。当时此文经十多次投稿,没有一家学术刊物愿意采用。退稿通知书中有“某些冷、暖时段与竺可桢《中国五...  相似文献   

8.
古代都城的选址与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相关,其中与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西安作为历代兴盛王朝的都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汉、唐两代西安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变迁为切入点,讨论都城选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唐宋开封的气候和自然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至 10世纪处在中华 5 0 0 0年气候变迁过程中的第三个温暖期 ,开封的温暖气候从隋唐经五代 ,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公元 10 0 0年左右 ,开封气候转寒。与气候的前后变化相伴随 ,唐宋开封的水、旱、蝗、风沙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 ,但这些灾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温湿的总体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联系东亚、欧州和北美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论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和历史的关系。指出以农为本的中国 ,尤其是北方 ,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气候变化影响农业 ,从而影响社会各方面。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 ,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 ,中国经济繁荣 ,民族统一 ,国家昌盛 ;寒冷期 ,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 ,游牧民族南侵 ,农民起义 ,国家分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最后 ,作者指出 ,在历史时期 ,气候是中国北方政治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并强调将世界气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迁是古代社会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古代社会的环境变迁、经济和政治生活以及民族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全面地认识古代气候变迁的真实面貌,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商代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对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变迁进行系统地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于商代后期的气候研究者颇多并且争议较大,而对殷墟以前的商代气候研究则较少涉及,所以对整个商代的气候变化情况缺乏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评介《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钮仲勋气候是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历史气候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传统研究领域之一,自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问世后,二十余年以来已取得较大的进展,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有质量的成果,由...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气候变迁对于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古国,无疑是可以导致历史文化环境显著变易的重要因素。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发现气候条件的变化确实曾对历史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作用,对于秦汉时期的许多历史文化现象,或许可以得到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作出更合乎历史规律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元代以来洛川塬区沟谷发育速度和土壤侵蚀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史料考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以陕西洛川旧县古城的兴废为地面解译标志 ,以旧县南沟为研究小流域 ,恢复了元代以来洛川黄土塬区沟谷发育与土壤侵蚀过程。计算出了不同时段南沟的沟谷发育速度、土壤侵蚀强度。通过分析得出元代以来洛川塬区沟谷发育速度、土壤侵蚀强度有加剧的趋势 ,其变化与气候变迁、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降水量较丰富时沟谷发育、土壤侵蚀较强 ;人为加速侵蚀与自然侵蚀相叠加是近现代洛川塬区沟谷发育、土壤侵蚀剧烈的主要原因。建国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罗晓艳 《文博》2011,(5):23-29
史前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严重依赖于自然环境及气候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气候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渭水流域史前人类居住方式演变的分析,来探讨房屋居址的建筑形式与环境气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意外的亲戚     
《华夏地理》2014,(1):28-28
蹄兔(左)与土拨鼠大小相当,但它却与高大的非洲象基因相近。“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一个共同的祖先。”生物学家阿里克·科申鲍姆说。这两个物种.以及海牛,都属于一个名叫近蹄类的动物分支。这一分支是6500万年前气候变迁期间从其他哺乳动物那里分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研究长江江流的清浊变化是了解历史时期长江含沙量情况的一个较好视角。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出现过九次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清浊变化,汉水、湘江、赣江、嘉陵江、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清浊变迁,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迁可能是造成清浊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了统计我国修志次数的单位名称由“届”而“轮”的变化,认为用“轮”较用“届”更为准确;指出目前开展的修志22作,就全国而言应是第三轮,而非第二轮;认为由于全国各地修志速度快慢和修志周期长短不一,最终将无法统一命名轮次序列;“二十年续修一次”是指编修一部志书的时间周期,并非指修志事业的周期。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者竺可极教授(一八九0——一九七四),是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对气候、气候变迁(特别是对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和科学史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又是我国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很多部门,全国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以及科学普及工作的热情组织者和倡导者。一、留学回国后一九一八年,竺可恢获得了博士学位后从美国回国,他决心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与教育事业,为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贡献一分力量。回国后,他先在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的前身)任教,两年后转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