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中人     
在美国中情局帮助下,德国成功避免了一次恐怖袭击。6月初的八国峰会上,布什私下提醒默克尔总理"美国正受到来自德国的恐怖分子威胁"。美国国家安  相似文献   

2.
<正>1938年,纳粹德国强令驻华德国军事顾问团回国,并威胁不回国的人将因"叛国罪"被送上法庭,但有多位德国顾问毅然留在中国。在抗日战场上,这些顾问演绎出一个个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以来世界和德国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防务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在防务观念和防务实践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联邦国防军的性质和任务、对付安全威胁的手段、反恐政策、安全政策的目标等。  相似文献   

4.
二战时,德国“闪电战”攻势凌厉,法国败亡,英国岌岌可危,困守英伦三岛,德国在大西洋上对美国造成了直接威胁;日本蓄意南进,太平洋地区的局势十分紧张。为了应对东西方的双重威胁,促使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调整其世界战略。  相似文献   

5.
1938年5月,在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德国又借口苏台德地区的民族问题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了威胁。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要求,英法两国一味绥靖退让,甚至对受害国捷克斯洛伐克步步施压。在国内孤立国外绥靖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努力尝试采取反法西斯的立场,但还是在慕尼黑会议前走上了对德国绥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19、20世纪之交是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英国在面对德国和美国的殖民扩张威胁到自己利益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英国面对美国的扩张态度暧昧,多以仲裁方式解决冲突;相反,面对德国的扩张却态度强硬,加大海军军备竞赛,强调军事优势应对。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德裔移民对母国的支持招致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普遍反感,由"模范族裔"转变为潜在的乃至可见的威胁群体。极端移民族裔同化理论"百分之百美国主义"应时而生,并获得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作为其实践的"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直接而彻底地指向了德裔移民。在这一进程中,德裔移民的宪法权利不但遭到无视,甚至连基本的人权也被践踏,美国的德国文化因此遭受重创。这也说明,在一向标榜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美国,其公民权利还是存在很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在二战时期及战后初期,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资源。战后初期德国由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各战胜国不再沿用传统的货币赔偿,转而开展实物索赔。美国与英国基于相近的利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对德国科技资源进行了联合发掘和掠夺。两国从德国掠夺的科技资源不仅涉及军事领域,还服务于各自国内的民用工商业需求。此外,双方还从德国苏占区抢夺了大量科技资源。通过以上行动,美英基本实现了消除德国军事威胁、提高自身科技实力、与苏联开展科技对抗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林纯洁 《史学集刊》2021,(1):113-122
现代德语中,德国国名"Deutschland"一词起源于中世纪早期日耳曼民族语言的名称"theodiscus""diutisk"等词,具有语言、民族、地理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含义。国号中通常会包含国名的地理或民族因素,但长期以来,德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形态导致中世纪时期大部分德国国号与自身的地理和民族名称相分离。直到1871年,"德意志"(Deutsch)才成为德国国号的主要部分; 1949年,"德国"(Deutschland)才成为国号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国号根据历代统治者政治理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通过考察德国国名的起源与国号的演变,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德国历史的特殊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0.
2012年9月13-16日,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山东大学以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人民出版社等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七十余位学者会集一堂,围绕"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和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协办,共收到论文37篇,德国历史新地图2幅.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德国的宗教与政治"、"中德史学与文化研究"、"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运动"、"德国经济建设及社会问题"、"现代德国对外关系和社会政策"五大主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前沿性观点.  相似文献   

11.
正以客观性为圭臬的专业化历史学科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德国因此被誉为"现代历史学的摇篮"。20世纪以来,接踵而至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历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围绕如何看待近代以来尤其是当代的德国历史、应该树立怎样的历史意识等问题,德国史学界内部产生了严重分化。但有所不同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史学界普遍沉溺于因战败所带来的民族愤懑情绪之中;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则保持了较为清醒的头脑,主动剖析"刚刚发生的民族之过  相似文献   

12.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给正处于外交转型中的德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德国一改过去只关注经济利益而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的传统立场,开始介入远东的权力角逐,这也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战争初期,德国表面采取超脱的中立姿态,多次拒绝清政府与英、俄等国的调停提议,实质是鼓励或偏袒日本的战争行为。由于担心战争可能对远东利益格局乃至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不利于德国的变化,且出于帝国主义追求海外殖民地的贪婪和防范东方文明崛起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战争后期、中日谈判及"三国干涉还辽"期间,德国大幅度调整政策,积极推动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尽管很难明确判定哪项动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德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积极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的结论。研究这一案例,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德国在远东的外交以及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既已被认定负有"集体罪责","德国恐惧症"在欧洲国家蔓延。对此,战后"德国人民犯了什么错"在德国社会引起热议。但"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深刻地影响了德国与奥地利的政治运作方式,尽管许多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也受到创伤,但却无法谈论。在20世纪50年代,西德人与奥地利人仍然避免讨论希特勒,东德则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共产主义者,当年一直在与"法西斯主义者"作斗争。冷战结束与德国再统一之后,战后难民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消散,填充记忆、创造概念并解释过去,成为政治家利用历史赢得未来的关键。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说,希特勒已经属于遥远的过去。所有的中东欧国家在2004年至2013年间陆续加入欧盟,再加上若干次政治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怀旧情绪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1月8—10日,"德国史学术前沿与中国德国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协办。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杂志和出版单位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会议,共提交41篇论文。学者们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研究""中世纪德国史研究""史学理论及德国经济研究""德国政治及外交关系研究""德国文化及其他"五大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广泛触及德国史研究前沿领域,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舒曼计划性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战后初期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是消除德国鲁尔工业区长期以来对法国安全构成的战略威胁。同时,使这一地区的工业潜力为法国所用。但当时,法国不具有贯彻这一国策的实力。冷战爆发以后,法国必须根据美国的冷战战略调整对德政策,不再把德国当作敌人,而是当作盟友对待。最终,法国放弃了把鲁尔工业区从德国分离出去的政策,提出了既能体现法国安全和发展需要,又与美国冷战战略接轨,并着眼于法德和解和整个欧洲统一事业的舒曼计划。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得以复国。而此时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实力最强的国家,波兰积极追随法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时,欧洲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波兰东西两边的苏联和德国实力逐渐增强,处于夹缝之间的波兰的安全受到了重大威胁。为求自保,波兰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推行了等距离外交。但由于各种原因,波兰的等距离外交并没有挽救它再次被瓜分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1890-1933年间德国社会政策的演进,正是以"制度化"与"民主化"为目标的现代性在"国家/社会"这一权力结构中的又一展演.这一发展实现了现代国家在统治模式上的"理性化",从而成为德国现代化的一次尝试.然而"现代性的病态"却注定了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德国社会政策改革的这一历史将成为学界反思现代性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随着"世界政策"的推行,德国积极进行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近代中国的铁路是列强掠取大量财富的载体,掠夺在华铁路路权便成为德国重要的侵略活动之一。通过夺取在华路权,德国扩展了其势力范围,掠夺了铁路沿线资源,并提高了在华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国称霸世界提供了资本。  相似文献   

19.
在德国农民战争研究领域,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所开辟的解释路径是最主要的史学传统之一。在恩格斯笔下,16世纪出现的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对中世纪传统的冲击,构成了德国农民战争的背景,这种背景决定了当时各个阶层在新、旧生活方式上的复杂分化与冲突,并最终由此引发了农民战争;而理解农民战争作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关键问题则在于恩格斯所分析的"平民"阶层。因而从总体上看,恩格斯解释"德国农民战争"的核心路径并非很多学者所理解的单纯的宏观经济解释,而是以人为着眼点,综合考察各社会阶层的生活处境和生活方式。这种解释路径是恩格斯的这本著作在"德国农民战争"编史学上所具有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战争是人世间最残酷的游戏,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二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传统观点认为,二战由德国首先挑起。德国为什么要挑起二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一战")就是德国挑起,但它没有获胜,过了20年,它又发动二战,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