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的环保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环保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环境保护不再是作为经济发展的附属物出现,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有了自己的理论和目标。在迅速发展的环保运动推动下,尼克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环保措施,确立了日后美国环保运动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原因,1970年之后,尼克松政府在环保政策上有所后退。本文力图通过对尼克松政府环保政策兴衰的探讨,揭示当时美国环保运动发展的某些特点及其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五个方面评述了中国学界对“中关关系与西藏问题”的研究成果:美国插手西藏问题的历史及美国的西藏政策研究、美国情报机构秘密插手西藏问题、西藏问题国际化、美国媒体与西藏问题、从战略高度分析美国插手西藏问题的实质等,并综合评介了学界对“中关关系与西藏问题”的专题研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波斯湾地区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持续了一个世纪的海湾霸权已成强弩之末。1968年,英国政府宣布将于1971年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包括海湾地区)撤出,这为美苏进一步的竞争开辟了新场地。美国并未像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后所为,直接填补真空,而是制定了一项新的海湾政策:“双柱”政策, 相似文献
5.
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人烟稀少,神奇无双的雪域高原西藏,造物主在共和国国境赐给了她一个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亚东。20世纪70年代初,我有幸在亚东边防工作过一段时日,耳闻目睹了一些发生在那里的事情。一、不丹王储青睐的\"八千女\"一到亚东,凳子还没暖热,耳边就传来了有关\"大八千\"和\"小八千\"的话语。从众多的叙说中,我很快弄明白,这原来是好事的人们冠给两位漂亮的同胞藏族姐妹的外号,这外号源自她们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6.
在要谈的“西藏问题”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西藏问题”的前期是英国制造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开路先锋;后期是美国制造的,美国中情局在幕后主持。(一)英国殖民势力继西班牙兴起后,向东方进行掠夺。英国东印度公司... 相似文献
7.
一战后的欧洲安全问题是影响两战之间欧洲政治、经济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实行不介入、不承担政治责任的孤立主义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成为促使欧洲安全问题复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而引起的欧洲动荡局势危及美国的经济利益。因此,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在坚持原有政策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政策调整,以维护其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为: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实行官方不参与,不承担政治责任,但以经济的、非官方的形式参与。1925年美国在洛迦诺公约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充分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欧洲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8.
"60年代"和"保守主义"是学术界关注的两个话题.按照学者们的传统看法,60年代是以激进为时代特征,与"保守主义"无涉.本文展示了保守主义在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过,本文更想强调的是,60年代的保守主义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与其自身逻辑明显不符的极端性和激进性.本文力图揭示这一悖论,并且认为,应将"60年代"和"保守主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得出有关这两个课题的较为全面和多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970年4月22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地球日"示威发生时,有人曾骂它是"自十字军以来的一次由一群乌合之众支持的马戏表演",是"生态狂"。然而到了1990年,"地球日"20周年的时候,4月22日已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节日。这一天,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学生反战运动,美国女权主义者为推进女性解放,争取平等权利,掀起了一场\"新女权运动\"。这次运动具有与当时的美国民权运动相结合、思想理论空前活跃与完备、组织建设大有提高、斗争策略更加灵活多样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地位,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会“涉藏立法”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uo Yonghu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1)
近二十年来,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活动提出并通过了一系列干涉中国西藏事务的"涉藏议案"。其主要内容包括:要求美国政府将对华政策与"西藏问题"挂钩;以"西藏人权"为借口干涉西藏事务;为"藏独"势力提供援助,等等。作为美国对华人权外交的组成部分,这些"涉藏议案"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不仅使美国对中国所谓侵犯"西藏人权"问题的干涉长期存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西藏分裂势力在国外的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12.
1949~196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从事了一系列准军事行动,其实质是为美国远东战略利益服务,目标是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遏制与分裂中国。其具体内容包括: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情报和准军事训练技术;在西藏实施公路袭扰和破坏行动;为达赖集团提供军事物资和活动经费;开展针对中国的情报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无论安全领域的利益汇合点还是经贸领域的利益汇合点,都在解冻、维系和推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两个利益汇合点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彼此间的安全需求大于经贸需求,而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并没有因安全利益汇合点而消失,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消极影响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摆脱传统殖民主义和南部非洲种族主义的束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提出了修建铁路的计划,并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大力援助。当时,中美处于冷战对抗最为尖锐的时期,美国担心中国借援建铁路获得政治利益,担心中国借机向非洲输出革命,更担心共产主义在非洲扩大影响。为此,美国政府先后使用"拖延"和以大北公路"替代"坦赞铁路的策略,企图阻止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以实现将中国阻隔于南部非洲之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949~1953年是冷战开始后美台关系的起点.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政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尽管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模糊”策略,但并不存在由“放弃”到“扶植”的明确转折,更没有放弃台湾的切实行动.至1953年共和党执政时,美国对台湾援助政策的最大限度是将其作为“战略后备军”服务于美国的远东冷战. 相似文献
16.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此次会谈虽因"廖和叔叛逃事件"被取消,但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却为保留中美在华沙的联络渠道、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做了积极的补救工作,显示了美国扩大同中国接触和扩大会谈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7.
英美在是否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明显不同:英国主张尽早承认,尽管其决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事实承认到法律承认的递进过程;美国则始终坚持反对过早承认和主张有条件承认,具有不承认的实质性内容,并注定了不承认的结局。1949年1~5月,英美分歧凸显;1949年7月至1950年初,英美就承认问题不断磋商,但整个协商过程表明双方各执己见,最终各行其是,英国于1950年1月6日正式承认新中国,而早在1950年初美国在近期内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学界对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介绍往往是与“史汀生主义”相提并论的,而事实上“不承认主义”并不等于“史汀生主义”,它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史汀生主义”的使用范围。更为重要的是,1932年“史汀生主义”的提出,并非美国政府第一次对华使用“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早在1915年,美国就在对华问题上使用过“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了。 相似文献
19.
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石油危机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突如其来的石油危机 ,日本首先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稳住石油供应对策 ,放弃对阿以冲突的“中立”政策 ,采取支持阿拉伯国家的“亲阿拉伯”政策 ,加强同中东产油国关系。随着石油危机的缓解 ,日本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与西方石油消费大国共同合作避免石油危机再度袭来。与此同时 ,日本在对内政策上大力开展调整主要产业结构对策 ,放弃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展低能耗、高科技产业 ,力争从根本上摆脱石油危机的困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