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乾隆朝京旗苏拉的移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中叶以来京旗苏拉移驻问题是八旗制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经乾、嘉、道三朝,持续近百年,清廷为此动用大量人财物,然而京旗生计非但未解决,反而使旗人生计更加恶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历史后果,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拟就乾隆朝京旗移驻问题进行探讨。 一、京旗苏拉移驻缘起 顺治元年(1644年),福临帝率八旗劲旅进入北京,代明而建大清帝国。为维护和加强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廷把八旗兵视为“国之根本”。在官员任职方面,划定固定的满缺,为旗人入仕任职创造更多的条件;在俸饷方面,八旗官员按九品文官级别领取官俸银粮,八旗兵丁按五等级别领取粮饷。无论官俸,还是粮饷,满洲八旗都远远超过蒙古、汉军八旗。  相似文献   

2.
京旗文化,顾名思义应该是“京都的旗人文化”,但它的主体不在京城却出现在距京城数千里的塞外,所以京旗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一种移民文化,而这种移民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历史上著名的京都旗人移驻现象密切相关的。目前,京旗文化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且对其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依据史料来研究京旗移驻这个重大历史现象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阐述清代乾隆年间京旗移驻现象产生的背景、移驻过程及结果,从而为人们更深切的理解京旗文化,以及开发和利用京旗文化,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京旗文化,顾名思义应该是"京都的旗人文化",但它的主体不在京城却出现在距京城数千里的塞外,所以京旗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一种移民文化,而这种移民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历史上著名的京都旗人移驻现象密切相关的。目前,京旗文化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且对其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依据史料来研究京旗移驻这个重大历史现象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阐述清代乾隆年间京旗移驻现象产生的背景、移驻过程及结果,从而为人们更深切的理解京旗文化,以及开发和利用京旗文化,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曾将北京的闲散旗人(即京旗)派往东北,实行由国家组织的屯垦,这是清朝统治者为解决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十九世纪上半叶[嘉庆十九年一道光十年(1814—1830)左右]在吉林的双城子(筹办屯垦时将垦区命名为双城堡,下简称双城堡屯垦)所进行的,是第二次移垦,它的规模虽不如乾隆初年那一次大,但由于从中表现出的矛盾和问题更为深刻,也更具普遍性,又由于它处在汉族农民大量涌入东北的前夜,作为这一大规模垦荒运动的前奏,它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所以本文拟就这次移垦的特点及成败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朝定鼎北京,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几乎都"从龙"入关,清政府为确保统治稳定对所有旗人实行"恩养"政策。使之生活无虞,全身心地投入军事作战。随着八旗兵丁生齿日繁、政府财政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便成了清中叶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乾隆朝采取了满汉权贵皆视为"绵固久远"的根本大计—京旗苏拉移驻。乾隆朝京旗回屯,事属首次,乃无先例,现对乾隆朝京旗回屯拉林阿勒楚喀进行简单阐释。  相似文献   

6.
雷山设治局改置雷山县的时间,有的认定为一九四八年,有的认定为一九五○年,到底哪种认定为妥呢?在修省、州、县地方志中是应该予以解决的。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丹江厅驻丹江(今老丹江),属都匀府。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迁丹江厅驻肇庆堡(今县城)。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江厅为丹江县,属黔中道(驻贵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独山)。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独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第二行督察区(驻独山)。民国三十年(1941年)六月,因丹江县面积仅九百余平方公  相似文献   

7.
百色,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无名人经传,有者,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将思恩(今武鸣县)府理苗同知移驻百色,建立百色厅,这是百色得名之始。从此,中国版图刻上了百色二字,并在桂西逐步显出其重要地位。光绪元年(1875年),百色厅升为直隶厅,统辖恩阳州判(今田阳县)、恩隆县(今田东县)、上林土县(今田东思林镇)、下旺土司(今平果县海城),这  相似文献   

8.
纵观有清一代百余位驻藏大臣,良莠不齐,贤愚各异,臧否互见。然暇不掩玉,在近200年的驻藏大臣制度史上,不乏出类拔萃、政绩卓然者,甚至奋不顾身,为国捐躯,如傅清、拉布敦是也。傅清,姓富察氏,满族镶黄旗人。初由闲散授蓝翎侍卫。雍正二年(1724年),累迁...  相似文献   

9.
瓷器发展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代(公元1662—1795年),精进到高度的艺术成就,其中雍正(公元1723-1735年)琺瑯彩(古月轩)更是精美已极的制作。琺瑯彩一般称为“古月轩”,这名称究作什么解释,没有确切的考据。按文献片段记载:“有姓胡者善画料器”,又谓:“古月轩为一宫的名称,是  相似文献   

10.
北京八旗的娱乐,在清代中期连京剧也不是经常去听的(京剧,北京讲究“听”,没有说“看”的)因为“戏园子”(今称“剧场”)当时多在外城,有种种不便,例如那时围绕天安门、地安门的皇城城墙还有,必须绕着走。前门门洞,因为出入人数多,车也多,当时又没有上下行之分,经常碴车。东、西、北三城居住的人,若到外城听一次戏,实在不容易。这指一般京旗人员来说。至于王公世家,家中有戏楼或戏台的另当别论。但那究竟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11.
四面自上至下裂二寸许宝瓶摇落适三韩何公治定会同阖」邑绅士公议修葺维时二十六约士民欢呼踊跃乐捐资财计有千金鸠工修理惟南面六门尚未告竣而何公去」定工遂寝以致佛像四十有五俱未严……”。这里提到的何公,为何瑞澜,康熙四十六年至雍正二年任直隶定州知州,因康熙庚子岁(1720年)六月初八日地震将刹上宝瓶摇落,所以他主持了对塔刹的维修。一直到他离开定州,即碑文中提到的“何公去定”,即雍正二年(1724年)。文物与碑文相对照,可确定塔刹最后一次维修的结束时间是在雍正二年,这也就是这批文物最后放入塔刹的时间。但前述的几件明代文物,在…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 ,其得名 ,盖因此地有池二 ,一曰“呼伦”,一曰“贝尔”。此地水草丰茂 ,适放牧 ,多为蒙古喀尔喀部人移驻。初设五名总管 ,分管索伦、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厄鲁特、鄂伦春五路。雍正十年 (1732年 )奏准 ,编成五十个佐领 ,分为左右两翼 ,总管关防由博尔本察掌管 ,加副都统衔。光绪七年 (1881年 ) ,升副都统衔总管为副都统 ,遂设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三年 (190 7年 ) ,东三省改制 ,裁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次年 ,设呼伦厅。 192 0年改厅为县。此地居民中以蒙古人为绝大多数 ,故不通行汉文 ,政府公文或用满文或用蒙文。辽宁省…  相似文献   

13.
七 京旗的语音和语调 我在《北京郊区的满族》中曾重点介绍了“营房中的语言”。为了避免重复,在这注重介绍“京旗的语音和语调”。 京旗的语音和语调,也就是北京内城和西郊营房一带的语音和语调。 在我的记忆中,约当民国十年左右,北京内城语言和外城尤有不同:内城语言包含有多数满、蒙语语汇在内,用汉语语法串连一起来,不注意无法听出来。内城除满、蒙语外,北新桥迤北一带,因地近雍和宫,不但蒙古人多,西藏人也时有出现。  相似文献   

14.
清代驻藏大臣的衙门欧朝贵驻藏大臣的设置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政府任命内阁学士僧格和副都统马喇为首任驻藏大臣,负责办理前后藏一切事务,是为驻藏大臣之始。自此,“国家因西藏地处边远,特命大臣驻扎其地”(《清圣祖实录》)。直到清朝灭亡的宣统三年(...  相似文献   

15.
明清史籍关于宣大总督驻地的记载含混不清,经详细考证,宣大总督在定设之初,总督驻扎朔州;嘉靖二十五年(1546)移驻阳和,此后阳和一直是宣大总督的固定驻地;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开始,宣大总督在防秋之时即需移驻怀来,隆庆四年(1570)之后,宣大总督在防秋之时也无须移驻;至崇祯十年(1637),宣大总督在防秋之时又需移驻怀来,崇祯十二年(1639)之后,宣大总督在阳和、怀来两地移动。宣大总督驻地的变动,体现出该总督之职责在“防边”与“卫京”之间摇摆,这种职责不清对北边防务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澄 《黑龙江史志》2010,(20):21-22
<正>京旗移驻,始自乾隆初年的京都满洲八旗移民,从筹划到实施,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前后近百年,是有清一代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当时,调拨京都(今北京)闲散旗人去拉林、阿勒楚喀、双城堡(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部的五常市、阿城区、双城市),  相似文献   

17.
明初,广东各府同知、通判与知府同驻府城。嘉靖三十四年后,因局部地区失序,逐渐外驻以“专其事任”,成为管控地方的重要官员。其中捕盗类同知、通判,因盗贼作乱而派至县城、乡村驻扎,又随着盗贼平息回驻府城或移驻他地,在一地平均驻扎时长约8年;海防同知只在春冬二汛外派到滨海要地驻扎,呈现出临时性和定期性特点。清康熙二年起,分防同知、通判被重新设置在重要地区,成为地方“专管官”。雍正以后,设置分防同知、通判成为地方潮流。分防同知、通判平均驻防一地的时间长达97年,且拥有管理驻地部分刑名或钱粮事务的权限。明清时期广东在特殊地区设置外驻同知、通判,完善了府县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18.
历史沿革台江,唐朝始置隆县,隶应州,羁縻于唐。五代时,苗族割据,拒绝向朝廷纳贡。元、明两朝为“化外生苗地”,无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决定开辟苗疆,招抚苗民,登记户口,赐苗族汉姓,编设保甲。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台拱厅,由镇远府设理苗同知一员分驻台拱,建台拱城。雍正十二年(1734年),施秉县置主簿分驻台拱。清乾隆二年,台拱厅下设3个土千总,5个土把总。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废除各土官建置。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反正,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直隶于省。民国二年(1912年),改…  相似文献   

19.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北京海淀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召开“文史资料征集员”聘任会。 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前所长金启孮教授应邀出席并讲话。金教授认为诲淀区的特点是清代圆明园、清漪园(即今颐和园)、静宜园(即今香山)等都在本区范围之内。咸丰以前,清帝一年之内,多在园居。海淀无形成为政治中心,至今澄怀园、朗润园、蔚秀园、成府等众所周知的地名皆是昔日王公大臣寓园遗址,且多环绕御园而建,而外火器营、健锐营、圆明园八旗等外三营,亦集中于此。据调查至今海淀一带农村、工厂之住户多为满族,乃清代銮仪卫苏拉后代,海淀区实为北京满族集中居住点,且为研究满学之未开垦的处女地,过去无人注意及之。此实为北京海淀区特点之一,应组织人力撰写资料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其美  文竹 《文物》1985,(11)
清朝建立以来,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便是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清政府曾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派侍郎赫寿赴藏管理西藏事务;又于雍正元年(1723年)派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鄂赖进藏办事;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正式设置驻藏大臣。这一年,由于藏臣内部矛盾,西藏发生了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