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墨战争发生在19世纪美国大陆扩张进入高潮时期,是美国以武力进行领土扩张的开始,在美国国会内部引发了一场有关美国国家目标的外交大辩论。辩论从得:克萨斯兼并开始,涉及宣战、拨款、领土兼并以及奴隶制的扩展等诸多问题,但其核心主题在于扩张性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自由事业是否相容,美国的国家目标是追求领土的扩大,还是自由的延续,从而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权力与自由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引发美俄各种矛盾骤然激化,美俄关系降至冷战结束后的冰点。美国对俄罗斯持续不断的挤压使俄国内反美情绪上升;美俄之间面临着新的矛盾并出现了新的特点。然而,美俄关系不会重新回到冷战,而正在形成对抗加合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限制外国人在墨拥有财产的新宪法。此后不久德国外交部长阿瑟·齐默曼发电报给墨西哥领导人卡兰萨,提议双方建立同盟关系。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全国,不久卡兰萨宣布没收英国在墨西哥的最大投资——铁路。这一系列举动严重激化了墨西哥与美国和英国的矛盾。1917-1918年,美英之间就如何处理与卡兰萨政府的关系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但由于需要美国的帮助,英国政府最终作出了妥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英国失去了在墨西哥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前,随着美国南亚政策的调整,美巴的盟友关系出现了潜在的裂缝.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美国在未同巴基斯坦磋商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导致美巴关系fla~T危机.冲突停止后,美巴关系继续恶化,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后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本文也认为美巴关系发生剧变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狄德罗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唯物主义美学的奠基人。"美在关系"说,是狄德罗美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或中心范畴。"美在关系"说的提出,标志着对美的探讨伸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为西方文艺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日美核能合作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原子弹“轰炸国”与“被炸国”之间的合作。美国对日核政策的演进路径既是其全球战略的内在要求,又是绑架日本依赖美国发展核能构想的必然产物,更是约束日本核武装诉求的因应考量。“天佑论”“无核战败论”与“产业革命论”等认识逻辑,折射出日本对核能需求的内生性与主动性。日本与美国合作的意图在于打破发展核能的政治限制,摆脱技术落后与核材料不足的瓶颈约束,提升本国发展核能的研发水平,进而为潜在拥有核武装能力创造初始条件。揭示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缘起,既客观铺陈了日本在与美国核能合作中蛰伏着“军事利用”的选择性与可能性,又有助于理解战后日本将“作为核电的原子能”与“作为核爆的原子能”进行结合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8.
1963年末发生的"周鸿庆事件"引发了台日关系的危机.在这场事件中,日本不顾台湾当局的压力,坚持允许周鸿庆返回大陆.在台湾看来,这是日本亲大陆的严重过失行为,因此对日采取了激烈的报复措施,台日矛盾激化,一度濒临"断交"的边缘.作为台日双方的盟友,美国利用驻台"大使馆"向台湾当局斡旋,不断对其施加压力.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也亲自访日、访台,为解决双方矛盾不遗余力.最终,在美国的调节下,台日双方各让一步,就此渡过了这场"外交"危机.在解决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美国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同时,美国在远东的战略意图也反映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在纷繁芜杂的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美以特殊关系自形成以来,形塑和创造着中东国际力量的对比变化。可以说,美以关系是研究美国中东政策的关键切入点,也是考察阿拉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冲突的重要线索。目前学术界对美以特殊关系的形成过程存在诸多争议,对其动因的研究乏善可陈,缺少一种清晰而全面的阐述。本文拟利用相关的美国外交文件等资料,对冷战前期美以特殊关系形成的过程及其动因略作论析。 相似文献
10.
1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抗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苏联与尼泊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尼援助计划也随之启动。由于受本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对尼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尼援助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南亚的战略影响,防止尼泊尔加入西方阵营,同时希望孤立中国以及在尼泊尔培养一个亲苏政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抗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苏联与尼泊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尼援助计划也随之启动.由于受本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对尼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尼援助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南亚的战略影响,防止尼泊尔加入西方阵营,同时希望孤立中国以及在尼泊尔培养一个亲苏政权. 相似文献
13.
冷战之初,面对中国内战局势的变化和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可能导致的日本重新军国主义化威胁,菲律宾将确保国家安全的希望寄托于美国,积极寻求与之订立"太平洋公约",但该构想不符合当时美国的战略考虑,屡遭拒绝。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加快对日媾和。由于媾和方案在安全和赔偿方面未能满足菲律宾等国需求,遭到反对。为平息盟国不满,美国改变对"太平洋公约"的态度并提出自己的方案,但该方案将日本包括其中,被菲否定。经过博弈,在美国提供正式安全保证的前提下,菲律宾最终接受了媾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澳、美在如何使用马努斯基地问题上出现较大分歧并最终导致合作计划的流产,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澳大利亚自主意识的增强、对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判断失位以及在英美之间奉行平衡政策;美国大国意识的膨胀、传统孤立主义的影响以及其对欧洲事态的关注等是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澳美防务合作虽然因此而搁浅,但澳方发展与美双边关系尤其是防务合作的决心则愈加坚定。 相似文献
15.
英美保守主义具有同源性,都维护传统,坚持宪政,反对极端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同构成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二战后情况有所变化,美国保守主义者反对新政以来的自由主义,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极端主义倾向,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左右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给世界带来了某种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密谋推翻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的"成功行动"计划是冷战时期美国维护后院并遏制国际共产主义的一次重大隐蔽行动;更为重要的是,以"9·11备忘录"为政策指南的"成功行动"计划奠定了美国隐蔽行动模式的基础,而支持性官方压力、隐蔽宣传战和心理战以及辅助性军事行动则构成为美国隐蔽行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国务院驻中国迪化领事馆副领事身份为掩护的中情局间谍马克南在中国新疆从事秘密谍报活动,并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率一行五人队伍自中国新疆秘密入藏。但《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却矢口否认马克南的间谍身份,并指责"中国的宣传机器在制造美国特务案例"。美国媒体对马克南入藏事件的报道是历史真实与谎言的混合体,其报道内容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美国民众对事实真相的全面了解和客观判断,对今日美国人"西藏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朝鲜政策是美国亚太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伴随着70年代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美国对朝政策也出现松动.尽管两国间危机不断,但在安全、政治、文化交流等领域美国仍采取了一些主动缓和的措施.然而,作为二战后美国第一场热战的主要对手之一和意识形态上的敌人,美国对改善对朝关系又心存疑虑,同时也受到多方牵制,最终没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反应与它的南亚政策息息相关。从印巴分治直到中美和解前夕,美国的南亚政策始终有服务于全球冷战的两个目标:力促印巴和解以防止共产主义集团乘机介入;以一切可能的手段使印度放弃中立政策并加入到西方集团。中印边界冲突在美国政府的南亚政策渐入困境时发生,给了美国决策者以莫大的期望,他们企图以其所谓的天赐良机达至以上主要针对中国的冷战目标。然而,中国正确政策及出神入化的实践大大强化了美国在南亚地区既有的结构性困境,使肯尼迪政府利用中印冲突的图谋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