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父龙之鸿1925年卒业于贵阳一中的前身南明中学,是该校最后一期(20期)的学生。因此,老人家也就是他如今就读于贵阳一中的曾孙女的校友了。但其间相隔了改天换地的整整87个春秋。我和老伴有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各有一个女儿,于是我们夫妻俩的第三代也就有了两个“小龙女”。大的一个孙女是老二家的,今年15岁,近一米七的个头,亭亭玉立,去年暑期从贵阳十六中初中毕业参加中考,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一中。去年金秋时节,我和老伴与老二夫妻俩兴高采烈地驱车送大孙女到观山湖区贵阳一中上学,  相似文献   

2.
顾久  刘奕 《贵阳文史》2011,(6):29-31
说起来,我们一家四代人都毕业于贵阳一中,爷爷、父亲、叔叔、我还有女儿。我爷爷和父亲读一中时,那时候还不叫贵阳一中,叫南明中学。爷爷顾定基(音)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今年我们编了一本辛亥革命的史料,上面提到了贵州宪政派,名单里面就有颐定基。据说爷爷从南明中学毕业后就靠自学高等数学,后来在贵阳教高等数学,大概他是第一人。我父亲从南明中学毕业后读了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动物研究院研究鱼类学,后来抗战爆发打断了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贵阳文史》2011,(5):97-F0003
百年沧桑,脉流绵长,含英咀华,铸今辉煌。从1906年至今,贵阳一中俨然成为贵阳这座城市的骄傲,更是许多一中学子心中不可磨灭的人生美好记忆。  相似文献   

4.
65年前,日军飞机轰炸贵阳,贵州省立高级中学(即今贵阳一中的前身)奉省政府之命北迁修文;1939年3月初,当时的省政府应修文县政府及地方父老乡绅请求,责成省高级中学协同修文县组建修文中学。3月9日(一说4月9日)选址在龙岗山北麓的学宫,学校系由县域地方出钱,省高级中学出人协助组建创办,命名为“贵州省贵阳高级中学附属修文初中部”的修文中学正式挂牌。教师办公室设在学宫,  相似文献   

5.
和一中的故事,可以从1964年开始讲起。那年,我和夫人张菲菲都是贵阳一中高三(3)班的毕业生。我们班不但是全省两个俄语提高班之一,更是全省全市都闻名的优秀班级,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那届学生中的佼佼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学梦。尤其是当年的张菲菲是名副其实的好学生,在班里年年都考第一,毕业时,更是以文理各科平均96分的惊人成绩名列榜首。班里的同学都叫她“张清华”,觉得考清华一定非她莫属。  相似文献   

6.
张宏 《贵阳文史》2010,(3):34-36
1969年9月初,我接到贵阳十五中学的入学通知,本来我应该在前一年升入初中的,只因“文革”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延误了一年。  相似文献   

7.
学校更名为贵阳伯群中学1946年大夏大学迁回上海时,校董会董事长孙科先生即提出,为纪念王伯群校长,在上海老校园丽娃河畔建思群堂。并函贵阳大夏中学董事会,建议将大夏中学改名为伯群中学,以纪念王伯群先生。我作为大厦中学校长,知道这个消息后更是欣喜万分。经董事会讨论决定,于1947年元月将大夏中学迁入贵阳水口寺马鞍山校址。正式更名为贵阳伯群中学。  相似文献   

8.
1953年6月,我在长沙市一中高四班毕业,准备迎接高考。我们班是学校的重点班级,学校授名为“罗盛教班”。全班有40多名同学,政治思想和学业成绩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9.
周瑞金 《世纪》2022,(6):24-27
<正>一个人在自己人生成长的记忆屏幕上,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往往是色彩最鲜丽的一幕。不管过了多少年,也不管经历怎样的人生变迁,高中时代的人与事总是那么亲切而清晰地浮现在心头。最难忘是师生情我是1954年夏,由温州建华初级中学提前毕业(因1952年公办中学停止春季招生,我小学毕业后只好考进温州私立建华中学即现在温州市实验中学前身就读初中,然后提前半年毕业考进高中秋季班),就读于温州一中高中部的。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57年秋天进入贵阳一中、1960年秋天从贵阳一中毕业的高中学生,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有许多令人生良的记忆在经过岁月的消融以及生命的浸润之后,早都变得模糊和渺远起来,只留下一些散碎了的暗影。而那些在贵阳一中度过的平常日子,那些我当初似乎不曾记在心上的日常情景,却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的记忆中显现。 音乐的启蒙  相似文献   

11.
正刘复莘(1925—2004年)贵阳青岩人。6岁进私塾,11岁插读小学四年级。自幼受中国传统家学影响。"七七"事变后,贵阳成为抗战大后方,青岩迁入许多学校和文化名人。刘复莘遂拜迁居青岩擅画花鸟的景筱南为师专习绘画,同时又向清华中学任教的国内肖像名家李宗津习素描。小学、初中时就参加了抗日宣传画的制作。后转至贵阳达德中学就读,又  相似文献   

12.
在贵阳一中百年华诞到来之际,让人回忆起一中作为省市的重点中学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试点工作,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1983年——1985年间进行的一次关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这次试点工作曾得到省市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在省内外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这次改革的特点是:(1)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即实行名符其实的校长负责制和有条件的教师聘任制是解放以来的首次,是具有开创性的一次改革;(2)改革带来学校的变化和取得的成效,曾引起省外学校的兴趣和重视;(3)改革既留下成果又有深刻的教训。改革的酝酿是从1983年开始的,这年的暑假期间,市委在花…  相似文献   

13.
正在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近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有一所被社会通称为"省一中"的学校,具有重要的地位。该校是湖北省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学,曾长期在中南五省招生,培养了大量人才,近现代诸多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该校校友相关。例如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陈潭秋是其第一届毕业生,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大屠杀中遇害的烈士陈以文、张国维是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生。这所学校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至今已108年。1912年10月16日,湖北省立第一中  相似文献   

14.
贵阳读书记     
黄圆 《贵阳文史》2013,(5):27-27
这个城市不断变化,不经意间才发觉如此讲谂,怀念某些擦肩而过的瞬间。在这个城市——贵阳,小学到大学,达德小学、贵阳一中、贵州大学,十六年的时间就落在这三个点上,曾经认为这就是一生,曾经也认为这不过是长长生命中的一个个瞬间。当时光飞逝,这些求学的瞬间就如被遗忘的花朵般,在记忆的角落里悄然绽放。就读达德小学的时候,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科学路小学”。大约是入学不久,就改回最早的校名,这可是贵阳最早的新式学校,足清末接受西方先进民主思潮兴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我是当年上海市杨浦区重点中学吴淞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说是67届初中毕业,其实,因为1966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实际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在学校“逍遥”了两年,1968年到农村当了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几乎所有的知青一样,此时我的“大学梦”早就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6.
寿生(1909-1996),原名申尚贤,务川人,解放前曾两度居住贵阳:一是去北平前的1926至1929年,在贵阳一中求学;一是1947年至1949年,应聘到贵阳清华中学任教。1929年至1937年间,他在北平学习、创作、研究,在时论写作、小说创作及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都颇有成就,1935年发表的小说《黑主宰》被评为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仙桃市通海口镇柳李村的小学是1950年开办的,辐射周边四、五个村。最初办在杨家祠堂,1953年搬到我家草屋后的涂家祠堂。我在涂家祠堂念到小学三年级,1970年,学校搬到大队部金家剅附近,我在那儿读到小学毕业。1975年,小学办起了附设初中班,又叫戴帽子初中,学校更名为柳李学校。村支书武大圣看过电影新闻纪录片,韶山村的学校就叫韶山学校,他说:办到大学,我们村的学校也不用再更名。  相似文献   

18.
严镛 《贵阳文史》2008,(2):56-58
我的父亲严余春,字培俊,于1888年农历戊子6月19日于贵阳市出生。他是武昌起义的参加者,贵州陆军崇武学校的教官,导文中学(后来的豫章中学,解放后的贵阳四中)的创办人。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在我的心中萦绕,未能忘却,我已是耄耋之年的人了,乘精神还好,留下一点文字,也算是对父亲的纪念吧!  相似文献   

19.
1969年元月6日,是我人生中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我远离父母第二次“断奶”、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日子。我随常德市一中六八届2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下放到石门县官渡公社,我们初73班的24名同学被分在东红大队的东风、东红、永忠三个生产队。我和3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下到永忠生产队。那年,我刚满16岁。  相似文献   

20.
正在湖南,湘乡市东山学校名气不可谓不大,它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校。笔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即1947-1949年,也有幸在东山学校求学。岁月如梭,时空逾过了60个春秋,但当年在这里求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永远不忘的师恩东山学校原为高等小学堂,1940年秋开办初中,每年春秋两季招收新生一班(只收男生)。我入校时编入初中第13班,学生约300人,教职员工20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