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者》是产生于1957年江苏省的一个文学社团的同人刊物,它刚具雏形一个来月便在“反右”风暴中被康生所扼杀。其发起人陆文夫、高晓声等作家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2.
于继增 《百年潮》2008,(9):53-56
《探求者》是1957年酝酿于江苏省的一个同人刊物,它刚具雏形个把月便在“反右”风暴中遭到批判。其发起人陆文夫、高晓声等作家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3.
曙光社考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北京的同人刊物纷纷出现。它们多半依托一个青年社团而兴办,流派纷杂、宗旨不一,而共同的一个目标则是探索中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曙光社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家还没有对"李宇春震撼"完全地解读清楚、回神过来,殊不知少女漫画和小说市场中,早就酝酿有一群稳定的支持者"同人女"了。何谓"同人女"?——她们对男性的同性恋爱文学艺术创作品欣赏,怀有极高的兴致,尤其更热衷于男男做爱情节,这个族群小到11岁就通过日本动漫作品受到"启蒙",15-25岁  相似文献   

5.
正一笔者二舅程朱溪是一位爱国文化人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持抗日立场,在当时知名报刊杂志如《东方杂志》《国闻周报》《大公报》《晨报副刊》《徽音》和刘天华先生创办的"国乐改进社"出版的《音乐杂志》(1929年创刊,为国内首家全国性音乐刊物)发表了大量抗日作品,翻译出版了哈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涌现一群具有革命思想的红色作家群体,他们组织社团,成立联盟,出版刊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加入了共产党,或与共产党人亦师亦友,在文坛上发光发热,与左翼文艺乃至中共历史同频共振,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文学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百岁纵谈□陈原今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庆祝它创业100周年。在近代中国,一个文化出版机构能够度过风风雨雨的一个世纪,这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了。这个出版机构几次濒于危殆,终因社会的支持和同人的奋斗转危为安,这就更加难能可贵。正是这个机构,至今...  相似文献   

8.
揭示历史的一个侧面──评《中国社团史》曹文益社团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社团史无疑是历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侧面。然而,前几十年,由于受“左”的影响,中国史学界很少涉猎社团史的研究。不久前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世刚先生主编的《中国社团史》是第一部专...  相似文献   

9.
耿云志先生主持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作为中国社科院的重大课题,历时7年,经课题组同人的共同努力,已分9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新近产生的一批重要成果,也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以来的一次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邹韬奋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刊物"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个性是一个期刊的活力所在,是期刊的生命,没有个性的期刊就没有活力。《百年潮》要保持活力,就要有其个性,个性的实质是不断创新,《百年潮》要在保持原有的个性上更加努力。  相似文献   

11.
本刊筹备期间短促,同人力量单薄,匆匆出版,不周到不充实之处,深望宏达,进而匡正与指示.同人出版本刊,固然是愿意把自己救亡所见贡献于国家,但更大的希望,是在于收集一些各地救亡的实际情形,供给全国救亡工作人员作参考与研究的资料.因此,我们热烈征求各地前线后方的救亡工作者,做我们的长期通讯员,经常来稿.我们的征稿简约是:一、是事实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当今50岁以下的人大概已很难说清"文化大革命"时候发生的那一出出稀奇古怪的事了,有些事说起来,恐怕今天的人还不一定相信呢。近来一些刊物发表了一些,但我读到的全是城市或机关单位的,农村里当时是个啥样还没有。笔者现  相似文献   

13.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石沧金博士所著《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一书已于2005年6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章44万余字,附有《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和《马来西亚中英文地名对照表》两个附件。该书是按照国别来研究华人社团的学术著作。全书首先分析了马来西亚各类华人社团的发展历史,深入地总结了它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这些华人社团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做了较为详细的探析,其中重点分析了在当地华人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的青年组织、妇女组织和奖助贷学金。该书还全面、深入地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当地华人社会在…  相似文献   

14.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社团,它的成立和所办刊物《新潮》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潮》原始杂志的研究,并结合五四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笔者认为新潮社的历史贡献及意义主要在于: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声威,探索社团运作新模式;启蒙广大民众,支援现代白话文学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接到河南某中学一位同志来信,并附有曾在台湾某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大致是说故宫博物院所藏翁雒、陆恢所作《三寿作朋图》是"伪物"。信及文被家人收拾书桌时不慎弃去,但信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我还记得清楚。其理由是根据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  相似文献   

16.
张颖 《百年潮》2004,(6):16-22
1946年,龚澎、乔冠华和部分外事组人员住在上海马思南路107号,当时<新华日报><群众周刊>都在上海筹备出版,所以我也到了上海.国民党政府没有批准<新华日报>出版.我就在<群众周刊>任记者和编辑,同时在上海文委从事文化工作,也住在周公馆,和龚澎夫妇还是朝夕相见.那时龚澎和老乔领导几个青年同志,除了每日向国外和驻上海的外国记者发出大量新华社电讯稿外,还办了一个外文刊物<新华周刊>,主要是对外宣传我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个刊物在国外极受关注.这使得国民党十分恼火,于是下令<新华周刊>停刊,这样一来对外宣传的渠道就被封死了.  相似文献   

17.
1933年1月创刊的《中等算学月刊》,是以中等数学为内容的期刊,为当时国内所首创,该刊总社设在南京南捕厅钟英中学内,由武汉大学出版部印刷发行,16开本,全年10期,每期正文48页,特刊则多达86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报纸价格飞涨,且不易买到,不得已该刊不能按时出版,这一年只出了5期,且最后一期(第5卷第5期)于当年12月出版,其时日本侵略军已兵临城下,在这一期的编后语中,是这样结尾的:“目下时局紧张,下期能否继续出版,暂无把握,不过本刊同人誓竭其全力以维护此唯一之算学定期刊物,一俟时局敉平…  相似文献   

18.
在祖国日益繁荣、人民欢欣祥和的喜乐声中,我们迎来了新千年新世纪的岁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科的代表性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此,作为一名边疆史地研究的同人,首先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19.
王国强 《清史研究》2007,1(4):51-62
《中国评论》是晚清时期一份出版于香港的英文期刊。这份刊物汇集了其时西方汉学界尤其是在华西人研究中国的主要成果,是最早的在中国出版的专业汉学刊物之一。该刊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自觉,在研究方法、资料发掘和领域扩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从而推动了英国汉学在"域外"尤其是以香港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见证了英国汉学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整体崛起。  相似文献   

20.
<正>偶然翻阅藏书家姜德明先生所著((余时书话》一书,忽然发现:七君子之一、著名爱国志士李公朴先生曾于1945年将大后方出版的刊物《民主生活》创刊号赠予我的父母:徐盈、彭子冈。姜先生写道:"在这刊物的封面上,有烈士李公朴先生的亲笔签名,他用钢笔写在封面的顶端——徐盈子冈先生公朴赠。"《民主生活》可能出版于1945年6月,这也是李公朴被国民党暗杀之前所编的最后一本刊物,所刊发文章政治观点极其鲜明,如《国民党六全大会透视》《重庆——特务的世界》《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