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上善若水",是历代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能够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  相似文献   

2.
人往高处走     
乐朋 《文史天地》2003,(5):57-57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大白话道出了人与水的相反流向,可对其中的奥妙,则未必人尽皆知。中国的地貌西高东低,黄河、长江、淮河、珠江,连同不知名的大河小沟,基本上都是碧水东流去,到海不复回。海洋是江河的归宿,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才能不干涸,变作永恒的存在,富有鲜活的生命。人向往的“高处”是哪里,在日趋功利化的社会,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答案各异。科举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流好像都往读书的“高处”,实则不然,隐藏在读书背面的是权力、官位,尤其是做声名显赫的高官。人一为官,便为人上之人,高人一头,乃至千头、万头。纵…  相似文献   

3.
无处告别     
告诉我,你曾多么地留恋。NN走了。是真的。很突然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不肯改变的人。可乐只说了一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可以想象NN留着短发,背着挎包穿行于S中校园的情景,如果不是像一个流浪歌手,就是像一个女侠客。满不在乎,因为已经失去。  相似文献   

4.
1.对自己不过分苛求:虽然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如果好高骛运,不切实际、就容易在具体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而使心理失衡,所以既要有自己的抱负,又应该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不努力达不到、尽心尽力能超过,心情就会舒畅,为了保持常有的乐观心态,最好经常调整自己的坐标,在大目标前提下,设定一些小目标。 2.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对他人寄于过高希望,如若达不到就会大失所望,影响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优点、缺点,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所以不要处处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相似文献   

5.
试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生境界说是思辨的学说,“觉解”和“意义”理论是其基本的出发点。人生境界说克服了传统儒家轻视和卑视物质利益的严重弱点,明确指出功利境界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同时指出功利境界中的人毕竟都是自觉为私的,而人生境界说的重心在于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关心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倡导“行义”,强调义利统一。境界说的最后完成是天地境界,即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天人合一,追求并实现无限和永恒。  相似文献   

6.
李晓萱  黄磊 《旅游》2015,(5):141-145,140
2014年11月10日APEC晚宴,习近平向全世界人民表达了选择在水立方举办领导人欢迎晚宴的初衷:"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两千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这座极具象征意义的新北京地标性建筑就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水立方。汇集精品赛事汇聚全民健身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两大精品场馆之一,也是唯一一座由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建设的奥运场馆,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是北京的新名片。  相似文献   

7.
中国名水     
风景多在山与水之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构成最佳的风景组合。“河源出昆仑之墟”、“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中国的江河可谓“源远流长”。从老子说上善若水到子在川上,到庄子吟秋水,水赋予中国人人生之悟、天地之念、宇宙之思外,更有一种诗意情怀和浪漫气质。  相似文献   

8.
鹤水赋     
<正>水乃天之精华,地之血脉,生命之本源,文明之摇篮。水之柔,秉顺和而不逆;水之刚,穿顽石而韧执;水之静,历沧桑而隐默;水之动,衔天地而浩荡;水之智,因形势而恒远;水之美,无香色而凝魂;水之节,处低位而持平;水之操,涤浊污而自清;水之仁,广包容而博爱;水之义,惠众生而不取;水之德,利万物而不争。构三才之体,成四元之基,居五行之首,为自然典范,堪人类师表。老子曰:上善若水!  相似文献   

9.
“台湾过去主要是国民党的威权统洽,理想是推翻它,追求民主。追求民主很好,到1990年代还能感动很多人。但陈水扁把这个理想伤得很重,这是从内部伤害。在外部,台湾现在没有一个领导人能出来说,实行民主之后下一步要干什么,那就变成维持现状。社会找不到一个方向,不晓得往哪走”  相似文献   

10.
郭帧 《收藏家》2012,(11):75-78
人类是智慧之灵,在大千世界中寻找到绘画这个媒介抒发内心的悸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万物对人类内心的寄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山水画则承载了这一使命。追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其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阅读自己,更好地表达自我,更好地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11.
姚璐 《湖南文史》2013,(9):55-55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这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孔子在《论语·子路》的第十三篇给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在孔子看来,所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就是他文中的君子和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谐而不苟同,小人则是君子的对立面,没有原则,盲目附和,甚至是完全复制,小人无法达到君子的和谐于万物、众生的境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孔子说,君子之人,  相似文献   

12.
“文明”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最早见于《易经·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云:“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在这里,“文明”含有文采光明、文德辉耀的意义。从社会发展水准而言,“天下文明”已臻文化上升、社会进步的境界。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  相似文献   

13.
避暑山庄在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揽全景;在山脚前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可见,山顶、湖间、松荫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地点,在这些地方建亭,使人在亭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能够达到更好的园林景观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丧葬习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有生有死,生生死死是自然的法则。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四部曲,而死则是人所难免的最后归宿。佛教讲“苦、集、灭、道”四真谛,是以生为苦,寂灭为乐。达到“涅槃”境界,  相似文献   

15.
金戈 《江苏地方志》2007,(1):32-32,33,34
人们往往用“淬火成钢”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在成就其壮丽事业的过程中,历经千锤百炼瞬间实现质的飞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对于南京市秦淮区志办主任、全国方志系统先进个人杨献文而言,用“水”的特性形容,既概括了他温文尔雅的性情,又体现于他对工作毫不懈怠的追求;以“火”的特性比喻,既体现于他旺盛的工作热情,又反映在他对  相似文献   

16.
《西藏人文地理》2020,(1):110-121
马丽华穿着灰色外套,精神矍铄,卷发随意用发箍盘在头上。秋末冬初,北京怀柔新i J新小镇住处,她正忙着修订书稿。在西藏工作过27年的马丽华,曾在诗集《我的太阳》中,写过这样的句子:“听说在小小的地球之上,有一片大大的高原,是谁招呼了一声:人往高处走!这一群人,就这么来了。”  相似文献   

17.
中道思想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前提,以“无分别”为破除执的方法,以否定“边见”,“不落二边”为核心思想,是一种不执于矛盾任何一方,最终使人达到解脱的辩证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中道思想在苏轼诗中多有体现,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的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并促成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相似文献   

18.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影响整个欧洲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成为了埃及文明的摇篮;爱琴海成为希腊、罗马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莱茵河造就了拉斯考克斯的岩洞壁画,那么水赋予我们炎黄子孙的又是什么呢? 孔子说:水是一种思想——一种“施行仁政”,忠君爱国的思想,水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的灵魂,成为万物的灵长。我们华复儿女面对着滚滚长江都惊叹而不能自己。因为它构建了我们精致的思想体系,使我们不仅有儒家的风范更有全人类所颂扬的美德。屈原说:水是一颗忠诚的心,它依附着大海,包容着河流,星移斗转,终未变更。它赐予我们血液,给予我们生命,使我中华儿女血管中流淌的是千古不变的忠诚之水。曹孟德说:水是凌云的壮志,是“老骥伏枥”的雄心,水的奔腾不息,水的波涛澎湃都成为全人类难以膜拜的神灵。然而它的存在却  相似文献   

19.
(一) 筒车筒车是一种水力灌溉机械,它本身就是一个水轮,上附若干倾斜竹筒,当水轮转动时,竹筒带水,升至高处即自动倒出流入木槽或沟渠。它的结构比水转翻车更为进步和灵巧,其出现也不晚于唐代。唐人陈廷章在《水轮赋》中说的,“水能利物”,“沿洄而可使在山”,“终夜有声”,“使自趋之”,“灌输而各由其道”等等,说明它是一种水力灌溉机械;“升如日御”、“重似月轮”描写它是一种圆形结构;“持盈而上”、“罄折而下”,则形象地说明竹筒由  相似文献   

20.
"万物一体"论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现了一种生态良知;"万物一体之乐"和"万物一体之仁"呈现出一种生态审美境界和生态道德境界;"万物一体"的实践工夫则包含了去除过度物欲、知行合一、合理取用的生态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