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綦晓倩  綦军 《神州》2012,(17):13-14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的分析与探讨,让产品由过去的"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更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新旧交融,真正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逐渐使中国现代产品设计多元化、世界化、个性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达方法是知识的创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知识的承传也有重要影响。技术知识的图像表达与绘画艺术密切相关。中国画家在以再现视觉效果为追求的对位置向背方面的揣摸及绘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与现在的透视理论一致的绘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用于机械、器物的绘画之中。晋代,数学家已经运用文字和图来阐释数学知识,地图专家总结了绘图的法则。唐代画家在描绘台阁、车舆、器物等时追求“形似”,敦煌壁画多具有纵向的移动透视或散点透视画法的特征,间有相当于一点透视的画法。五代画家的三维空间描绘物体的方法可以按照正确的比例表达物体的尺寸和形状。此后,画家对机械、器物、建筑的描绘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北宋时期,图与说的结合成为科技书籍的表达模式,它突破了“不收图”的编书传统。作者运用等同于移动透视、正投影、近似轴测投影和近似平行投影的画法和文字解说表达出机械、器物等的详细构造。有些著作以装配图、零件图等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组合视图表达复杂的器物或机械结构。图、说结合的表达模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近代工程图学传入中国时期,并融入现代工程、机械表达方法之中。  相似文献   

3.
刘晓静 《神州》2014,(3):22-2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的代代传承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存续,文化的创新推动者一个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理  魏爱霖 《收藏家》2010,(11):39-44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神话生物,是古代华夏各族共同崇拜的图腾。自古以来,除中原地区汉族之外,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甚至东亚大陆诸多民族,都将神龙视为本族瑞兽,对其顶礼摹拜,尊崇倍至。在中国古代,龙的形象很早就有较固定的模式,它虽然不长翅膀,却是天之骄子,可以自由地腾云驾雾,飞天潜水。  相似文献   

5.
我国幼童传统服饰作为我国丰富的服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款式丰富、色彩艳丽、工艺精湛,且具有良好的寓意,为现代产品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文章通过苏北幼童传统服饰的款式造型、材料工艺、色彩纹样、装饰工艺等,分析幼童服饰元素的特点,并从历史和民俗的角度解读了传统儿童服饰的审美意义、民俗特色,进而探索苏北幼童传统服饰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转译与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观念下,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创产品的品质改造上,忽视了产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化特性。新时代文创产品已经逐渐成为既能够传承文化又兼具实用性的现代工艺品。但是在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及艺术审美的不同,很难设计出为大众广泛接受的新型产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元素作为设计灵感,比如传统习俗、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等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产品的创新意识直接决定了流通程度,因此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点,为传统做出最新的诠释,将古朴的文化韵味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更有利于文创产业的发展,将东方文化带入生活,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关昕 《东南文化》2022,(2):147-154+191-192
清季民国以来,中国博物馆实践深受历史学科智识影响。从学术思想史视角审视,器物学和通史家风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形成了博物馆器物展示的方法论基础,其中延伸出的线性与结构、文物与文献、归纳与演绎等关系,也已涉及国内展览阐释的叙事母题,这体现了中国现代史学传统中偏重考证归纳的“新汉学”与偏重公理演绎的“新史学”在博物馆领域的学风流布,考古学的发展则拓展了器物解读与通史之通的路径。“通”既是指基于民族国家诉求的宏大价值旨归,同时亦指以物为本体的材料疏通。虽然学科范式有迭进,但“以碎立通”始终是中国博物馆历史展览所面对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苴却砚设计流变中题材变换和审美意识的梳理,探究传统器物美学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于传统工艺继承和革新的启发。通过对苴却砚的历史溯源,概述其发展及现状,分析和总结苴却砚从古至今图案设计中的题材流变以及审美意识转向;探究传统器物的艺术文化内涵如何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和时代主流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从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在时代变迁中梳理了传统器物美学观的形成与发展,围绕道、器关系,分别从儒、道、释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苴却砚石文化中的传统审美意识。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文化面对使用群体与对象的改变,亟需转型。  相似文献   

9.
周晓君 《神州》2011,(9):158-158
阐述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及特点,特伟对在动画片中加入中国水墨这一文化元素的分析。试图再认识水墨对于中国动画的传承与创新。把传统文化与当代动画片的发展相结合,创作具有中国民族性的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10.
周晓君 《神州》2011,(20):158
阐述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及特点,特伟对在动画片中加入中国水墨这一文化元素的分析,试图再认识水墨对于中国动画的传承与创新。把传统文化与当代动画片的发展相结合,创作具有中国民族性的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11.
何维荣 《东方收藏》2022,(6):106-108
传统竹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在当下不得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而受“轻装修、重装饰”理念影响,陈设品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若能与传统竹编工艺相结合,无疑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本文主要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陈宁  李海昕 《神州》2012,(26):13-13
本文通过简单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纲领式的论述了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思想的根本精髓,阐述了其"和谐"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挖掘升华其思想,做到古为今用,以期为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之支持。  相似文献   

13.
李颖 《风景名胜》2021,(2):0275-0275,0277
在 21 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世界经济贸易活动日益趋频繁,在这样时代背景下,产品的同质化及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代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产品设计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现代大众由单纯的物质需求逐渐向感性心理需求转变的同时,产品设计对于人的心理需求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加地注重情感互动,设计出更加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的产品,以满足现代大众的情感心理需要,进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消费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李扬 《文物世界》2005,(5):93-95
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东方以至世界画坛的赞誉。在观赏中国画时常常感到一些作品不够完美或美中不足,即画幅上的题字与印章不加考究。如有的画与题不符或题文不雅缺诗意;有的题字书法水平低下;有的则是印文不当或钤盖部位不妥,这一切都以宾损主,有损于画面的总体效果,令  相似文献   

15.
董召林 《丝绸之路》2011,(10):90-91
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继承中具有艺术活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传统戏曲在艺术创作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古代戏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创新,使中国传统戏曲承载了优秀的文化民俗遗产。  相似文献   

16.
赖婧 《文物天地》2023,(2):36-39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具有高渗透性的产业。近年来,国家为大力促进文旅消费,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创产业的开发。在此大背景之下,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馆藏优势和地域优势,成为国内专题类博物馆文创产业的一支新起之秀。笔者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例,分析日用陶瓷文创产品在该馆文创产业中承担的意义、现状,以设计案列为着力点,浅析该馆日用陶瓷文创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图书馆服务中应该坚持的优良传统,如公益性服务、外借阅览室等基础服务,以及咨询台的咨询服务;而在服务的创新方面,则提出了增强服务竞争和服务效益观念,拓展服务领域,开展文化服务等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家具与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思想在中国人观念中的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生活礼仪及习俗,同时也直接决定了中国传统家具功能及品种的多样性,客观上促进了礼仪家具的产生,并形成了中国家具一些独特的设计特征与表达.  相似文献   

19.
王志刚 《黑龙江史志》2013,(15):155+157
顾友仁博士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历史进程,论述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通"等创新观点。文本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盘点和分析,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在"国学热"与党和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该著作的出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开放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同时也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规、规则,但制度的作用没能够很好的发挥,制度创新受到传统思想的约束。对此,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矛盾方面来探究其内在原因,从文化层面上深化对我国社会改革中制度创新的认识,并提出了克服传统进行制度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