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志书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远不断的精神纽带.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而当代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其意义尤为重大和深远.诚所谓“盛世修志.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2.
中国谱牒文化起源很早。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就逐渐形成了先以母系后以父系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人类群体。而伴随着氏族、家族的建立与发展,也就逐步产生记载本氏族、家族渊源和世系的表册名籍.这就是最早的谱牒文化。当氏族社会解体后.随着国家的产生及王位封爵世袭制度的确定.封建宗法的士族门阀及血缘观念也愈益强烈.  相似文献   

3.
《沧桑》2012,(2):136-136
王晖在《安徽地方志》201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探讨方志政治文化与泛政治化。1.方志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政治”与“文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作用于二者之间的正是所谓“政治文化”。方志是政治文化建设的产物。方志是伴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2.新方志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文化方向。方志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碧海红衣     
《山茶》2010,(4):I0008-I0009
1950年代的美国日新月异,政治、音乐、文化、媒体等领域颇有风云激荡之处,但这些并不为当时的国家地理学会所关注。主编吉尔伯特.H.格罗夫纳年逾古稀,已带领《国家地理》杂志走过了半个世纪,而与他共创辉煌的领导队伍也大多是60岁以上的元老。外面的新潮事物在学会肃穆的广厦中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5.
建瓯万木林     
《福建旅游》2005,(8):156-156
神奇的万木林是一片方圆1.89平方公里的人造古森林,因具有、独特的林分起源.悠久的保护历史.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精深的文化内含。于1957年被国家首批划定而成为福建省最早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张毅力 《神州》2011,(12):9-9
我们的乡镇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是乡政府设立的全民所有制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集群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农业科技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中心,是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也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过去,  相似文献   

7.
张俊 《神州》2021,(1):20-21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和繁荣公共文化事业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应有之义.论文从增强文化自信力、激活文化免疫力、壮大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四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文化事业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以江宁文化馆的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个方面探...  相似文献   

8.
梁红平 《风景名胜》2021,(5):0337-0337
档案文化工作作为一个国家进行历史记录、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然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加强国家的档案文化建设,可充分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及繁荣昌盛。本文针对档案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以及档案文化工作的建设定位、档案管理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文化已经是较成熟文明,而陶寺文化与良渚文化则为文明的初级形态.在国家发展形态上,前者刚刚进入王朝性质的国家行列的起点,而后者则形成最初形态的国家--前王朝国家.把中国文明史视作由二里头文化所开启的观点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21,40(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息息相关,而文化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引领,是把握国家前进方向的重要因子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面临重大挑战,更加凸显着文化作为国家治理的导向作用。从文化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握国家治理中的精神内核,明晰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文化挑战,发掘文化独特的社会治理功能,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进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之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有突出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中共本来只是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对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坚决对立的立场,这时则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共长期激烈地反传统.甚至声称“五四”“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里”了。这时转为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变化。当时中共已是一个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党.以后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这种变化对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生文 《攀登》2014,33(4):119-123
在当代国家安全体系中,作为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之一的文化安全包含了语言文字安全。语言文字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国家安全,而语言侵略、语言霸权作为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和危害。因此,在保障国家安全的体系中,语言文字机构和语言文字工作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外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3,(5):109-111
世界历史遗址基金会公布2014年世界历史遗址观察名单 近日.世界历史遗址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WMF)公布了2014年世界历史遗址观察名单.该名单列出了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政治与经济变化的影响而受到威胁的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2014年观察名单归录了41个国家和地区的67处文化遗产地.时代从史前时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  相似文献   

14.
南由礼 《世界》2004,(6):50-53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集邮可以使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精神生活.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广泛群众性的一种文化活动。中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集邮界大发展.集邮爱好者已逾2000万。  相似文献   

15.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34-41
618年唐朝建立,唐朝时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文化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长安也成了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长安逐渐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佛教文化中心。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就是为保存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梵文经书和佛像而建造的藏经塔。新科进士及第登临大雁塔题名塔壁留念为当时风俗.27岁的自居易成进士后.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春风得意可见一斑.左图为大雁塔内壁画。  相似文献   

16.
雪涌 《世界遗产》2012,(1):98-99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重要而丰富的文化遗产.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则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所尊崇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意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起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甲骨文的“龙“字.商周青铜器的龙纹.以及玉件上雕的草龙,都呈现出一种长躯、  相似文献   

17.
从根本上讲,文化跟人类的发展、民族的兴亡、国家的盛衰息息相关。纵目当今世界,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愈益密切,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文化正体现着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如果仅仅有发达的经济而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优势,最终将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速,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自觉即是对既成文化的客观而深入的认识,是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既成文化的全面审视,从而形成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更加自觉、更加科学的认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具有文化自觉,不仅关乎该国家、地区文化的振兴,而且决定着该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广东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无疑需要有文化自觉。广东要有文化自觉,首先是要有文化自信,即相信广东有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19.
翟媛 《沧桑》2013,(2):81-84
能源文化在中国不是一个已有而成熟的概念,文化偏重于精神层面的意识,而能源偏重于物质层面的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能源文化,应该就是建立一种意识:实现能源在推进国家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在能源使用过程中,怎样实现能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转型;树立文化的意识形态,让能源在推进国家、区域、城市中的作用持续而凸显出来。现代化理论指出在现代化的后期,文化和生态的因素就会上升,而传统文化一直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发展观,那么能源文化战略发展的实质应该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遵循现代化发展的规律,重视文化和生态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融合、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村落为载体的乡土民俗文化,是凝聚在中国整体文化中并通过农民体现出来最精微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整体文化不断汲取营养的最主要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观念。当前国家注重编纂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的同时.应迅速启动和重视中国方志中最低层村志的修编,通过对村落文化的深入研究,找出城乡文化差异产生和变迁的自然背景及其规律,为文化强县、强市、强省乃至强国、强民提供基础资料支撑,其现实意义重要而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