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壬午兵变”为契机,清廷对朝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以夷制夷”政策转变为“干涉政策”。清朝政策的转变,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为维护中朝传统关系而进行的政策调整,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清对朝鲜内政的粗暴干涉,破坏了中朝传统友谊,导致宗藩关系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2.
"壬午兵变"是朝鲜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对朝战略,改变了东亚历史的进程。以金允植、鱼允中为代表的朝鲜人,出于国家总体战略的考虑,为了维持中朝宗藩关系,防范日本入侵,保护改革事业不致中断,精心设计了一个以铲除李昰应为中心的处置方案,并说服清政府成功实施。事实证明,朝鲜人才是筹划处置"壬午兵变"的始作俑者,清政府只是充当了金允植、鱼允中计策的执行者。朝鲜在清政府干涉朝鲜内政、强化属国政策的历史拐点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80年代,清朝在对朝鲜政策上经历了从“防俄”到“联俄”的转变。“防俄”作为清朝对朝政策的首要目标持续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朝鲜首当其冲,武力打开朝鲜国门、积极参与甲申政变等行为让清朝切实感受到日本对中朝藩属关系的威胁,开始视日本为最大对手,清朝的对朝政策由“防俄”转为“联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出于维护其霸权地位和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对印度支那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增强,到1954年,积极着手直接出兵干涉,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能实现直接干涉的图谋。从1954年前后美国的印度支那政策中可以看出,美国已逐渐由间接干涉转变为直接卷入,这是美国对印支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预示了此后美国印支政策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5.
巫蛊之祸为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造成了汉武帝一朝几代外戚的兴衰,引起了政治动荡,沉重打击了在汉武帝一朝对匈作战中形成的军功贵族集团,在客观上推动了汉武帝一朝的酷吏政治和特务统治,促使汉武帝晚年国内政策转变,并引发皇位继承方面的问题。巫蛊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在皇权与外戚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揭示了皇权与外戚在西汉帝国的政坛上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女真人从部族迅速崛起为大金国既是在对抗享国二百余年的契丹辽朝的过程中完成的,也是在自身政治认同的变迁过程中形成的。通过视角的转换重新讨论了金辽关系,提出女真政治认同的形成促使金对契丹辽的政策出现了由属部到敌国、从攻伐到抚并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对中国明清王朝角色认同的转变与重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朝鲜王朝建立后长期"至诚事大"于明朝,因而其宣祖朝得到明朝的抗倭援朝救助。朝鲜光海君朝在后金的武力威胁下,对明朝和后金政权实施"两面外交"。朝鲜仁祖时期,先是在后金的"丁卯之役"军事征伐下"半臣属"于后金政权,其后由于清朝的"丙子之役"战争,朝鲜被迫脱离明朝,成为清政权的"臣属之国"。朝鲜与明清之间角色认同的变化,体现出中朝封贡关系嬗变的艰难性。在朝鲜对明清封贡对象转变权衡过程中,思想文化的认同与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峰 《安徽史学》2021,(5):54-60,103
1876年以后日本政府在新的东亚变局下开始摸索对华外交路线的转变,特别是以1882年朝鲜的"壬午兵变"为契机,多种政策构想逐渐向"对清协调"的路线统一.而这一变化又在此后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等人的协商交涉之中,在甲申政变、天津条约、朝俄密约、巨文岛事件等一系列时局背景的影响下得到发展,最终以联清拒俄、承认清廷主导朝鲜事务、默认清军扩大对朝支配的方式具体表现出来.但由于该路线有其背后阴谋,本身是为其对外扩张服务的工具,再加上当时中日之间的根本矛盾难以调和,结果使其政策在1894年前后迎来了重大变动并进一步引发了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于日本在朝蓄意挑起对中国战争的行为,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阻止,只是作了形式上的劝告;对朝鲜的多次调停请求予以拒绝;拒绝参与英国倡导的"联合调停",即使是友谊的干涉也不同意;对清政府请求促使中立两国同时撤兵的请求,也予以拒绝。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是与其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西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最新解密文件显示,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藏政策发生了新变化:美国中央情报局虽然继续对西藏分裂势力进行援助,但是削减了援助资金的数额,尼克松政府对待达赖"访美"的立场经历了从拒绝到有条件支持的转变;福特政府时期,随着中美高层互访和交流的深入,西藏问题首次公开进入双边会谈议事议程,并就此拉开中美关于西藏问题对话的序幕。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也卷入西藏事务,其对西藏事务的干涉主要包括为达赖集团提供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为日后国会以立法的形式干涉西藏事务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1.
二战前日本两大政党内阁,宪政会.民政党与政友会的对中国政策变幻不定,缺乏一贯性。宪政会以《日英同盟》为基轴,强调维护从二十一条中获利的外交路线;但在护宪三派内阁以后,却转变为以国际协调、不干涉中国内政为内容的币原外交。政友会的对中国政策,从原敬内阁时期的对美协调、对中国内政不干涉,转变为田中义一内阁时期的自主外交。同一政党的不同时期,甚至同一人物主持内阁的不同时期,其对中国政策的变化幅度也极大。虽然中国反日爱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等因素,对二战前日本两大政党内阁对中国政策的调整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在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支持政党组阁的势力的经济利益,才是日本对中国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孙宝太 《文史精华》2010,(10):59-61
<正>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的同时,命令其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给美国及其所纠集的其他仆从国侵朝部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  相似文献   

13.
卡特政府撤出驻韩美军地面部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对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美国战略思想转变的结果,也是卡特政府力图在朝鲜半岛避免直接卷入军事冲突的考虑.该政策从制定到终止,此中的缘由经纬万端.来自政府内部、军界和国会等相关各方的反对及卡特政府对日、对苏政策的综合考虑等,均为卡特政府终止该政策的原因.同时,美国对朝情报分析结果及"韩国门"事件也是卡特政府终止撤出驻韩美军地面部队的因素之一.国际局势变化促使驻韩美军以美国国家利益为主线在"撤"与"留"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4.
1966年中国爆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受中国极"左"外交路线的影响,中朝关系出现紧张、陷入低谷。由于中朝双方有默契地克制,两国间的对立与紧张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尽管政治关系因"文革"而一度中断,但经贸关系仍得以维系,使得中朝关系未出现全面破裂。60年代末,中朝双方均面临不断增大的安全压力,在现实主义的驱动下,双方抛开此前的敌对情绪和分歧重修于好。由此可见,地缘安全始终是主导中朝关系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当安全利益诉求大于一切时,中朝可以抛开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5.
1903年初至1905年春夏之交,数千朝鲜移民陆续出现在夏威夷群岛。但移民活动不到三年便戛然而止,国际政治舞台上多边关系的发展变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朝鲜近代史上,日本以"特殊"角色对朝鲜行侵吞之实,由之引发的朝鲜人向夏威夷的移民活动必然在同期日朝关系框架内发展,此为问题关键所在;在夏威夷和朝鲜之间,美国亚太政策的天平明显倾向于前者,而日本则借机加强对后者的控制;20世纪初,日本在朝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围绕日朝移民问题的日美矛盾渐露端倪,而日本将其归因于夏威夷朝鲜移民的大量出现。日本为避免美国"排日法案"出笼恶化日美关系便迫使朝鲜中止向夏威夷的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朝贡体制下的中外交往,以礼仪上的君臣尊卑关系为主要表征,与基于条约体制的近代西方外交有所不同。近代"外交"一词的起源与流通,是西方主导下东亚变局的直接产物,并与中朝关系的近代转型密切相关。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先秦特定语境下的"人臣无外交"作为后世对外关系的专用词语,在清代中朝两国汉文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而指出它与朝鲜事大理念的内在关联;二是近代"外交"一词出现之后,关于中朝关系及朝鲜与欧美关系的讨论,成为近代"外交"一词的一条重要流通渠道;三是近代"外交话语"的形成及其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朝鲜政策是美国亚太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伴随着70年代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美国对朝政策也出现松动.尽管两国间危机不断,但在安全、政治、文化交流等领域美国仍采取了一些主动缓和的措施.然而,作为二战后美国第一场热战的主要对手之一和意识形态上的敌人,美国对改善对朝关系又心存疑虑,同时也受到多方牵制,最终没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明治初年,万国公法成为明治政府外交上的指导思想,以万国公法为原则,日朝关系经历了从传统朝贡体制向条约体制的转变。其中,宫本小一的《朝鲜论》批驳了政府旧有的外交观念,要求重新在国际法秩序的基础上认识日朝关系,奠定了日本吞并朝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叶春芳 《沧桑》2010,(2):113-114,121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于日本在朝蓄意挑起对中国战争的行为,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阻止,只是作了形式上的劝告;对朝鲜的多次调停请求予以拒绝;拒绝参与英国倡导的"联合调停",即使是友谊的干涉也不同意;对清政府请求促使中立两国同时撤兵的请求,也予以拒绝。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是与其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门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一件外底足暗刻"大明嘉靖年制"的白釉粉盒。本文通过与相关瓷器的质地、款识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本件粉盒是明代嘉靖朝官窑所出,它的发现为研究明代官窑制度的转变及嘉靖朝官窑瑕疵品的商品化处理方式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