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马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陆行工具。先秦时期,车马主要用于交通、狩猎和作战。当时,人们还将其作为象征身份的标志之一。不同等级的人所乘坐的马车也会有所区别。《周礼。春官。中车》中即记有“王之五路”、“王后之五路”、“王之丧车五乘”,以及“服车五乘”。  相似文献   

2.
黄建军  于希贤 《文博》2002,(3):41-45
一、从中国古都规划的本土思想重新透视《周礼·考工记》  《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 ,其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其中《考工记》关于西周城邑制度的记载是可信的。西周开国之初 ,实行的是宗法分封政治制度 ,周王大肆分封诸候 ,每分一个侯国 ,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导致了大规模城邑营建活动 ,为此 ,周王朝制定了与宗法制、等级制相适应的一套城邑营建制度 ,它们见载于《周礼·考工记》、《逸周书·作雒》等古籍之中。《周礼·考工记》曰 :“匠人建国 ,水地以县(悬 ) ;置臬以县 ,目氐以景 (影 )。为规 ,识日出之景与日…  相似文献   

3.
试探《诗经》中的先秦车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是春秋以前平民和贵族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只因其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而且也因其中有关周代社会生活的描写而成为研究周代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车和马是先秦最主要的路上交通运输工具,同时战车又是重要战争工具,因此《诗经》中有大量的篇章描写车、马以及车制和车战。据统计《诗经》305首诗中有80首涉及到车、马。从这80首诗的描写和叙述再结合其它先秦文献以及田野考古发现,可以对先秦车马器和车马制度有一个较详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故早在我国远古文献中便有了关于翻译的记载。后来因汉族人口增多,汉语言文字逐渐成为通用的语言文字,但由于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与文化交往一直比较频繁,翻译在各朝各代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如《周礼·秋官司寇》中记载有:“掌蛮狄诸国传谕言辞”,“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背”。即周代以与南蛮交往为主,故多称翻译为“象”,从事翻译的官员为“象晋”。《礼记·王制》亦载:“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他就是说,古时对能理解东西南…  相似文献   

5.
《左传》“爰田”试析──兼谈晋国土地制度张在义《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侯使乞告瑕吕饴男,且召之。子金(即瑕吕饴男)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美,其卜也。”'众皆哭,于是乎作田。《国语·晋语三》也载: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  相似文献   

6.
《史记·秦本记》标点正误一则章林中华书局本《史记》卷五《秦本纪》有云: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立.以牺三百牢祠。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梁伯、芮伯来朝。……”今按“卜居雍”以下标点稍有误焉。商、周之际龟卜颇为盛行,《周礼·春宫》:“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  相似文献   

7.
一、隋唐以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方志的发韧时期。《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的任务之一是"掌四方之志"。当时中原地区出现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等诸侯国的地方史,而岭南当时尚属荒服之地,政令未及,寂然无闻。但封建王朝对岭南的一般地理,也曾作过探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周礼·地官·质人》中的一向为学者所忽视的标点问题,重申了中华书局《周礼正义》标点本正确读法。作者结合睡虎地秦简、九店楚简等简牍资料,指出《周礼·地官·质人》这句话是战国时期奴隶买卖的反映。推翻学术界长期信奉的郭沫若先生的周奴隶买卖说,为《周礼》一书的断代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同时作者还指出《周礼》此处的“货贿”一词在先秦时期特指金玉类贵重货物,而非一般商品的通称。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是华夏化的宝贵遗产,编修志书乃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方志化源远流长,“方志”,一词始见于儒家经典的《周礼》,其日:“诵训,掌道方志。”又日:“小史,掌邦国之志。”或日:“外史,掌四方之志。”故而学术界一般认为,地方志大约滥觞于周代,举凡“百国宝书”之鲁《春秋》、晋《乘》、楚《寿  相似文献   

10.
编钟和编磐均为打击乐器,需要悬挂在金属或木质构架上,用演奏工具敲打,使之发出动听悦耳的金石之声。悬挂编钟和编磬的构架由立柱和横梁组成,各有其特定的名称;立柱叫(?),横梁叫筍。在(?)和筍上都有漂亮的装饰,或为彩绘,或为雕铸。这些装饰图案不仅造型生动,结构和谐,而且设计者还依据被装饰物的不同种类,考虑到音响效果,将二者紧密相结合,形成完美的统一体。《周礼·考工记》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总结。《周礼·考工记》在“梓人为筍(?)”一节中  相似文献   

11.
释“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卜辞可知,商王朝有一宗教职官──巫。《说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其说巫为女性、以舞降神,而《周礼·春官》所记则有男巫、女巫之职,是以知巫不必为女性。《周礼·春官·大祝》记:“大视掌六视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其他如小祝、司巫、男巫。女巫之职司亦无非鬼神山川宗庙之祭以及祈降时雨,拔除凶旱等等,不外乎沟通天地神人之事。甲骨卜辞所记巫之事迹大致与其相互映证。卜辞有巫进行祭祀活动以求福情及拔除灾害的记录。如《合集》36507片“……贞今田巫九余祖先……人方上下于叙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商代祭天帝的火祭“帝”、“”、“”谈起 ,在考察商、周祭祀承继关系等基础上 ,论证了《周礼·大宗伯》所载“”、“柴”、“燎”都是周人的祀礼 ,认为《周礼·大宗伯》的有关文本不存在任何问题 ,认为周礼柴祀日月星辰是西周“天”的观念产生以后的产物。并对柴祀可能为古东夷的“特产”提出了怀疑 ,否认了《周礼》“柴”与《楚辞》“些”同义 ,否认了《楚辞·招魂》中“些”可能是“柴祀”之“柴”的说法 ,重申了《招魂》“些”只是一个语辞 ,认为在楚俗招魂中 ,“些”声音的运用比它本身的词义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刺客”一词,《辞源》中的解释是“暗挟兵器刺杀他人以报仇者”,其意最早见于《孟子》中的“刺人而杀之”。西周中期发生的周宣王遇刺事件大概算是现存古籍记载中较早的一次刺杀行动,据《墨子·明鬼篇》载:“(周大夫)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无者莫不闻。”这段史料对整个刺杀事件的经过叙述的颇为详尽,而刺客杜伯的最终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以专篇为先秦时期的刺客作传,对他们慷慨赴死的无畏精神评价很高。此后…  相似文献   

14.
设馆修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史学发展的两大途径中华民族是历史意识发达的民族。相传夏代有史官终古 ,殷代有史官向挚。西周以后 ,见于典籍记载的著名史官便代不乏人。如宗周有史官史佚、周任、史伯、内史过等 ,春秋时期 ,晋有史臣董狐 ,齐有太史南史 ,《周礼·春官·序官》载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职。古代的著名经典《尚书》是最早的官方历史文献的汇集。春秋时期有“百国春秋” ,见于《墨子·非命中》篇。为孟子所称道的晋之《乘》 ,楚之《杌》 ,鲁之《春秋》 ,即是各国史书中之尤为著名者。再其后 ,《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史官撰成的编年…  相似文献   

15.
萧梁经学生策试入仕制度考述张旭华南朝萧梁有经学生策试入仕之制。《梁书·武帝纪》载天监四年(505)诏曰:"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隋书·百官志上》亦详载此制:"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经学生...  相似文献   

16.
李无未 《文献》1998,(4):253-256
《周礼·秋官·大行人》中有这样一句话: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也相朝也. 许多学者都把上句"邦"字与下句"交"字相属连.  相似文献   

17.
周礼号称"郁郁乎文哉",完备而复杂。《周礼》作为记载周代礼制的著作,具有十分完备的体系,但其中相当多的内容无法阐释清楚。金文中有大量事件和礼仪规程的记载,但多是具体仪节而缺乏制度方面的解释。本文将金文中所见的■手、■首等16种仪节与《周礼》中的"九拜"相联系,分析了各种拜仪的形式、使用范围等,对于认识周代相关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拜仪作为每个礼仪场合都会出现的环节,其复杂性也是可以想见的。把所有拜仪都纳入到相应的制度之下也很难做到,所以把所有拜仪一定与某类礼仪相关联也未必正确。应该考虑到拜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商周有所谓“五刑”,史书不乏记载。《尚书·吕刑》提到的五刑是墨、劓、剕、宫和大辟;《周礼·司刑》所载为墨、劓、宫、刖、杀五刑。荆同刖,大辟即杀,周还曾改别为膑。五刑的具体内容,《周礼·司刑》郑玄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劓,截其鼻也;宫者,丈夫割其势,女子闭於宫中,若今宫男女也;刖,断足也;杀,死刑也。”其中的刖刑,不唯史书有记载,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不少实物例证和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19.
“琮”的几种解说与“琮”的多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琮”的几种解说与“琮”的多重功能萧兵“琮”的形制在中国古籍里的记载并不很清楚。《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黄琮礼地”,汉郑玄注说,这是因为琮“八方象地”(上·762),指的是它有八个钝角。《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说了好几种琮,例如“大琮十有二寸...  相似文献   

20.
采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统治者用采风来观察风俗的淳薄,政治的得失,早在周代就作为一种制度来推行。《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当时由帝王派采诗官深人各地民间去收集歌谣,作为施政设教的参考。《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