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75年7月5日,山西省石楼县义牒公社褚家峪村社员李正金在村西上刘家茔地耕地时,在地表以下50厘米深处发现一批铜器。先出土的有人头骨和铜戈,其余随后发现。出土铜器计有: (一) 铜觚一件。高24.5、口径13.8厘米。喇叭口,高圈足。器表下半部饰弦  相似文献   

2.
张仲明 《文博》2021,(1):88-91
甘肃合水金代清凉禅院敕牒碑是甘肃庆阳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通载有金代寺额敕牒的碑刻,其所载的清凉禅院牒在历代金石著作中均未收录。该敕牒的发现,为了解金代佛教寺院管理制度提供了新资料,对研究庆阳地区政治史、佛教史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原碑拓片对敕牒的内容进行了补释,对金代敕牒的格式、获取寺额的程序、缴纳钱数以及敕牒产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今年五月十二日,凌源县海岛營子村唐永興同志和张怀仁等六人在小转山子种地时,無意地在地下十五公分左右耕出一件铜器,当时他们就地向四周挖掘,共发现铜器十六件,除掘毁两件、摔碎两件外,其馀均保存尚好。当时大家认为没啥用处,可卖废铜,由互助组与平房子合作社打了收购合同。後来唐永興向县里来的一个同志问到铜器上的字,这同志说像是古文,很重要,因此引起唐永興同志的重视,拿着那隻有铭文的史伐卣葢子找蒙民完小暴凤賓校长去看,经暴校长同两位教师依據历史书籍查对,认出这是周朝的铜器,动员互助组废除合作社收购合同。唐永興並把发现文物情况逐级上报到省文化局。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得到消息後,於六月十日派李廷儉、罗平二同志前往调查,並将出土的铜  相似文献   

4.
对敦煌牒中一批难词辨析确义,校正误字。这些词语与《汉语大词典》对比,它们有补充新义,纠正误释、提前时代等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型喷砂机在铜器去锈方面的应用研究徐飞万俐铜器去锈是铜器保护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铜器的有害锈不去除干净,它就会继续腐蚀铜器,给铜本体留下后遗症:如果铜器的无害锈去除得不合理,又会使铜器失去艺术品的美感,这也就决定了铜器去锈不应该用单一方法,而...  相似文献   

6.
一日忽然梦见郝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镇政府所在地)那“凤凰双展翅”的左翅也建起来了,一只搏动着双翅的凤凰从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义牒镇乘风而起,扶摇直上。醒来,便想着再去看看郝家大院。郝家大院全名叫“郝升荣府第”。相传清朝时义牒人郝升荣与其子郝善明双双中举,且父子为政清廉政绩卓著,道光年间朝廷传下《牒文》,钦赐《大夫第》金字牌匾,并敕建造府第,以资表彰嘉勉。义牒村的村名也由此而得。儿时的记忆中,郝家大院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是孩子们的乐园。正宅前,“大夫第”三个大字匾额下面,两扇布满铜钱般大小铁钉的大…  相似文献   

7.
河南潢川县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潢川县陆续发现了几批春秋战国之际的铜器。其中有上油岗公社老李店磨盘山出土的黄国铜器,隆古公社高稻场出土的蔡国铜器和彭店公社刘寨出土的潘国铜器(图一)。潘国铜器已在《文物》1979年第9期作了介绍。现将黄国铜器和蔡国铜器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与■桯     
汉墓所出铜器中有一种三足提梁筒形器。器身作直上直下的圆筒形,上有盖,下有三矮足。器身上部两侧有一对衔环的耳或兽面(即铺首),提梁的把手跟环用链条或两端有圈的铜条相联系(图一)。个别器出土时提梁或盖已残佚。这种铜器的大小比较一致。口径通常为汉尺五六寸左右,高度通常为汉尺八九寸至一尺左右(汉代一尺相当于23厘米左右),只有个别器稍高一些。在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里曾发现跟这种铜器类似的陶器一件。器身两侧之耳为贯耳,应该是穿绳为提索的。满城1号汉墓(中山王刘胜墓)也出了十件这一类的陶器,但器身较高,两侧之耳作纽状,无盖。这些陶器,尤其是满城汉墓所出的一批,可能是仿铜器的明器。 1967年在固原头营公社坪乐大队附近的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勇 《文物》1963,(11)
1962年9月,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一批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铭文的精致铜器。在晋北古边墙附近发现这样的铜器,对考古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曾前往现場进行勘察。这批铜器现在已运回山西  相似文献   

10.
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甘肃地处黄河上、中游的高原地区,已发现新石器及稍晚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达1000多处。甘肃省的祁连山脉蕴藏着丰富的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矿藏,为古代冶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甘肃已发现的早期铜器达300余件,占全国出土的商代以前铜器总数的80%以上。因此,在对中国早期铜器的研究中,甘肃早期铜器的研究尤为重要。 1981年,笔者发表了有关甘肃出土早期铜器的部分分析检验结果。自那时至今的10余年间,由于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为早期铜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同时考古学、  相似文献   

11.
靳健 《江汉考古》2024,(1):82-86+128
九连墩2号楚墓发现的一组晋式铜器,有学者认为其产地在晋地或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笔者通过分析这一组铜器的形制、纹饰风格、制作技术特点,认为这一组铜器的工艺特点和细节处理与楚系铜器相近,而与典型的晋系铜器有较大差别,其应当是掌握楚系铜器制作技术的工匠模仿晋系铜器生产的。  相似文献   

12.
(弓魚)国墓地发现以来,虽有不少关于国铜器的研究,但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除过学术习惯的原因之外,也与之前主要集中讨论中原化的铜器有关。本文重新检视(弓魚)国本土风格的铜器,如儿组铜器,以及更为普通的铜器,以期能够发现国铜器中的本位文化,并以此深入讨论与商、周产生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13.
"牒"是我国古代通用的一种政府公文。宋时常有"勅牒"、"公牒"等名称。"补中太学生牒",则是一种证明取得太学生资格的正式文件(凭证)。国子监给监生(太学生等)发牒,据现在所知,在五代后唐天成五年(930年)曾"勅准往例,凡监生有愿修学者,始给牒收补"。至于"往例"起于什么时候,就不清楚了。到了北宋,"给牒"有了新的规定,如庆历年间,扩大太学,学生入学后,"岁一试补",凡补中的才"疏名  相似文献   

14.
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铜器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内出土的大批铜器,是近年来四川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给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资料。 在这批出土铜器上,未发现有铭文。考古人员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铜器、陶器的分类比较和测定:一、二号祭祀坑的时代为殷商后期中前段,即殷墟文化第一期和第二  相似文献   

15.
最先对黄国铜器进行收集介绍和研究的是郭沫若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出版,1958年重印),该书收录的四件黄器中,只有一件清宫旧藏的黄孙子傒君叔单鼎,传说出土于黄国故城所在的潢川县境。解放以来,黄国铜器的有发现。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九八三年四月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时期墓葬出土的黄君孟铜器群。我曾参观该墓葬的发掘现场,仔细观察了全部铜器,并在当地文博单位的工作人员协助下对其中二十六件铜器附著的铭文拓片手摹一过。现在就这批黄国铜器谈谈自已的意见,提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6.
垣曲商城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东倚太行山,南踞黄河,北临中条山。1984年当地考古工作者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城址。自1985年开始,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垣曲商城进行了长年的发掘。其中在商城内接近西城门的道路两旁以及城内西南部和东南部居民区,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炼铜遗迹,出土了炉壁、炼渣、铜器小件、铜器残片等遗物。此外,在城内的东南部还发现2座铜器  相似文献   

17.
海洋出水铜器及其合金表面常常会覆盖一层凝结物,掩盖器物原始表面。本文以"南澳I号"明代沉船出水的22件铜器残片为研究对象,运用X-射线荧光分析(XRF)、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等方法分析表面凝结物成分,发现其主要是钙质凝结物,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机械法去除表面凝结物,为脱盐保护准备条件。本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南海海域出水铜器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古铜器保管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防止生锈。铜器上最容易发生一种粉末状的绿锈,它与一般的锈不同,如果不加防治,整个铜器会很快地损坏。因此,各地藏有古铜器机关的负责保管工作同志们对此都很关心。曾有不少博物馆工作同志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80年第1期刊载的《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简称《蔡国铜器》)一文中,将两座墓葬出土的十三件蔡国铜器,误为一座墓葬出土,只报道了七件铜器。读后,感到与实际情况不符,特补正于下:  相似文献   

20.
陕西绥德墕头村发现一批窖藏商代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5年春陕西绥德义合公社墕头村社员在该村对面的山坡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处窖藏青铜器。墕头村位于绥德县城东30公里处,东南距黄河约有10公里,山峦重叠,沟壑连绵,铜器出土于该村对面的山坡上。藏铜器的窖穴是一个长方形的竖坑,长2米,宽1米,窖底距地表深1米多。窖内放置着青铜器二十二件,计有:锛、凿、刀、匕、戈、钺、镞、鼎、(缶咅)、壶、爵、(?)、枓、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