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淳 《东南文化》2002,(3):6-15
根据对西方和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文章探讨了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在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现状。文章认为,中国的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应当超越以编年为目的的研究范例,将这项课题置于社会科学的整体框架中来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探索领域。  相似文献   

2.
尹宏兵 《华夏考古》2007,(2):135-141
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应从中国历史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历史。必须区分文明的起源与文明的正式形成,并从中国历史中提炼出中国文明起源的诸要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学蕴含着丰富厚重的历史理论遗产。近年来,史学工作者尤其是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在发掘、梳理、阐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本刊作为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的专门刊物,始终关注上述领域研究的新进展。为了推进这方面的研究,促进历史学在理论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我们约请了几位专业研究者就有关中国古代史家的通识与智慧问题、中国古代民族史观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以及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等问题,撰写了一组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史学界同行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徐健 《史学月刊》2008,(1):86-92
"市民社会"概念是从欧洲历史发展中演绎出来的,但市民社会本身并没有一致的共同模式,而只是一种具有特质的社会现象.德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以普鲁士改革中的乡镇自治为重点考察对象,不难探讨出德国市民社会建立的模式:普鲁士国家借助法律手段和对公众舆论的掌控,强行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使农民和城镇市民从家庭、血缘、社团、行会等传统权力的支配下解放出来,卷入国家政治生活,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新的社会空间.在普鲁士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国家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某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国家与社会间的特殊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后果,它导致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在近代德国难以建立.  相似文献   

5.
徐义华 《南方文物》2007,34(1):36-42,27
问题的提出在西方学说进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史学系统是稳定而圆满的,而在这个稳定而圆满的史学系统中,天下一统思想几乎是中国历史的主线,中国人自历史记忆的初期就接受了天下一统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7.
刘巍 《近代史研究》2003,11(1):38-100
作为《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骨架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是胡适的一大创见。此说的建立,缘于从“哲学方法的性质”角度探讨“中国之所以缺乏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借助了以康有为为中心的晚清经今文家说,运用了杜威式的实用主义以及其他西学新知。胡适取“九流出于王官”之旧说而代之的,是一种根于“进化论”观念、以“历史的眼光”得来的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以及一种“疑古”的取向,意义重大。此说开创了关于诸子学起源的自由解释之风气,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中的“疑古”、“释古”、“信古”各派均有影响;在使“经学”从属于“子学”、使“诸子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源头的潮流中,胡适所作的决定性的论断,影响更远;通过严格考辨文献的著述年代来确定学术思想史的脉络,通过了解思想家的生活的“时代”来探讨思想学术发生发展的原因,乃是20世纪哲学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中尤为重要而有影响力的范式更新。  相似文献   

8.
论安倍晋三的"美丽国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丽国家”是安倍晋三所追求的理想的国家建设目标。其主要目的在于重新认定日本的国际地位。其采取的手段是改革教育基本法和修改宪法。从安倍内阁的教育理念与国体思想来看,安倍构想的“美丽国家”具有复古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吴春明 《南方文物》2009,(3):103-115
在华南、东南亚、太平洋土著先民的装饰艺术中,拔牙、断发、文身、草编衣、树皮布、织珠贝、裸体跣足等是几项最外显的、特殊的文化因素。对于裸体跣足,学界讨论不多。本文拟钩沉汉文史籍和考古资料中越、濮土著“裸以为俗”的历史记忆,比较台湾“番族”及东南亚、太平洋上南岛语族民族志上冬夏不衣的“裸体”习俗,拼凑上古华南“裸国”印象。  相似文献   

10.
林纯洁 《史学集刊》2021,(1):113-122
现代德语中,德国国名"Deutschland"一词起源于中世纪早期日耳曼民族语言的名称"theodiscus""diutisk"等词,具有语言、民族、地理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含义。国号中通常会包含国名的地理或民族因素,但长期以来,德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形态导致中世纪时期大部分德国国号与自身的地理和民族名称相分离。直到1871年,"德意志"(Deutsch)才成为德国国号的主要部分; 1949年,"德国"(Deutschland)才成为国号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国号根据历代统治者政治理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通过考察德国国名的起源与国号的演变,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德国历史的特殊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pproaches social policy a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a capitalist society and, by drawing on the notion of the double movement introduced by Karl Polanyi, argues that social policy intervention both limits and contributes to market expansion. While this argument could be generally applied to recent social policy changes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se changes were shaped against different histories of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in early and late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social policy in late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by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Turkey. It is argued that social policy transformation in Turkey has involved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security coverage along with the privat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health and pension systems. A new system of labour market regul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ommodification of labour while the ‘state-supported familialism’, which form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urrent trends in the area of social care, has served to integrate women in the prevailing flexible employment relations by simultaneously sustaining their position in the gender division of roles within traditional family relations. The populist strategy of polarization pursued by the ruling government is discussed to show how opposition to these trends toward privat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labour commodification has been isolated.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