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瀚 《纵横》2009,(10):10-14
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先后走上主席台分别发言的有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程潜等一批著名的民主人士,大会还专门安排了两个青年人发言,他们的发言引入注目。一位是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代表张学思;  相似文献   

2.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军在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同时,向香港发起了进攻。港英当局节节败退,于25日宣布投降。日本在香港马上封锁交通,分段搜索,限令“抗日分子”前来“报到”,困留在香港的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顷刻间陷入了万分危险的境地。与此同时,廖承志主持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根据南方局周恩来的指示,协同广东地下党组织,马上开始了后来被茅盾称为“抗日战争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秘密大营救”。  相似文献   

3.
何嗣珌 《纵横》2009,(2):33-35
1947年10月,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时在香港的李济深,发表《对时局的意见》长文,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内战,并利用自己与国民党军队的关系,策动自己的老部下反对内战。中共南方局与李济深计议,准备争取十一战区战场起义,李济深即与时在北平的何其巩、余心清加紧联系。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军为了夺取英美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和附属国,配合德、意法西斯在欧州作战,偷袭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同日,日军陆海空军及后援部队共一万五千人,向香港进攻.十一日,九龙失陷.二十五日,香港总督向日军投降.日军侵占九龙、香港后,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三百多名知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被困香港.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和知名文化界人士在抗战初期,在内地办刊物,写文章,发表宣言,以及从事各种文艺活动,拥护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积极抗战的成绩,抨击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相似文献   

5.
1948年下半年,周恩来担心的主要是各地的民主人士能否来解放区;1949年上半年,周恩来担心的却是民主人士来了以后能否实现团结。 老朋友柳亚子就在闹情绪。 柳亚子万万没有想到,来解放区的路上春风得意,进了解放区的地盘却无事可作。 早些时候,中共与到达解放区的各党派领导人商定:新政协代表,每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进攻香港,一些在香港的中国文化名人,纷纷逃离,回归祖国。当时茅盾先生也与胡仲持、廖沫沙、以群等人,从香港脱险,并于1942年3月来到桂林。到桂林后,由当时在桂林的中共文化战线负责人邵荃麟将在丽君路自己的住宅(文化供应社宿舍)让了一个厨房给茅盾夫妇居住。与茅盾同住一栋屋的还有金仲华、宋云彬等人。茅盾到桂林的消息在各报纸上披露后,原先在桂林的一些文化界人士:田汉、欧阳予倩、王鲁彦、孟超、艾芜、艾青、司马文森、夏衍等人,纷纷前去探望他。桂林文化供应社负责人陈劭先先生,…  相似文献   

7.
“救国会”(即“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20世纪30年代国难渐深时以上海为中心,由爱国民主人士为主发起、组织的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全国性抗日救亡团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逐渐暴露,国民党政府却执意“攘外必先安内”,一向敏感于风气转变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们慨于时局的危险,以多种活动形式表达他们的担忧,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受中共“八一宣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的影响,继《新生周刊》案件之后,邹韬奋等知识分子以上海为中心,不顾国民党的压制,于“生活书店”…  相似文献   

8.
1946—1949年间,受国民党排斥的民主派被逼暂移香港。中国民主同盟这个曾据有国、共以外的全国第三大党地位的中间力量联盟在成立之始即利用香港,并借助中共,来建立其舆论机关。1947年国民党宣布中国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后,该盟的核心分子在香港已放弃中间派的立场.向左派靠拢。1948年,他们在香港召开三中全会,并积极参与对中间路线的批判。香港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为这批国民党的异见分子提供了一个重整力量的空间,更有利于中共对他们的统战,并有助于中间派的彻底改变和转向。中国民主同盟及其他旅港小党派的代表终在1949年前后全数北上回国,迎接中共对全国的解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民主党派。如果说,中国民主同盟所经历的是一个“中间派→中间偏左派→左派→中共领导下的民主党派”的发展历程,那么它就是在香港进入了这一发展历程的最后阶段。这个历程可说是中国民主党派主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50年前,在国民党统治行将崩溃的前夕,中共中央为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向多年与中共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发出“五一”号召,邀请他们到解放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共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及施政纲领等大计。当时在国统区、香港等地与蒋介石进行艰苦斗争的民主人士欢欣鼓舞,积极响应号召,辗转到达河北及东北解放区,以后又到北平,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从此,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多党联合,开始了共建新中国的崭新局面。本文回顾了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导召1948年上半年,随着…  相似文献   

10.
杜襟南 《百年潮》2007,(4):22-26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一文的注四,及各种党史、近代史大事记,以及一些有关文章,均记载了中共中央“五一”口号、香港各民主人士响应及毛泽东复电这件事,但都没有说明毛泽东8月1日复电中第一句说的“五月五日电示,因交通阻隔,今始奉悉”的缘由。“五一”口号发布后,在港民主人士5月5日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五一”口号,  相似文献   

11.
1949年,在上海文化接管中,陈毅等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正确对待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以及旧政府职员等,“要给民主人士工作做,使他们有职有权,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照顾”。在整个接管过程中,团结了文教界广大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实现了上海在文化战线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2.
刘功宜 《纵横》2009,(9):17-21
父亲刘双恩原任中共闽中地下党厦门工委书记,1948年调中央办公厅直属香港“华润”公司,奉命创建“华夏”海运公司并组建船队,首开华人开办国际航运的先河,也由此开启了新中国的贸易航运事业。他是第一任共产党员船长,驾驶“东方”轮秘密为解放区运送急需物资,护送著名民主人士到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他领导国民党招商局轮船“海辽”号起义,在商船界第一个升起新中国的红旗。  相似文献   

13.
马之庸 《炎黄春秋》2012,(12):57-63
马思聪先生(1912-1987)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扬名中外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是一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为追求民主、自由,于1949年与萨空了、欧阳予倩等一批爱国人士从香港乘船经烟台到达北京,应邀准备出席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同年8月国务院任命他为刚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到1966年5月,在任16年。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1997,(2)
1948年10月,我从香港出发到华北解放区,目的地是当时党中央的所在地河北平山。那时,东北已几乎全部解放,准海战役正在开始发动,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已成定局。滞留在香港的许多党外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正等待北上。由于解放军还没有海军,海上交通和沿海的重要港口还被国民党军所控制,党组织正在寻找能够通过封锁从香港开到大连去的适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自1949年建立到现在,已经四十五周年了。缅怀既往,兴奋不已。当年在人民解放战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先期同各界民主人士,肝胆相照,亲密合作,共同筹备人民政协的工作情况,至今印象深刻。中国人民政协的兴起,始自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第五项号召,即“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同时,毛泽东主席还亲函当时在香港的民革主席李济深…  相似文献   

16.
1928年5月,为出席中共“六大”,周恩来由上海去莫斯科,直至10月回国,在苏联逗留近半年之久。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去苏联。 大连遇险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并率军南下,后去香港养病,年底才回到上海。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政治形势,制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  相似文献   

17.
柳亚子(1887年5月~1958年6月),江苏省吴江县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诗人和学者。抗战初期,他曾隐居上海,1940年底离沪去香港。1941年12月日寇占领香港后,柳亚子及其家人于次年初秘密逃离香港。在中共东江纵队人员的护送下,他们几经辗转,于1942年6月7日到达桂林。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柳亚子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依然保持着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敢歌敢哭,敢笑敢骂”的诗人本色,留下了许多佳话。一、从射日斋到羿楼当时的桂林是抗日的大后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文化人和几十万难民蜂拥而至,使得这个原来只有六七万人的小城人…  相似文献   

18.
秘密大营救     
一川 《文史月刊》2011,(10):70-7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随即燃起战火,留住香港的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处境十分危险.中共中央及南方局指示当时在港领导统战、对外宣传工作的廖承志等要组织一切力量,不惜任何代价抢救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  相似文献   

19.
岑沫 《文史春秋》2009,(10):25-41
毛泽东与李济深,从相识相知,到共谋天下事,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统战关系,长达35年。 为了追寻毛泽东与李济深这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笔者广泛披阅关于毛泽东、李济深、柳亚子等人的历史传记、名人回忆录与文史资料,并得到了广西图书馆原馆长麦群忠先生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2009年3月及7月,笔者两度专程到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先后采访了李济深的表弟、曾在李济深麾下任军需官、解放后曾任民革梧州市委主委及梧州市政协副主席、现年97岁的周泽棣先生和现年76岁的李济深侄女李燕芬女士,聆听了许多关于李济深的鲜为人知的轶事。 追溯起来,毛泽东与李济深的友谊桥梁和革命纽带,却是李济深家乡的六堡茶。本文将其中相关故事钧沉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从1941年12月下旬起,按照周恩来、廖承志的指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工作,突破日军的严密封锁,从日占香港抢救出民主人士、文化人士七八百人,并护送他们到安全大后方。同时,抢救出当时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夫人上宫贤德、国民党官员陈汝棠等,以及英、美、荷、比、印等国际友人近100人,胜利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被抢救脱险的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到达宝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