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1990年丰宁县大阁镇出土的契丹大字陶壶铭文作了补释.释读了寺,认为竞是契丹大字 , 可释为人名"留温"或"留恩",光意思为"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仲父盘上一个旧认为是从辶、舟、禾的字提出新的释读意见,通过字形分析,认为此字应分析为从辶、■,其中的"■"为声符,在铭文中可读为"菽"。相关铭文可组成"菽麦"这样一个词语,可与文献用语相互印证。"菽"为五谷之一,此字的释读在农业史研究方面也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3.
正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该器体制雄伟,纹饰庄严,为国之重宝。鼎腹内壁铸有三字铭文"■",这三字又见于甲骨文。其中"■"可作"■""■"两种字形。罗振玉将"■"释为"司",并怀疑该字为"祠祀"之"祠"字(1),商承祚将"■"释作"祠",认为只是省了"示",与"祖"作"且"意同(2),郭沫若将"■"释作"司",认为乃假为"春祭曰祠"的"祠"(3)。以上三者将"■"释读为"司"或"祠"。  相似文献   

4.
臣谏簋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处于軝"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从",或误释作""。本文根据不其簋、不其簋盖、引簋铭文等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而读为"同",意思是聚合,并讨论了甲骨文中与之用法相同的一些"同"字。"引又"下一字,或释作"■(忘)",或认为是"闻"字之省,或释作"长",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灷",旧或读为"■(媵)",或读为"告",或读为"朕",本文认为它可读作"遵"或"顺"、"训"。"灷皇辟侯"下一字,或释作"令",或释作"余",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侯令"下一字,或释作"■",或释作"!",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指出它仍是虚词。"■"下一字,或认为是"服"字稍残,或释作"■",或隶作"■",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又根据铭文文义,指出它应该是一个虚词,并且讨论了金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5.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枚正面錾刻"爷赐御哥"铭文的金牌饰,笔者经研究后认为,其铭文应释读为"爷哥御赐",是太平天国时期高级官员佩带以表明身份的腰牌。  相似文献   

6.
“禺邗王”铭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多年前、河南辉县附近曾出土春秋末叶的一对青铜圆壶,壶盖外缘四周有铭文19字:禺邗王于黄池,为赵孟(广介)(介),邗王之惕(锡)金,台(以)为祠器.近代金文诸家对此壶铭文中的一些字考(?)不一,特别是对“禺邗王”之“禺”字释读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者认为“禺者吴也”(1).另者认为“禺当读为遇”.由于释读不同,故称此壶之名也不同.认为禺是吴的,  相似文献   

7.
昔鸡簋是近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对其铭文的释读,学者存有争议。本文认为,铭文中判断人物身份的"■"字,应隶定为"■",从?得声,读如"偃",为传世文献中的姞姓燕国;关涉史事性质的"■"字,应释为"御",训作"迎",为迎娶、迎迓之意。铭文内容主要为周王后派昔鸡前往姞姓燕国为王朝大夫艿氏迎迓夫人,昔鸡受到燕侯赏赐作器颂扬王休。铭文既是有关西周贵族艿氏及南燕国弥足珍贵的史料,也反映出周王后通过对贵族夫人的支配来控制地方贵族,是西周王朝政治运行机制中命妇制的金文佐证。  相似文献   

8.
程鹏万 《江汉考古》2008,(1):126-128
本文是对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大鼎上的铭文第八字与第九字的重新考释,认为此二字当释读为"鸣腋"。鸣腋应是当时负责饮食的机构的名称。  相似文献   

9.
戍甬鼎,又称戍革鼎、俎子鼎、宜子鼎,商代晚期帝乙、帝辛时器物,内壁铸铭文27字,研究价值较大。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部分铭文进行了重新释读和断句,认为鼎上的族氏铭文为"亚见"","为"俎"",省"为地名","为"甬"。  相似文献   

10.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11.
墙盘铭文经诸家释读后,文意趋于明朗,但仍不无遗义。本文就铭文中的“达殷(田允)(畯)民”“亟狱”、”司夔”等语及(能攴)字的内涵加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与墙盘铭相关的(?)钟铭“(?)五十颂处”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不蠶(言羞)戈、陈黡戈是近年来出土的战国时期齐系兵器,其铭文释读还有待于商榷、考证。不蠶(言羞)戈铭中的后两个字应该分别为“蠶”、“(言羞)”。“不蠶”读为“不朁”,为一个嘏语词;“(言羞)”是器主名。陈黡戈铭中的不识之字,应该隶定为“■”,为“黡”之本字。  相似文献   

13.
熊龙 《文博》2012,(1):38-44
东汉"东井戒火"陶井常为研究秦汉社会史的学者所引述。多数学者认为其释文当作"东井灭火",并由此认为陶井图案象征了汉代灭火的场景。实际上,经过字形的比较与考察,陶井的铭文当作"东井戒火"。"戒"与"灭"字虽是一字之差,却导致了图像含义诠释的较大差异。释读为"灭火"而推论得出的汉代社会史、火灾史,应进行重新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7,(5)
在前人释读的基础上,对1987年陕西陇县边家庄M12号墓出土春秋早期秦式铜戈铭文进行了新的考释新的释读表明铭文与铜戈铸造有关,对比其他多条记载铸器金属原料的铭文,将该戈铭文前四字新释作"卜(镤)(氵夫)(釒膚)□喬(鐈)",指用于铸造铜戈的金属原料:铜和锡铅。  相似文献   

15.
辽阳博物馆收藏了一件1993年在辽阳市东电四公司出土的战国铜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9期刊发了铜鼎的照片和铭文。李智裕先生对铜鼎铭文作了很好的讨论。我们在李智裕先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铜鼎铭文作进一步的释读,我们认为铭文中的"成"读为"宛城",与燕玺中的"宛阳"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士山盘铭文中"于入"、"(?)"、"宾贝金"三个关键词进行了释读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故宫博物院所藏旧称为"邐簋"或"簋"的殷代青铜簋,其铭虽简,但言深意远,语境复杂。作者细致释读剖析铭文,认为作器者应为"京",此器似应称作"京簋"。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铭文中牵涉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20,(3)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M6069出土铜盆,内壁铭文中的器主名■,被释作"■"而无音读。经核查相关西周金文资料,知其与逨盘铭文的"兑"字写作■形最为相似。而四十三年逨鼎铭文内相同词语中的"兑"字,又书作■形,故可说明该字书体虽有异构,但确应释"兑"字,而应读为"dui",原所隶定的"■"字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19.
朕簋     
朕簋,清道光末年(约1840年至1850年)出土于陕西的岐山,旧为山东潍县陈介祺所藏,陈氏定名为聃敦,说是周文王的儿子聃季所做。但陈氏认为是"聃"字的,实际是"朕"字,铭文"惟朕有庆",朕字显然是做这件铜器的主人的名字,所以应该称为"腾簋"。刘心源把前面"降天亡尤"(意思是从天  相似文献   

20.
在(黑敢)钟铭文中有字作■,该字曾被释为"至"或"舌"。本文认为这两种考释都是有问题的,该字应释为"晋"。该"晋"字所在的语境是"比诸毊磬,晋诸长竽",根据这一语境,本文认为该"晋"字应读为"次",意思是"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