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敦煌县令宋素墓志,近年出土于陕西华阴,志石、志盖均保存完好。传世史籍及出土文献中有关唐初敦煌县令等任职人员的记载十分有限,根据志文我们可推算宋素担任敦煌县令的大致时间。通过对有纪年的唐初敦煌写卷进行梳理,可粗略了解宋素担任敦煌县令前后敦煌当地的社会状况。该墓志的发现不仅可补传世文献的不足,且或将有助于当前的敦煌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4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华阴市夫水镇连村抢救性发掘了唐咸亨元年(670年)沙州敦煌县令宋素与夫人王氏合葬墓。该墓保存基本完整,并有明确纪年,墓中出土的陶彩绘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胡人俑、骆驼俑形体高大,制作精美。从墓葬形制及陶俑风格看,更接近于洛阳地区唐墓,应该与墓葬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代沙州升为都督府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中日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依据敦煌书及相关献,从唐代前期沙州长官的称谓、六曹机构及官员名称、吏员设置及称谓、官书的钤印等方面,系统考察了沙州的行政建制问题。认为开元、天宝以前,沙州的行政建制一直都是刺史州(太守郡)建制,而非都督州(郡)建制;又据渊阁四库全书本《唐会要》卷70的记载,确认沙州升为都督府的时间,是在唐代宗的永泰二年(766)五月,而非唐高宗的永徽二年(652)五月。沙州的这一行政建制变动,与同年五月河西节度使西迁沙州有密切关联。这一考定,对正确认识唐代沙州的行政建制演变和相关敦煌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书S.1438背《书仪》残卷的作者是吐蕃占领敦煌初期的沙州都督索允,索氏为吐蕃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大族。吐蕃在敦煌等地设置的都督源自突厥和唐朝职官,吐蕃沙州都督在793年之后开始设置,由当地汉人(包括当地粟特后裔)担任,为敦煌汉人担任的最高职务,主管民政,有正、副(大、小)二职,位居吐蕃人担任的敦煌乞利本(节儿论)、节儿监军之下。而英藏敦煌吐蕃文Fr.80号文书的作者则是S.1438背《书仪》残卷中记载的,在795年或796年沙州玉关驿户起义被镇压后由瓜州节度留后使派来的新节儿。  相似文献   

5.
敦煌(沙州)地处嘉峪关西边,西接新疆之哈密,南连青海之柴达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清朝为加强嘉峪关外地区的控制,从雍正初年开始经营敦煌等地.从雍正初年到乾隆中期,清朝在敦煌先后设置了沙州所、沙州卫、敦煌县,并从甘肃各地招募了贫民前来屯垦.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一书辑录的唐代敦煌户籍,有59户是非绝户户籍。其中包括唐[七世纪后期]沙州敦煌县龙勒乡籍1户,周大足元年(701)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5户,唐先天二年(713)沙州敦煌县平康乡籍2户,唐开元四年(716)沙州敦煌县慈惠乡籍(抄录)6户,唐开元一○年(722)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7户,同一年敦煌县莫高乡籍(草案)2户,唐[开元年代]沙州敦煌县籍(草案)1户,唐天宝三载(744)敦煌郡敦煌县神沙乡弘(?)远(?)里籍1户,唐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效谷乡□□里籍1户,唐天宝六载(747)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17户,唐大历四年(769)沙州敦煌县悬泉乡宜禾里手实16户。我国出版  相似文献   

7.
屈直敏 《中国地方志》2015,(4):41-52,64
南朝刘宋段国撰《沙州记》,大约在隋唐之际散佚,有的学者误将其视作敦煌沙州之地志。在辑得段国《沙州记》佚文18则的基础上,对《沙州记》之沙州地望进行考辨,结论更具说服力。研究表明,段国《沙州记》之沙州并非今甘肃敦煌之沙州,而是今青海贵南之沙州,两晋南北朝之际属吐谷浑疆域。  相似文献   

8.
明初攻取敦煌,后以归附的蒙古王子为指挥使设置了沙州卫,使沙州成了明代的一个羁縻卫所。其后为经营西域,明朝设置关外七卫,敦煌成为明代西陲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由于瓦剌和吐鲁番等部族的侵扰等诸多原因,明朝弃置了整个敦煌地区。本文欲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力图对明朝弃置敦煌之原因作出分析,并探讨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见的《唐米钦道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阳,葬于开元二十五年,是目前见到的年代较早的粟特米姓的墓志之一。墓主自称敦煌人,为我们提供了中古时期粟特人迁徙的新资料。墓志提及米钦道参与平定嶲州内乱一事,恰好可与史籍记载相印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我们还对传世的关于米姓的碑刻等文献进行汇总,并对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出现的米氏作了简要梳理,以期有助于敦煌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晚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众起义,收复被吐蕃占领长达十一年的沙州,但唐代史料记载自司马光以来,大中五年沙州光复之说遂成共识,敦煌遗书的出土,乃知沙州光复事实为大中二年.本文根据P.3967佚名《阙题》及同号《初夏登金光明寺钟楼有怀奉呈》两首诗词,考证出沙州光复于大中二年三、四月一说,尽管未能指出三月某日或四月某日,却得以聚焦在三、四两月之内,改变了过去在大中二年全年之内犹疑莫定的状况,使我们对沙州起义爆发季节的把握,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沙州伊州地志》编号斯0367号,是敦煌卷子中一个重要的地理残卷,共存八十五行,首部残缺,一至二十七行记沙州寿昌县地域,二十八至八十三行记伊州地域,八十四至八十五行为写著题记。沙州部分残缺,伊州部分完整。卷子反映了沙州、伊州的地域、沿革、城镇、交通、烽燧及河流、湖泊、物产等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不见记载的重要问题,补充了《唐书·地理志》及《元和郡县图志》的不足。它不仅是研究沙州,伊州历史、地理的巫要资料,而且为中西交通、民族迁徒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准备就播仙镇、石城镇的,设置及沿革、鄯善人的迁徙、与萨毗城有关的中西交通以及《沙州伊州地志》的著录依据等问题作一点探讨并联缀成篇,赘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蒙古军于1205年首次入侵西夏时,就劫掠了位于西夏西北边陲的沙州、瓜州等地。1224年,蒙古军再度进攻沙州,攻城失利后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围困。1227年在灭夏战争中最终攻克沙州、瓜州,自此开始了敦煌历史上的蒙、元统治时代。文章对蒙古军历次攻打敦煌的行军路线、破城时间及相关史事进行钩沉。  相似文献   

13.
西安新出唐张淮澄墓志,据墓志拓片,志主张淮澄,晚唐敦煌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朝之侄,继任节度使张淮深之弟,随父张淮鼎及母索氏入长安为质,最后死于长安。据《唐敦煌张淮澄墓志铭并序》的记载,并广泛结合传世文献、敦煌文献的记载,可以考知,张孝嵩任北庭节度使当在开元六年五月或者开元七年十月之后,开元十二年迁任太原尹。张议朝之兄张议谭去世当在咸通元年。张议朝在咸通九年七月之后到十三年称司徒,大大推进了相关学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三危山又名卑羽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其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史记》说舜掌握权力之后,"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他"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元金履祥《尚书表注》:"沙州敦煌县东四十里有卑羽山,一名化羽山,有三峰甚高,人以为三危。"史载,东汉著名学  相似文献   

15.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记载了唐代沙州、西州官府民间大量使用非本地所产白练的现象。本文指出,沙州、西州的白练来自剑南道。从剑南至凉州、沙州,向伊州、西州、庭州,剑南道白练进入丝绸之路。通过与官府运输和客商贸易,剑南丝绸深入西域腹地;通过绢马(驼)互市,与游牧部族贸易,剑南丝绸走向了欧亚草原。本文估算盛唐时期每年有三百多万匹剑南道白练进入唐西北边疆,剑南道的白练,改变了河西地区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16.
清朝在开拓西域的过程中,鉴于敦煌重要的中转站作用,对敦煌进行了积极经营。通过建城、移民、屯田,敦煌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与此同时,雍正三年(1725)在敦煌设立沙州所,雍正四年(1726)改设沙州卫。随着西域地区的统一,敦煌已由边地变为内地,卫所建置已不合时宜。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设立敦煌县。清朝设立行政建置的举措,对敦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末宋初敦煌土地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敦煌的田土亦纳入均团制的范畴。贞元三年(787)吐蕃占领敦煌后,曾在沙州实行计口授田,每口一突(即10亩)。这种土地制度并未贯彻始终,吐蕃占领敦煌的后期,土地实际上已经私有化,土地的继承、买卖,不受限制。大中二年(848),沙州重新归属唐廷。此后,敦煌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外学者很少论及。近见冷鹏飞同志《唐末沙州归义军张氏时期有关百姓受田和赋税的几个问题》与唐刚卯《唐代请田制度初探》两文,对归义军张氏时期户口制度、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敦煌龙兴寺与敦煌地区其他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龙兴寺是敦煌地区佛教僧团的最高管理机构都僧统司的驻所,成为都司的象征,统属着其他寺院;龙兴寺也是都司下属机构经司的所在地,掌管着敦煌的官经,成为敦煌地区佛典贮存与流通的中心;龙兴寺还是沙州第一大寺,无论是寺户还是僧人数量都是相对较多的。所有这些都说明龙兴寺是沙州首寺,在诸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新疆若羌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若羌河下游的一个小绿洲上。若羌的自然环境总的说来不利于农业生产,但它的地理位置却相当重要:从若羌东达敦焊,南到青海,西北至库尔勒,西至和田乃至喀什。正因为若羌地处交通要冲,放自汉代以来,中原政权一旦有能力经营西域开通丝路,便一定要控制若羌。史籍的记载和敦煌地理文书的记载都表明了若羌的重要性。若羌,汉代先后称楼兰、鄯善;唐代则改称石城。敦煌地理文书S.367《沙州伊州地志》云:石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上都六千一百里。本汉楼兰国。《汉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20.
中古谱牒已经亡佚,仅有数件敦煌氏族谱残卷得以存世,传世文献同样也保存着中古谱牒的残篇断章。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古谱牒,应该包括近世祖先的婚娶职状,主要分布于墓志的首叙、志尾或志阴等特殊位置,还包括姓氏起源、房支分化等内容,主要分布于墓志的铭序和志铭等正文部分,近世祖先的官职也经常出现在墓志正文。中古墓志在抄录并改写谱牒之时,呈现出"功能分区"的特点。近世祖先的婚宦出现在首叙,还是志尾等特殊位置,与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家族呈现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中古谱牒内容具有"公"和"私"的属性分野。墓志所载姓氏起源、房支分化等内容,史源驳杂,包括汉代碑刻、前朝姓氏书,抑或先秦两汉的典籍等内容。当然,也有大量墓志没有首叙和志尾,但相当一部分墓志正文都记载家族谱系。中古墓志记载谱系的形式与内容,与前朝相比,既有因袭,又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