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概说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由于各族在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落后,故他们与中原汉族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同时各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众多的利害关系,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十六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而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割据称雄的特殊状况,加之十六国相关史料的相对不足,又使得学者们对这段历史重视不够,因而研究也相对薄弱。但总体来看,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十六国思想文化、社会史、民族关系史、史籍整理及考古研究等方面仍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于十六国…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8,(5)
2018年1月至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在西安市幸福林带建设工程项目中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北魏墓葬,出土物包括刻铭砖、陶罐、细颈陶壶、泥质冥币、铜钗以及贝壳等,为研究北魏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又由于这两座北魏墓葬与其两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非常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显然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反映了它们是一处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北魏时期的家族墓地,这又为西安地区十六国至北魏时期的家族墓地的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是一段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也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重要历史时期。这段历史对北朝末年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乃至隋的统一都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鉴于这段历史的重要,古人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记述和研究。据掌握北魏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十六国史最早也是最系统的一部专著。因该著书之客观,所以史料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4.
一、概说十六国时期因系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历史时期,所以被封建史学家称为“五胡乱华”时期。十六国时期除少数民族居统治地位外,还有政权分立,战争频仍,中原汉族人口大量死亡、流亡,经济发展滞缓或暂时的倒退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史学家对十六国史的轻视。或许也正因如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魏至十六国时期几百年来河陇大族势力的形成发展轨迹、崛起原因、历史地位及其崛起的历史意义作了全面的考察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充分肯定了河陇大族在晋末十六国时期西北边疆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和文化大融合的浪潮。十六国时期,多个民族在甘青地区建立政权。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都城应运而生,推动了甘青地区区域开发。研究甘青地区古都问题,对于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政治格局和民族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大族与佛教问题分为三期。汉晋之际,初居敦煌的大族主要独尊儒家文化,他们并未真正信仰佛教;十六国时期,他们在尊奉传统儒家文化的同时,开始接受佛教,在思想信仰方面儒释兼行;北朝时期,其佛教信仰有了长足发展,且有压倒儒学之势。这个时期,敦煌大族的思想信仰和文化代表了敦煌宗教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4,(5)
西晋十六国时期陶俑在造型、组合、制作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是陶俑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关中地区西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随葬陶俑,通过对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陶俑在出土随葬器物中比例逐渐增大,陶俑的组合规范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影响深远。本文将分三个阶段说明这一时期陶俑形制的变化和组合规范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有帐座、帐钩以及彩绘木杆等遗物,当属悬挂布幕的“饰帷”类器具,其组合、搭建的形式多样。本文梳理了该时期墓葬中出土“饰帷”的实物遗存与图像资料,根据墓室空间布局情况,认为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可分为帷榻、屋帷与车帷三类,前两者为主要布置形式。帷榻、屋帷的布局方式可能受到汉晋时期墓葬壁画“饰帷”图像的影响。与汉晋时期墓葬中单独设立的帷帐相比,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皆围绕墓主人搭建。该时期“饰帷”用于构建礼仪空间的属性趋于弱化,而普遍突出居室化、宅邸化的特征。“饰帷”文化内涵的转变,亦反映出十六国北魏时期部分南迁草原部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理清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基础。以往学者的研究,对当时匈奴汉国的疆域范围分歧最大,存在的问题也最多。本文逐年考证十六国时期汉国的疆域,以尽可能反映汉国疆域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新发现的四方西晋十六国时期的砖志进行了介绍和考证,并从刻法及字体演变方面进行了探索:结合前人著录和研究,总结了这一时期南北砖志的特点和差异,指出了北朝时期关中地域性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史念海史先智十六国时期长安城中分有小城,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又另有小城、子城和皇城。小城的记载始见于《晋书》卷一一二《苻健载记》。《载记》说:(晋穆帝永和)十年(354),(桓)温率众四万趋长安。……健遣其...  相似文献   

13.
自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李雄称成都王,刘渊称汉王,至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在中国北方及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賨、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族和汉族建立的十六个割据政权。这些各自独立的国家此兴彼替,割据称雄,长达一百三十余年之久,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时期。对于十六国时期的史学状况,及其在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历来在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研究者甚少,在史学研究领域中是个薄弱的环节。此期的史学之所以被冷淡,  相似文献   

14.
李明 《丝绸之路》2013,(6):64-65
河西地区嘉峪关、酒泉墓葬中出土的众多关于农耕、养殖、畜牧、出行、宴乐、庖厨、屠宰、衣着、生活用具、建筑等内容画像砖中,清楚地展现了河西走廊地区民众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本文以魏晋墓画像砖资料为切入点,考察、论述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魏律》略论董念清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不少与法律制度有关。在这些文书中,除唐代文书外,还有不少晋十六国(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和高昌国时期的文书。这些文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即使在相对独立的高昌...  相似文献   

16.
何志国 《中原文物》2023,(6):122-131
我国发现汉晋佛陀像超过130例,主要特征是:东汉佛像施无畏印,吴晋佛像施禅定印。咸阳青铜立佛左、右手均握衣角和袈裟形态与东汉佛像图像志特征不符,其肉髻有孔、细长眼、右撇式袈裟衣纹、莲座莲瓣扁平肥大均为十六国时期特征。咸阳青铜佛板二佛并坐的图像结构与释迦多宝佛相似,最早见于西晋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现存最早释迦多宝佛图像为十六国晚期。咸阳两尊十六国时期青铜佛像为后世混入东汉晚期M3015中。对于被盗后出土与墓葬时代特点不符的文物年代判断应当谨慎。  相似文献   

17.
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前身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曾派员在全省各地征集到数量可观的多批佛教造像遗物,时代包括十六国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近期我们在对所藏造像类文物进行整理编目的基础上,已将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早期金铜佛教造...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地区发掘的阿斯塔纳、哈拉和卓和巴达木等十六国—北朝时期墓出土了一批木人物俑和木动物俑。有学者指出吐鲁番出土的木俑“原形”来自于战国至唐代墓葬中的随葬陶俑,但忽略了木俑的形成、向西域的动态拓展及其背后的人群迁移。春秋战国时期,木俑在江汉地区形成,并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张而盛行于南方地区。至西汉,木俑主要流行于受楚文化较深的南方地区。东汉时期,木俑传播至河西地区,这可能跟西汉中期以来的南方人口向河西地区的迁徙有关。十六国时期,河西各地方政权统治西域,随葬木俑的习俗也随之进入吐鲁番。  相似文献   

19.
民族融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北魏统一以前十六国时期的汉化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胡入驻中原的同时,其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开始了封建化。十六国时期民族的汉化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甚至为后来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以往人们只注重了这一时期的战争动乱,却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汉化进程论述甚少。  相似文献   

20.
刘渊建立的汉国是十六国最早的割据政权,自此中国开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混乱时期,而他所建汉国国都左国城却鲜为人知,本文就刘渊与左国城作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