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重点考察石峁外城东门址的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同期中国北方和中原城址及世界早期城建相关实例的比较,尝试复原了外城东门的形状、高度和大门位置。作者认为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是中国史前城建史上规划最为复杂、设施最为齐备的实例,对研究早期建筑技术和城建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7月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孙周勇透露,当地考古人员目前已完成对中国史前规模最大城址石峁遗址外城东门的考古发掘。在石峁遗址内发现的20余件玉器,其年代被确定为龙山晚期至夏代之间。距今约有4000年的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北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  相似文献   

3.
邵晶 《考古与文物》2016,(4):102-108
本文以2014年石峁内城韩家圪旦地点的发掘收获为切入点,结合石峁遗址考古工作五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料以及邻近地区的考古学材料,将石峁遗址予以初步分期,并根据各期典型遗存在石峁城址内部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石峁城址三重城垣的修建年代和相互关系,为探讨石峁遗址聚落结构及其与流域内其它石城聚落的关系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回顾了石峁遗址的发现经过及考古历程,介绍了皇城台、外城东门等地点的最新考古成果及综合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述评和反思,以期进一步推动石峁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石峁城址是四千年前中国北方城市发展初期阶段的一个主要中心遗址。本文对石峁遗址的东门和韩家圪旦居住区出土的19件陶、石工具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分析,以便了解遗址中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点出土的石器功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两地点人群活动特点。东门的石刀和石杵具有厨房用具的特征,包括制作发酵酒一类的食物,可能与宴饮备餐有关。韩家圪旦的多种类型陶、石工具显示出比较复杂的使用功能:有些专用于收割谷物、加工韧皮纤维或加工粟黍,有些为厨刀,还有一些为多功能工具;其中有些工具也具有加工发酵食物的特征。制作发酵食物的原料主要包括红曲霉、大米、粟黍及小麦族植物,可能与酿造红曲酒等食物有关。这些结果丰富了我们对石峁东门的礼仪性功能及其城内居民生计模式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初期城内不同区域的社会生产分工问题。  相似文献   

6.
何驽 《南方文物》2020,(1):9-16
陕西神木石峁城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颠覆了学术界对于河套地区龙山时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传统认识①。石峁城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内城190万平方米,外城约210万平方米。皇城台位于内城的中部偏西侧,坐落在一处独立的山峁上,顶部平坦开阔,南、西、北三面沟壑环绕,仅东南部有山体马鞍部与外界相连,封闭性与防御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6,(2)
正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西南40余公里的高家堡镇,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秃尾河支流洞川沟分别从遗址的西南侧和西北侧穿过。遗址位于两河夹角形成的山峁台塬之上,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构成,内城和外城分别构筑宽约2.5米的石墙,气势恢弘,为国内同时期遗址所罕见,城内面积在400万平方米以上,是目前国内所见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的遗址[1]。2012~2014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全面揭露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考古学与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的办法,对石峁遗址城墙石材的地质特征与遗址范围及周边区域的岩石地层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其在岩性特征、结构特征、微量组分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等要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认为石峁城墙建筑石料均系就地取材而得,从而为石峁遗址城墙建筑石料的来源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易华 《南方文物》2022,(5):20-29
石峁遗址是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代城址,统治者掌握了军事和祭祀权力,进入了父死子继世袭男权社会,具备了早期王国都邑的必要条件。遗址位于半月形文化带核心地区,正是定居农业文化与青铜游牧文化结晶。夏商周秦汉唐无不兴于大西北而亡于中原。如果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只能是中晚期或末都,石峁作为夏代首都非常可能。本文结合历史记述与考古发现从年代、时代、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并探讨了石峁、二里头遗址在上古世界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性别年龄的构成、种族特征、头骨上的火烧痕迹以及创伤等分析了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一带出土的头骨。研究发现,祭祀坑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不见未成年个体。从种系特征看,祭祀坑头骨具有长颅、高颅、狭颅、窄面、中眶、阔鼻、面部非常扁平的特征,他们与内蒙古长城沿线一带先秦时期的土著居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祭祀坑头骨上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可能与祭祀的仪式或者卸取头骨有关。头骨上的创伤表明龙山晚期陕北地区人群战争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20,(4)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口簧及三足瓮、敛口盉,年代应为公元前1900年以后,而非公元前2000年前后。口簧还见于陶寺遗址J401,测年数据早于石峁遗址出土口簧,因而"石峁遗址所在的中国北方河套地区是世界口簧的祖源地"的观点不确。石峁遗址应当区分为三个时期的三类文化堆积,但这三类文化堆积并不是石峁遗址的全部遗存。  相似文献   

12.
王晖 《史志学刊》2023,(6):32-39
文明起源是国际性重大研究课题。陕西石峁遗址的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之一,它改变了学术界对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认识,对于探索早期国家的形成及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陕西方志界与考古界联合编纂的《石峁遗址志》,全面系统地再现了考古发掘过程,以丰富的史料揭开石峁遗址神秘的面纱。本文通过研读志书中石峁史料,对遗址面积规模、石城构筑时代和考古学界存在着的黄帝居邑等十几种功用属性之谜的争论提出作者的观点,认为万余件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是文明交往的外来物,遗址上石刻石雕是石城的原生物,具有奠基石的性质,最终,颠覆人们认知的唯石能言石城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几个侧面管窥了围绕石峁遗址和石峁文化年代等议题的研究理路及所反映的问题。内容涉及石峁文化与"夏代(夏时期)"对应的逻辑问题,石峁文化的绝对年代推定,石峁玉器尤其是牙璋年代的再探讨,石峁遗址石构建筑出土玉器与石雕所反映的石峁遗存的文化属性问题。作者指出,石峁遗存的年代下限应晚至公元前1600年前后或更晚;目前所知的石峁遗存,至少是两个不同的人类群团的遗存。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7,(8)
<正>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史前时期最大古城,总面积超过120多万平方米。石家河城址与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四川宝墩一起,被认为是同一时期的四大古城。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考古发掘。2001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  相似文献   

15.
寨峁梁龙山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相似,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与地层学的方法,将寨峁梁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关系密切、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对年代为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较早阶段,热释光测年的绝对年代距今约4300-4200年;第二阶段相对年代为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中期发展阶段,热释光测年的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  相似文献   

16.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发现被学术界称为"石破天惊",对其文化内涵尤其是其族属来源、经济形态与时空跨度众说纷呈。本文通过对石峁遗址的选址与分布格局、初期居住建筑功能与构造特点等方面的分析,认定石峁遗址当时的气候较为干冷,最初的居民应来自北方的牧区,石峁遗址族群的经济形态应以牧业经济为主。通过对建筑体系、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和建筑装饰艺术的分析,认为遗址中的大型土石建筑时代应较晚,且其功能具有宗教场所的特征。还对考古研究报告中的部分建筑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的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一些石峁文化墓葬,尤其是府谷寨山遗址庙墕墓地的发掘,使系统研究石峁文化墓葬成为了可能。本文系统梳理了石峁文化墓葬的资料,并对墓葬其进行了分类,进而分析了石峁文化墓葬殉葬女性、随葬猪下颌骨及墓地祭祀等葬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常态化的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成为凝聚聚落人群的核心手段。公元前2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开启了早期城市化道路,迈开了走向早期国家的步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不仅成为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吕智荣 《文博》1989,(2):82-84
石峁遗址是1976年调查发现的,继后,陕西省博物馆、省文管会曾对该遗址作过复查,1981年8月,半坡博物馆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1986年4月,笔者在参加神府煤田考古调查工作中,在神木县大柳塔乡上柳塔遗址中首次发现了石叶、石镞、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细石器,这座遗址的陶器文化遗存有斝、盉、三足瓮、折肩缸等,其形制与石峁龙山龙山文化的陶器相似,二者当是同一古文化遗存。但是,在石峁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报导中,没有提到遗址中与陶器还共存有细石器遗存。这类古文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新华遗址发现了一座玉器坑K1 ,出土了 32件精美玉器。本文以新华玉器坑K1性质、玉质及工艺等相关问题探讨为出发点 ,从考古学角度对玉器所属的考古学文化性质、特征及分布地域分别加以讨论 ,进而将包括石峁玉器在内的陕北地区所谓龙山时代晚期玉器较为可靠地确认为夏代玉器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