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2016,(5)
汉阳陵博物馆藏有"东织■官"铜印一枚,出土于汉景帝阳陵封土东北侧21号外藏坑,发掘者释为"东织寝官"。本文从玺印篆刻书法的角度对■字进行考证,认为此字应释读为"染"。"东织染官"应是少府属官"东织令"的所辖官员,负责"缯染"皇帝和皇后"天地宗庙群神五时"祭祀所穿祭服的丝帛织染工作。该枚印章的正确释读,有助于推进汉阳陵外藏坑的性质与内涵的研究,亦为研究汉代官职制度和手工业技术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隶属中央官署的东、西上閤门司并不见于传统契丹社会,其设置与唐代的"入閤礼"有关。入閤起初是朝仪的一种,其后閤门逐渐演变为固定的官署。辽太宗会同初年,效仿五代职司机构始置东、西上閤门司,但其职掌并不以"入閤"礼仪为限。检阅史料可以发现,辽朝中期以后,东、西上閤门司的属官、品级及职掌等诸多方面,在对北宋制度借鉴、效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总体上看,辽朝时期的东、西上閤门司虽有不完善的一面,但作为职掌国家礼仪生活的部门之一,在辽朝中后期国家礼仪生活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卫国  李成 《攀登》2003,22(1):32-34
"官"德在社会主体道德结构中最为重要,"官"德差,对社会形成的危害大;"官"德好,人民就能更多地受益.加强"官"德建设是促成学风、作风、党风、民风等根本好转的核心问题.因此,要把握好市场经济中促成"官"德人格化的三个主要环节,强化"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机制,促成"官"德人格化的自觉塑造.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官银号纸币发行十分复杂,大致可分4个阶段:隶属于奉天官银号时以"黑龙江官银分号"名义发行的银元票和铜元票;脱离奉天官银号独立后以"黑龙江官银号"或"黑龙江卜魁官银号"名义发行的银元票和铜元票;与广信公司合并以后以"黑龙江省官银号"名义拟发行的现大洋汇兑券;马占山控制黑龙江官银号时发行的马大洋券.  相似文献   

5.
释“隐官”     
传世历史文献中见有"隐宫"一词,而秦及汉初的简牍文书中则有"隐官"一语,早有论者指出两者所言乃同一事物。由传世文献结合出土文献及其他考古资料可知,"隐宫"乃"隐官"之误。"隐官"本身既为机关名,亦为"处隐官"者的通称。凡受肉刑而获赦免、平反或私属得放免者,皆入"隐官"。"隐官"本身为贱民。"隐官"之得名乃指其身体受损情形而言。  相似文献   

6.
论者解读"守道不如守官"分歧的核心在于对"官"与"道"关系的认识,其具体纠结之处在"不如"二字。考察"道"与"官"在先秦文献语境中的词义,梳理"守官"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是进一步明晰杜预以"君招当往,道之常也。非物不进,官之制也"注解"守道不如守官"的可行路径。孔子强调守官,对应事件实为守礼,亦即守制。  相似文献   

7.
罗红侠 《文博》2010,(4):59-63
食官系掌管皇帝或百官饮食的官职。本文对成阳博物馆馆藏及香港与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所涉及的"大官"、"中官"、"私官"、"中私官"、"汤官"、"下官"、"上官"、"食官"等进行了研究和考证,认为他们都与饮食有关,只是在隶属、称谓、地位和职掌范围有所不同。同时也印证了"古代‘食官'从秦朝开始设置,汉代及以后各朝代也都沿袭,元代以后废止"的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8.
一、铸钱监和冶场考中国古代冶金铸钱之职官,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当数《周礼·地官》中的(通“矿”)人,其职责是“掌金玉锡石之地”。赋中也提到“人申其厉禁,九牧修其贡篚”。秦汉时设铁官,专营冶金铸钱。秦在产铁之地设铁官。西汉武帝时,全国设铁官五十一处,东...  相似文献   

9.
"镇守内官"是明代边疆军事管理体制的独特现象.永乐朝内官出镇边地,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虽然内官久已经营一地,但"镇守"的名义则可能自仁宗始,这是对前朝内官"理边"旧制的一种承认与固定.到宣德时,除了设立较晚的延绥镇,其他八边都已差派内官镇守,但镇守内官的职权却大大收缩.由于内官身份的特殊性,其腐败对边镇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强烈.随着文官势力的扩张以及"九边"完善的统治体系的建立,内官存在的政治基础也逐渐消失.在经历了正德朝的动荡之后,这项制度最终没能逃脱被裁革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里耶秦简中的"守"多为代理官吏。"守官"本义为居官、守职两个方面。当居官无法守职,需要其他官员代行其职时,就会出现"守官"。这种临时代理政务的"守官"模式能够保证真官缺额或离署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秦迁陵地区守官众多,与秦新占领地区急剧扩大,原有官吏不足以充当"新地吏",以及政务繁苛、徭使繁多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胡坤 《中国史研究》2012,(1):99-112
"限考受荐"是宋代选人受荐举改官所需遵行的重要原则。考限则是选人改官的基本资格。宋代的"限考受荐"原则在荐举改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不加区分受荐资格、磨勘资格到将二者区分明确,反映了宋代荐举改官制度的成熟。受荐资格与磨勘资格的剥离,有效地限制了势要子弟和奔竞者的进身速度,同时平衡了宋代国家现在与未来的利益,安抚了未能改官的选人,稳定了低级文官队伍。  相似文献   

12.
正山西省古上党地区(今长治市一带)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中心。而坐落于上党"天脊"之上的东庄村,历史上先后属黎侯国、潞县、刈陵县、黎城县、黎亭县、平顺县、潞城县、壶关县所辖,今属平顺县石城镇。村庄北依太行山大脉张翰岭之金刚顶、卧牛山,南邻浊漳河,东有古天堑浊漳河出省口马踏隘,西对石勒古寨和沈王垴。河南晋阳官道穿村而过。这个千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官"、"新官"、"易定"字款白釉瓷器的烧制时代、产地及字款含义等,曾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过深入探讨,但至今仍未达成共识。近年来,河北地区的邢窑、定窑遗址分别出土了一批"官"字款白瓷标本,本文借助这些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官"、"新官"及"易定"款瓷器的烧制时代、产地及字款含义等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十年来的考古与研究,在钧窑起源、"官钧"瓷器年代等问题上,研究界的共识正在不断扩大,钧窑研究也日益深化,但仍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如民用钧瓷与"官钧"的关系、"官钧"窑场性质及其始烧与停烧时间等,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梳理和分析了近十年来有关钧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正商业古镇居民善贾徐沟在徐沟置县之前就是商业重镇,这里还叫过涂川、徐川、涂沟,这些名字与涂河有关,涂河就是后来的金水河,现在的地图上叫津水河,已流不到徐沟了。《元一统志》记载:"徐沟镇,在清源东三十八里,本清源县之徐沟镇,有酒官,今别立为县。"这里历史上就是京官道(北京至西安)和府官道(太原至临汾、运城、长  相似文献   

16.
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在辽宁、河北、湖南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五代、北宋和辽代墓葬或塔内出土的文物中,陶瓷器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包括若干带"官"、"新官"铭文的白釉瓷器。河北曲阳定窑窑址也发现过"官"款白瓷一片。综观各地出土带"官"、"新官"铭文的瓷器,联系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同类器物,可以看到,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白瓷,以碗最多,此外有洗、盘、瓶、罐等器;铭文都刻在器物的底部,全部是阴文,字体大体雷同,多数比较秀丽,少数显得草率;制作工艺多数比较成熟,胎釉细洁,浮雕和划花纹饰都具有一定水平。青瓷带"官"字者只出土过一件瓷瓶,铭文不刻在器底而刻在瓶的肩部,属五代越窑产品。 1956年赤峰辽驸马墓出土的四件带"官"  相似文献   

17.
金代亲王府属官名称多以唐宋辽制为参照,虽较唐宋简化,但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金代亲王府属官,除《金史·百官志》所明确记载的属官外,还有王府同提点、王府掾、王府教读,王府祗候郎君等。金代亲王府属官的设置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其职能由最初"傅导德义"变为"检制王家"。亲王府属官和职责的变化与金代章宗以后强化皇权、严防王爵越制的统治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镇守内官是明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双轨制"中内官体制在地方的集中体现。镇守内官设置范围的普遍性表明其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加以推广,公署及其附属人员表明镇守内官体制的日益稳定及其权势的扩张,敕书、关防、旗牌是明代官员行使权力的必备之物。明代镇守内官不再仅是皇帝的家奴、亲信,而是逐渐成为参与地方管理的公职人员。明代镇守内官体制在各地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对地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宋之際,職事官多失職掌,而差遣制度日漸發展。與之相關的職事官遷轉制度,以及官員課績制度,也發生一系列變化。北宋前期,一方面自太祖開始,便力圖在職事官遷轉中貫徹"循名責實"原則,改變考滿即遷的局面;另一方面針對京朝官差遣課績的"磨勘"制度,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並制度化。最終,兩方面變化相互影響、融合,形成了以"限年轉官"爲主要特徵的"磨勘法",並在宋代長期維持。  相似文献   

20.
询簋新探     
对于金文啻官■一词,学者们已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释啻为嫡当是正确的,但笼统的认为"啻官■"为嫡长子世袭某官或者世袭之官的意思却是不妥的,嫡有"正"和"直系的"等意。从孝王时开始,秦始成为周之附庸。近来有学者认为询应当为师酉之祖父,并将询簋定在恭王世,笔者认为与史实相悖。我们在为其母作器的西周金文中,从未见到称其母氏加母姓的例子,如将师酉簋中的■当作氏称,则不符合西周金文的通例。从各方面综合来看,师酉当为询之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