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及第,由扬州司理累官至刑部尚书。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年七十八。乾隆三十年(1765年)赐谥文简。士稹原名后犯清世宗讳,雍正时改为士正,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奉旨以“祯”字代之,故称其名者,前后多不一致。王士模工诗文,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之类,曾与修国史、明史,熟悉朝章典籍,以博闻名于时。官务之余潜心致力于著述,攻诗和古文辞,被尊为诗坛圭臬、一代文宗,与朱彝尊并名,称“南朱北王”。一生著述甚多,刊行  相似文献   

2.
刘长卿进士及第之年,最早见于姚合《極玄集》卷下,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虽未说“及第”,但以同书其他进士及第例之,此处“进士”即指进干之第。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十  相似文献   

3.
罗小红  王勇 《文博》2002,(6):39-52
唐代的进士在科举及第、春风得意之际,往往会将自己的姓名题写在大雁塔上,称之为“雁塔题名”,后人遂将其视为进士及第的代名词。本文拟就雁塔题名的渊源及留存实物等问题,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凡 《文物天地》2021,(1):34-38
从北宋的科举考试开始,按照考试排名将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此三等,明清时期沿袭前制。其中,每榜的二甲、三甲的进士人数不固定,但一甲只有三名且为每榜进士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似鼎有三足,故称之为“三鼎甲”。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有“三鼎甲”匾额各一件,分别为:清陈初哲“状元及第”匾、清钱福昌“榜眼及第”匾、清王文在“探花及第”匾。  相似文献   

5.
唐代吏部宏词科考诗、赋和议论等"三篇",与进士科试诗、赋、策论的内容和评判标准十分相似,以致此科及第者几乎均为进士科出身。宏词科考官主要由吏部官员主导,皇帝临时选任尚书省其他五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与吏部侍郎等同考,考官多为进士及第者。唐代宏词科设置之初是吏部为了解决"格限未至"的才能之士迁转问题,后来变为及第进士赖以解决释褐问题的最重要科目。唐后期宏词科考试为"士林华选",从及第进士中"优中选优",释褐校书正字、畿望县尉、两府参军等基层官中的清要官职,或入幕使府,重点培养,"以备将相之任"。其中释褐校书郎者最多,入幕使府者其次,释褐畿县尉最为清显;而释褐人数最少的两府参军者入相率却最高,释褐畿县尉者次之。唐后期及第进士再登宏词科者,其释褐官的品秩高低和职望清浊,往往决定其能否入仕清望官,与其问鼎相位的几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洪皓(一○八八——一一五五年),字光弼,江西鄱阳人。《宋史·洪皓传》载:“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之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一一一五年),洪皓进士及第,时年二十八岁。宋徽宗宣和年间,为秀州司录。当时秀州遭到特大水灾,洪皓请求郡守允许,  相似文献   

7.
留洋镀金     
为鼓励学生出洋游学,1901年9月清廷发布“广派游学谕”,宣布将分别赏给学成归国者以进士、举人出身。1905年7月清政府举行第一次出洋毕业生考试,应考者曹汝霖等14人全部及第,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曹邺,字邺之,桂州阳朔(今广西桂林市阳朔县)人。其行年事迹,由于文献不足,已不可详考,只能略推大概。北大中文系55级《中国文学史》定曹邺的生卒年为816-875(?)。曹邺于宣宗大中四年(850)考取进士,他在《成名后谢恩门》诗中说:“一辞桂岭猿,九泣东门月。”连续考了十年在三十四五岁时才进士及第,于是有“幽兰生晚”之叹。将其生年定为公元816年,是大致可信的。至于定其卒年为875(?),则似嫌过早。得到曹邺奖掖的郑谷在《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中说:“贤人知止足,中岁便归休。”这里的“中…  相似文献   

9.
房学惠 《收藏家》2005,(11):13-16
一、王鉴其人其艺王鉴是清代画坛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统称为“四王吴恽”。王鉴的艺术思想及艺术成就曾对清代画坛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因避清康熙帝玄烨的名讳而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出身于显赫的仕宦之家。祖父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当时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主盟文坛20年。《明史》本传称其“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罩…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1634~1711年)字贻上,号阮亭,自称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后人避世宗讳称士正。乾隆中赐名士祯。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出任扬州推官,后升礼部主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的书法浣花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后避皇太子嫌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长子,康熙十四年(1675)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待卫。纳兰性德是我国词坛上的一颗灿烂明星,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诩为“北...  相似文献   

12.
《文献通考》卷三○《选举考》三 (中华书局 1 986年影印本 )云 :“太平兴国二年 ,上初即位 ,恩振淹滞……命李、扈蒙定其优劣为三等 ,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 ,覆试诸科 ,得三百余人 ,并赐及第。又诏礼部阅贡籍 ,得十举以上至十五举进士、诸科一百八十余人 ,并赐出身。”此处诸科及第人数“三百余”人显然有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记载 :“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 )戊辰 ,上御讲武殿 ,内出诗赋题覆试进士……得河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庚午 ,覆试诸科 ,得二百七人 ,并赐及第。又诏礼部阅贡籍 ,得十五举以上进士及诸科一百八十…  相似文献   

13.
(一)唐代雁塔题名与宋人刻石的始末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是唐高宗时所建,唐代社会风习,中进士的人必登雁塔,题名姓于塔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曾有记载,他说: "进士为时所尚久矣……,由此而出者终身为文人,……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此条原引李肇《国史补》,今查原书失载) "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善书者纪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 "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乐天时年二十七。" 从上面的记载,可见雁塔题名实为后世进士题名碑之始。  相似文献   

14.
陶易 《文史天地》2023,(6):48-53
<正>“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也是君主专制时代的最高学位。它考中的概率极低而社会地位显赫,比如今的博士可要吃香多了。进士一科自隋朝创立,经过唐代近300年的奠基,到北宋时期基本达到制度的完善。三年大比,三级考试,每个能金榜题名的考生几乎都经历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苦读,以及落榜失意、屡败屡考的磨砺。  相似文献   

15.
金代"前进士"称谓,承袭于唐、辽、宋,影响直至元代。唐代"前进士"是指进士及第后通过吏部关试获得铨选资格,但尚未仕宦于官僚机构的守选进士。辽宋"前进士"比唐代又增加了新内涵,表现出对进士称谓引申出文化特质的尊重与认同。金代"前进士"内涵比之辽宋又出现新的变化,参加科举考试,但未通过殿试获得及第进士身份者以"前进士"自称作为知识身份象征。元代金遗民"前进士"内涵中增加时间维度,特指已经覆灭王朝遗存至新王朝的及第进士。"前进士"内涵于辽、金、元三朝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北疆民族政权统治下的文士对自身儒学文化继承人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前在某外人处买得“澳门广东全省文会元进士何记荣利全”银票一张。票系直型,长220、宽118毫米。票的上端横书二行“澳门广东全省文会元进士”。其下为一长方形边框,框内上面横书二行“何记荣利全”。其下右边起第一行直书“率卷德厚&;#215;定到”字样,并盖有现银等字的朱章壹颗。第二行直书“索字号该银壹大员”,在“索”字上盖有一圆形朱章。  相似文献   

17.
陈介祺(1813年~1884年)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平生所藏有“曾伯(雨采)簠”一器,故更名其室为“宝簠斋”,后即以簠斋为号。晚年则别署海滨病史。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四年后因父丧而弃官还乡,终其生未再出仕。毕生富于收藏。  相似文献   

18.
皇帝在科举考试之外特赐进士及第,这一现象在唐后期开始出现,但它只是作为一种偶见性举措,属于皇帝在科举制外的"文柄自决"。经过五代宋初的发展,特赐进士及第逐渐制度化。与此同时,宋初还将"赐进士"普遍化,通过进士科考试者都被"赐进士",进士以外诸科亦以"赐"的形式给予出身,这标志着所有科举出身者都成为皇帝"文柄自决"的产物。唐后期五代统治者针对科举制存在的问题采取过诸多举措,但直到宋初"赐进士"的普遍化与殿试制度相结合,特赐进士及第所代表的皇帝"文柄自决"权威被引入科举体制中,这些问题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沪县玉龙寺,位于沪川城西北三十公里的濑溪河畔,胡市乡玉龙村地界。据《泸县志》和寺内清道光年间的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同治八年(1869年)时,在住持和尚义芳的主持下,该寺又有了较大发展,占地面积达十五亩之多,计有大小殿堂禅舍一百余间,达到极盛时代,成为泸县著名的佛教寺庙。 玉龙寺现尚存山门、正殿和部分厢房,其中的清代石刻最引人著目。 在山门的横额上,刻有斗方大小的“慈云普荫”四字,两侧分别刻有“玉垒共浮云千秋不变”、“龙潭呈皓月万象具空”,取上下联第一字即为寺名,落款为“赐进士及第翰林院  相似文献   

20.
陈子凤 《收藏家》2007,(6):9-14
姚觐元(生卒年未详),字彦侍、彦士,晚号复丁老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官至四川川东道、广东布政使。家学渊源深厚,其祖父姚文田(1758-1827年),字秋农,号海漪,为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进士,以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居官清正,博览群书,精于考据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