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红岩 《中华遗产》2007,(7):160-160
涵芬楼是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1903年,张元济应邀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在编辑工作中,常苦于找不到好的善本。翌年,他便开始筹建编译所资料室。1909年,资料室改名为“涵芬楼”,取含善本书香、知识芬芳之意。为充实涵芬楼的藏书,张元济“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  相似文献   

2.
吴念鲁 《百年潮》2012,(2):63-69
正父亲吴朗西曾在美术生活画报社做编辑工作,此后创办了漫画生活画报社、文化生活出版社。他自从开始编辑生涯后就结识了鲁迅,并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鲁迅日记看,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两年时间里,他是与鲁迅密切接触的年轻人之一,也是鲁迅晚年最信任的出版家。这个时期是鲁迅写作、翻译、编辑画册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父亲编辑出版事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2月,到今年正好是她的百年大庆。青年时代在“商务”工作过的著名作家茅盾,20年前曾填过一首词,称赞这家出版社在近代维新大业中,“曾开风气,影印善本,移译西哲”,“数出版先驱,堪推巨擘”。商务印书馆之所以有这样高的成就,除了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广大职工的努力奋斗以外,主要是因为有几位杰出的编译所长和总经理,他们知人善任,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编辑。夏瑞芳创业,张元济、高梦旦担纲夏瑞芳(1872—1914)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和第一任经理。他原籍江苏青浦,幼年因家贫失学,后来在一位美国牧师的帮…  相似文献   

4.
江中柱 《文献》2006,(4):83-87
林纾的古文,在其生前已被整理为三集:《畏庐文集》(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畏庐三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林纾去世后,其弟子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世界书局1949年版)中辑佚了数篇.20世纪80年代,张俊才先生编辑《林纾著译编年》①,对林纾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不但较全面地列出了林纾文的篇目,还标注了具体的出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5.
颜惠庆(1877—1950),字骏人,上海人,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政治活动家。他出身于传教士家庭,据传是颜子后裔,父亲颜拥经是早期留美学生,上海著名牧师,圣约翰书院的创始人。颜惠庆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1907年开始跻身仕途,随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出使美国,任使馆参赞,开始外交生涯。1912年以后,历任北京政府外交次长,驻德国、丹麦和瑞典三国公使,外交总长等职,1926年曾任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任驻美公使、驻苏联大使和国际联盟大会的中国首席代  相似文献   

6.
正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即1946年,姚雪垠经郭沫若推荐,到上海武训学校讲课。他从重庆出发,于8月初到上海,赶上学校开学典礼。校长李士钊当众宣布他为文学专科主任。开学后不久,姚的父亲在河南老家去世,他从上海赶回老家奔丧,料理后事,又于10月回上海,在武训学校讲授语文课,直至第二年6月学校被迫停办。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结识了同在学校讲课的一批文化界人士,如臧克家、田仲济、孙起孟、孟秋江、景德、金仲华、陈白尘  相似文献   

7.
<正>商务印书馆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创建于上海,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一同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创办之初的商务印书馆即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竭力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海外新知,一步步从最初的小型印刷工场,逐渐发展为国内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  相似文献   

8.
缅怀父亲     
编者按:韦瑞霖先生是广西区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分管文史资料工作。1993年《文史春秋》创刊后至1997年底兼任《文史春秋》编委会名誉主任。韦瑞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生。在他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我们刊发韦瑞霖先生长女韦玉华、长子韦秉振撰写的《缅怀父亲韦瑞霖》一文以为纪念,同时也表达我们全体编辑同仁对韦瑞霖先生的怀念。父亲韦瑞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父亲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父亲是广西永福县农家子弟,出生在战乱纷飞、黑暗落后的旧中国。1931年父…  相似文献   

9.
饶宗颐老师,祖籍广东潮安,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香港商务印书馆编辑。1943年来桂林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现任香港中大学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新加坡大学中系教授兼系主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是当今蜚声海内外的名教授、学。  相似文献   

10.
朱洪 《文史博览》2005,(2):52-53
1961年3月16日,赵朴初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昆明,然后转机赴印度新德里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中国代表团以廖承志,刘宁一为首,成员有周培源、赵朴初、金仲华、区棠亮等。  相似文献   

11.
颜惠庆,现代著名外交家,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未入外交界以前,曾执教上海圣约翰大学六年,兼任商务印书馆英文编辑,在此期间,由于其出色的英文能力和稳重的做事风格,被商务印书馆委以重任,与同仁编纂了近代第一部大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中英文双语工具书——《英华大辞典》,问世后反响不错,一直畅销不衰。《英华大辞典》综合参照英美词典的优点,同时借鉴了日本词典的某些内容,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的最新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编写双语词典的接力棒从传教士传到留学生手中。  相似文献   

12.
正我父亲周楞伽与陈伯吹先生结识,大约是在1931年,当时,陈伯吹在陆费逵创办的中华书局编辑《小朋友》杂志,通过投稿关系,他们开始认识。初次见面,陈伯吹盛赞我父亲的字写得好,娟秀流畅,别具一格。我父亲告诉他,因为自己的父亲毕业于梁启超创办的神州法政学校,是位律  相似文献   

13.
汪雅梅 《纵横》2008,(2):49-53
我的父亲汪金丁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执委,同胡愈之伯伯是老相识。1932年1月胡愈之在商务印书馆编《东方杂志》新年号"新年的梦想"专辑。专辑分为"梦想的中国"和"梦想的个人生活"两部分,共发表了142位社会知名文化人士的"梦想"笔谈,宣传革命思想,金丁(笔名)也是其中被约稿者之一。因参加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4.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王云五”已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了。但倘要说到中国20世纪的文化出版事业,那就不能不提到他。王云五从1921年进商务印书馆,到1946年辞职从政,前后在商务工作了25年,一直在商务担任要职。王云五的下半生在台湾度过,重新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将近16年。  相似文献   

15.
我(指冯贝叶)的父亲冯定,1902年9月25日生于浙江慈溪,出身于手工业工人家庭。师范学校毕业后走向社会。20年代中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杨尚昆、孙冶方等同班。1930年  相似文献   

16.
正我父亲周楞伽与刘群相识在1935年的春天,当时,他还没有用刘群这个名字,朋友们都唤他"萍华"。那时候,《文艺电影》的编辑石凌鹤刚被撤去了职务,由国民党上海市党务整理委员、电影演员姜克尼任主编。姜克尼原来是我们家在上海南市江阴路的房客,他无意之中在光华书店遇见了我父亲,知道我父亲眼下正  相似文献   

17.
重印《中国交通史》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交通史》,在我所写的著作中,是最早完成的一部。一九三六年初,我住在北京(那时叫作北平)西四牌楼粉子胡同的一个公寓里,以写文章换取稿费维持生计。在快到春节的前几天,顾颉刚先生来了。他打开皮包,取出一份《中国文化史丛书》的目录。他说,商务印书馆托他请人写书,问我能不能帮他写一部。我看看目录上的书名,没有一部书是我熟悉的。顾先生看我很为难,就说:“这个目录中有好些书根本没有人写过,写起来很不容易,但你还是试着写一部吧。”我想来想去,觉得《中国交通史》还可能好写一些,就答应了写这部书。顾先生又跟商务印书馆商量,同意我陆续交稿。我写完一篇就寄到商务印书馆在上海的编辑所。编辑所看过后,发到北京的京华印书馆排印,由我自己校阅,再由北京商务印馆送给我稿费,每千字五元,是当时稿费中最高的。大约经过七、八个月,全书完成。一九三七年一月在上海出版。一九三八年,日本中岛俊作译成日文。一九三九年三月,由东京生活社出版。  相似文献   

18.
在我生命的记忆里,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是有几十年争取入党的经历。 1916年我出生在上海一个海员工人的贫穷家庭。学徒时期我曾读过鲁迅、邹韬奋、胡愈之、金仲华等人的文章,对我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后来进行的抗日  相似文献   

19.
“我退休后的18年就是一个‘走近’父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整理编辑他的著作加深对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父亲张元济(1867-1959,浙江海盐人,清末进士,曾参加过戊戍变法,著名出版家,历任商务印书馆经理、董事长等职)一生阅历丰富,即便是在兵荒马乱、绑票撕票的事情时有发生的民国初期,他“遇险”的事也不多,1927年他遭遇的一次绑票,被劫持时间达六天六夜,可算是最险的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