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泽州秧歌 也叫“高平秧歌”,因其流行于泽州府的大部分地区,又称“州腔秧歌”;又因仅以梆、板击节,无丝弦伴奏,故亦称“干板秧歌”。形成于同治初年以前,是由“地摊说唱”搬上戏曲舞台的。1945年,高平县成立秧歌剧团,排演《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王和尚卖妻》等现代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 壶关秧歌 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平顺一带的戏曲剧种。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约兴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同治四年曾被禁演。清光绪末年,壶关石坡、川底、西关壁等十多个村组织秧歌班社,将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2.
“秧歌只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这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是不一定对。地处江南水乡的江苏金坛市谈庄村一带,至今流传着传统秧歌与花灯相结合的“秧歌灯”。谈庄秧歌灯盛行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只是在其后的岁月里经历了起起落落,一度销声匿迹。那么,谈庄秧歌灯是如何幸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面大了,所以欢度元宵节各地自有各自的玩法。比如在东三省及河北,一般以秧歌为主,而且分“步秧歌”、“高跷秧歌”、“寸跷秧歌”三种。步秧歌,即是东北城市街头常见的’由阿婆、阿伯们上浓妆、穿艳服,头上还插花的那种攻闹得意了年纪的“街舞”。而高跷秧歌则以辽南一带最具代表性,被人称作东北大秧歌。大秧歌集歌、舞、戏、杂于一体,由最初的渔、樵、耕’读等四伴相,发展到如今有人物有唱腔有伴奏的戏本表演。  相似文献   

4.
江沛  薛云 《安徽史学》2022,(2):89-97
学界对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的认识,至今大多聚焦于秧歌剧本的改造及其工具性价值上,对从城市走出、粗具现代艺术修养的秧歌改造者的思想转变、认知变化、情感起伏关注不够。其实,陕北秧歌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民间舞台到政治舞台的华丽转身,秧歌改造者为适应乡土环境和以边区政治文化要求所做的创作转向至为关键。在整风要求、下乡经历和战争与革命动员需求等因素影响下,秧歌改造者通过其现代艺术修养提升了秧歌表演中的民间艺术水准,增强了战争与革命动员的宣传水平,同时也接受了面向工农兵进行文艺创作的新立场和新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既升华了民间秧歌,也塑造了秧歌改造者,是中共政治文化与民间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的极佳范例之一。  相似文献   

5.
白石 《神州》2012,(35):26
作者从东北秧歌道具手巾的功能性出发,从承载文化信息;扩大舞台表现力;可舞性的艺术效果;以及便捷性与适应性等几个方面,阐释选取手巾为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道具形式的成因,从而更加完善课堂东北秧歌教学的手段,并积极探索舞蹈道具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志奇  闫莉莉 《沧桑》2013,(4):108-110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陕北秧歌的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7.
浙江是秧歌大省,文章借助“口头程式理论”,以《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收集的秧歌词为对象,对浙江秧歌词作一文本分析,以解释浙江秧歌创作的规律,提供理解浙江秧歌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8.
古时候天上挂着十二个太阳。十二个太阳象火团,田里禾苗晒焦了,山上树木晒干了,山泉断了水,江河见石头。女人去挑水,挑着空桶走回家,男人去找水,干着嗓子回家来。人们渴得活不下去了,大家同声呼号:“哪个本事大,杀死太阳精;哪个射箭狠,射落毒太阳!”有个英雄叫特康,他决心要射落十二个太阳,解除人间的灾难,便跳出来对大家讲:  相似文献   

9.
转眼间,春耕到了。男人犁田耙田去了,我不会使牛,跟女人插秧去吧。先学打秧。打秧讲点儿技术,秧苗要留着根,又要不沾泥,还要捆扎好,所以叫“打秧”而不叫“拔秧”:秧不是往上拔的,而是往旁边拉,力度很讲究,力大了会伤根,或者把泥都带上来了,力小了拉不动。捆扎秧苗也不是太容易,捆紧了会伤苗,捆松了运输时容易散,到田里时也扔不远。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10,(4):93-93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宋代称村田乐。清人吴锡麒《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我国民族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都表演秧歌。其特点是欢快、兴奋、红火热闹。因为流传地区不同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等几种不同风格的秧歌。  相似文献   

11.
陆佳漪 《神州》2012,(34):202-203
延安的新秧歌运动是从1943年春节开始,红红火火的新秧歌在陕北闹了起来,一直到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以及鲁艺也向东北地区迁移,革命秧歌在延安的热度才慢慢地消退。在那时的延安,不论是学校、政府、工厂,还是群众,人们都会如火如荼的跳着秧歌,如今延安新秧  相似文献   

12.
陈晨 《文史精华》2003,(1):56-60
在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文艺大潮中,新秧歌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因为它不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最早体现,是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新歌剧产生的直接源头,而且也是文艺同工农兵相结合,努力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和典型代表。1942年后,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发展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演  相似文献   

13.
只要提起“秧歌”,很多人会想到,它是中国民间舞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最能代表我国汉族民间舞的特点。从秧歌的发展历史来看,已历经几个朝代,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代舞队、元代社火、到了明清时代的秧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么久远发展而来的民间艺术,的确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代表着一方民族精神。那么,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56个民族中,东北大秧歌舞蹈如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与整个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东北地区曾经居住过许多少数民族,如肃慎、契丹、高丽、蒙古、汉族等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  相似文献   

14.
张素琴 《民俗研究》2012,(4):157-158
刘晓真《走向剧场的乡土身影一一从一个秧歌看当代中国民间舞蹈》①(以下简称《走向》)对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民间舞蹈风貌作了细致的历史探究和发展论述。它并未耽于线性的考察与民间舞蹈“知识性”描摹与梳理,而是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在政治与文化格局变化中的生存境遇选择,在经济冲击与信仰衰落之中的身体变化,在面对非遗时形态“新”与“旧”的价值迷茫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阐述。把1949年作为民间舞蹈研究的时间起点,并非是对“新舞蹈艺术”、“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以及“延安新秧歌运动”所形成的民间舞蹈舞风进行切断,而是在这个的特殊的时间节点中找出横跨两个世纪、不同历史时期民间舞蹈发展共同的文化和政治底色.。  相似文献   

15.
这个时代已不是民歌手的时代,这些人却都还在坚持,“王见在只要有地方让咱唱,咱就去唱,不管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  相似文献   

16.
门头沟区柏峪村的秧歌戏韵味独特,别具一格,素有戏曲“活化石”之称。  相似文献   

17.
武汀汀 《丝绸之路》2013,(24):30-32
甘肃不仅是秦腔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还拥有在陇东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陇剧、临夏民歌“花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儿剧,更有在陇南高山地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山戏。陇南高山地带有一种民歌,当地群众叫“哟嗬嗨”。大约从明朝末年开始,人们用它来演唱故事,这便是高山戏的起源,当地人称其为“唱秧歌”或“演故事”。在其后4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高山戏以其悠扬的唱腔、轻快的节奏、诙谐的念白,兼有为唱腔伴奏的器乐音乐,并与祭祀性质的舞蹈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程式。近年来,高山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活跃于民间文化活动中,逐渐登上了甘肃戏曲艺术舞台。  相似文献   

18.
论满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舞蹈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满族虽然形成于十七世纪初,但它的先世,却可以从明代的女真人,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是以狩猎为生。肃慎人的后裔女真族就是满族的先世。所以满族生活习俗就是女真族习俗的绵延。清军入关后,尽管受到了许多汉族习俗的影响,但在其主要方面,却仍然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特点和风格。由此看来,今天舞台上经过发展,演变而来的满族舞蹈和“满族秧歌”舞蹈,使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它的动作和表演及服装道具与本民族的民俗习性连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天神树     
很久很久以前,壮族就居住在靠山近水的平坝里,种着水稻、黄豆,放着鸭子,在河里捕鱼捞虾过日子。那时,太阳神向平坝施舍着大量的光和热,催发着庄稼的生长,火辣辣的阳光把壮家人一个个变得干筋骨瘦。壮家人到田里干活的时候,太阳神的热劲儿叫人实在受不了,有些体弱的人晕倒在地边,就再也起不来了。  相似文献   

20.
2010年3月2日,农历正月十七。 一场雨夹雪的到来,并不会挡住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山丹村这个有着4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子迎来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与往年一样,他们将在这个晚上进行本年度秧歌最为独特的一场表演:请将祈福。事实上,这也是武山一带秧歌的尾声,它预示着从正月初九开始的所有秧歌活动将彻底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