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有融(1750—?),字晴皋,四川巴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任陕西崞县知县。在官三年,因对上司不满而辞官还乡,修“退溪山庄”。以后,村民引水作碾,架小楼,盖以重茅,题作“碾斋书堂”。从此,有融便在此吟诗作画。 龚有融是山水画家,由于时代、社会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其画鲜为人知。然而有融画本身的价值却是掩不住的。当时,在他们家乡就有:“家无晴皋字,不为读书人”;“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之说。县志也记有:“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有融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2.
方登峄,安徽桐城人,寄籍金陵(今南京市),字凫宗,号屏垢。系方拱乾之孙、方孝标之子(自幼出继方兆及),年十六,补县学生。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贡生,后授内阁中书,迁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以工诗善画名于世。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因《南山集》案受牵连。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年)春,九卿、刑部议奏称“方  相似文献   

3.
张家山汉简和岳麓秦简均见"巴县盐"记载,此前的解释或不全或不确。"巴县盐"是指巴郡的"县盐",即秦政府在巴郡产盐县设置的盐官。"巴县盐"具体很可能指的是巴郡的朐忍、临江、涪陵三县盐官。"输巴县盐"则是指将已定罪的刑徒和六国贵族送到设置在巴郡产盐县的盐官工场里罚作劳役。"输巴县盐"在秦代属于"难亡所苦作",不仅解决了巴郡盐官的劳动力问题,也是严惩和控制罪犯和六国反秦贵族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古之江夏县,今属湖北武昌县.在武昌县境内,有一座汉代称之为江夏山的山峦.据《江夏县志》载:汉代有个名叫朱桃仙的人善卜地,一日他寻“龙”觅地至此,见两岸如门环(注:原樊口闸未修时,梁子湖水直通龙泉山内,有港汊能行船),此峰锷  相似文献   

5.
龚有融(1755—约1830年),字晴皋,号绥樵、绥山樵子等。清,四川巴县人。乾隆44年(1779年)举人,嘉庆17年(1812年),任山西崞县知县。在官三年余,多惠政,后因忤上,以老病辞,退归故里。之后,置退溪,修“碾斋”,方才开始了拈墨、展纸,以诗、书、画为乐事的隐居生活。60多岁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督学使郭尚先称龚晴皋书法为:“大字纵横有奇气,当其合作。往往似通瘗鹤铭。”《瘗鹤铭》是著名摩崖刻石,人们评价很高。黄庭坚曾题诗“大字无过瘗鹤铭”。只要见过龚晴皋书法的人,都认同郭尚先的这个看…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景龙元年(707年)九月载:“银青光禄大夫、上庸公、圣善、中天、西明三寺主慧范于东都作圣善寺”。胡注:“圣善寺,盖为武后资福,取母氏圣善之义。《唐会要》;‘圣善寺,在长安城中章善坊,神龙二年中宗为武后追福。’”检《唐会要》卷四十八云:“圣善寺,章善坊,神龙元年二月立为中兴二年,中宗为武太后追福,改为圣善寺”。今按上揭胡三省注引《唐会要》妄自增加“在长安城中”字样,混淆长安与洛阳二圣善寺,误甚;而《唐会要》又置长安圣善寺于洛阳章善坊,亦误。诸误所出,缘于未曾深究东…  相似文献   

7.
四川巴县(今为重庆市巴南区),是古巴国之都,川东水陆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文鼎盛,历来是郡州府附廓和近郊大县。巴县建置悠久,秦灭巴国,置江州县,即巴县前身。巴县志始修于清,至民国凡三修:一为清乾隆年知县王尔鉴主修(简称王志);一为同治年修,因失之过简,刻成旋废,另拟草本,习称同治未刊稿;一为民国时向楚等所纂(简称向志)。加上此次新编《巴县志》(简称新志),共为四修。向志是民国时期的名志,新志获四川省地方志一等奖,二志在新旧志书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二志编修年代、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刘刚 《福建史志》2022,(2):51-53
姚宝铭是四川省富顺县历史上第三位福建籍行政主官。他一生宦游巴蜀大地,先后任富顺、大邑、荣县、巴县、犍为等县知县和涪州知州,在四川做官时长达二十余年,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中,他两任富顺知县,留下崇文重教、爱民如子的佳话,蜀人称之为“姚婆婆”“青天”。  相似文献   

9.
唐衢为中晚唐时期著名儒士,因善哭多见于传世文献记载。后世士大夫每有仕途不得意,哀叹世风浇薄时,多引以为同调。由于史传文献记载的零散,迄今学界尚无专文予以讨论。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勾稽史料,试图对唐衢的生卒年、交游、诗文以及善哭的社会原因做一初步的探讨。据笔者考得:唐衢生年大体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至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之间,卒年最晚应在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同其交游者有白居易、裴度、韩愈等人。唐衢哭世事,集中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下士人对纷乱世局的苦闷、无奈之普遍心态,这对丰富和了解唐代中晚期士人的思想状况以及社会现实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每个人的梦中都有一处“香巴拉”.位于巴拉格宗的巴拉村,就是“香巴拉”的发源地,巴拉村是每个人都在寻觅的地方,在这里或温暖、或明亮、或质朴、或浪漫,如果你知道这个小村落的故事,一定会被它的历史所感动. 所谓香巴拉,或香格里拉,也就是“极乐园”或天堂的意思,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佛法的发源地.佛学界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亦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或“坛城”. 巴拉格宗堪称与世隔绝的一片净土.这里不仅有动人的传说、险峻深幽的峡谷、气势磅礴的雪山和绿草如茵的牧场,更有民风淳朴的巴拉村和勇敢热情能歌善舞的巴拉人.传说很久以前,巴塘的斯那多吉土司厌倦了常年征战,亲率20个部下去寻找一片祥和安宁的净土,历经三年的艰苦磨难,他们来到了巴拉格宗峡谷尽头的雪山脚下.  相似文献   

11.
据《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五辑《四川地方史研究专集》所载《巴县档案整理情况》介绍,巴县档案馆藏有一批很宝贵的历史档案,粗略统计共十万三千一百二十三件,时限上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计一百八十四年。这批档案是研究清史和民国史极有价值的史料,特别对研究近代西南地方史尤为重要。关于贵州的有杨龙  相似文献   

12.
台字探源     
海外客商以及一部分宗教界人士常把天台山写成天薹山。把台州、天台县甚至天台宗写成薹州、天薹县、天薹宗。实际历史上的薹州在山西。现实中的天薹山一在河南,一在湖北。改革开放以来,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为了迎合港、澳、台地区客商的文字习惯,着意把天台山的“台”字写成“薹”。溯流究源一看,天台山的“台”与楼薹的“薹”是有区别的。 从现存文献资料发现,天台山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汉时代成书的《内  相似文献   

13.
泰州系辽兴宗在位时设立,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罢之。承安三年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可见辽、金两朝置泰州时间颇长。但对泰州治所,辽、金史介绍不  相似文献   

14.
班惟志(十三世纪后期至十四世纪前期),字彦恭,号恕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善诗文书法,颇有书名。据元木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记载,他在元仁宗年间(1312-1320年)经由著名文人、大书法家邓文元(1258—1328年)举荐.入经局为徽仁裕圣皇后书写泥金大藏经,补州教授,累官至集贤待制,江浙儒学提举。其书法“早岁宗二王,笔势翩翩,不失书家法度”,明代袁宗道谓其“行书清健出尘,不在赵王孙(孟頫)之下”。班惟志与大画家黄公望(1269—  相似文献   

15.
舒瞻一事     
舒瞻 ,字云亭 ,他塔喇氏。满族。辽阳人。清乾隆四年 (1739年 )进士。历任桐乡、山阴等县县令 ,乾隆十九年 (1745年 )曾任乍浦 (今浙江省平湖县境内 )理事同知。舒瞻善诗 ,著有《兰藻堂诗集》。倍受评家称赞。舒瞻爱诗 ,并爱诗及人 ,对能诗者便给以多方关怀与帮助。浙江桐乡有一位名叫魏荇舫的人。他虽然能诗善赋 ,但嗜酒 ,少学浮屠氏之法 ,即赌赙 ,不安净业。县令吴某非常生气 ,认为他败坏了读书人的名声 ,便将他逮捕入狱 ,准备严治。恰在此时 ,吴县令调移他邑 ,继任者便是舒瞻。舒瞻上任之后 ,到狱中视察 ,见墙壁上有诗 ,经过询问之后知道…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5,(5)
一、"宗盟类"注释 [题解]在盟辞的约辞中,凡有"事宗祀"("以事其宗")和"守清庙"("守二宫",即宗庙之亲庙和祖庙)之誓言者,均属于"宗盟类"。此类盟书文字清晰可辨者五百一十四篇,分别出土于三十四个坑中。约辞内容除了参盟人姓名不同以外,其余均相同。其中有一篇内容特殊,中有主盟人追述受命的词句和十一月甲寅等于支纪日字样,这一篇当为"宗盟类"盟书的序篇。此类盟书约辞的特点是参盟人表示要遵守以下几条誓约:一、不敢不诚心事其宗  相似文献   

17.
有多少善行“涉嫌违法” 一张照片引起了多少人的感动,当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来到募捐点,投入自己的一天乞讨所得时,很多人在这样的善行前显得渺小。  相似文献   

18.
苏茂盛 《南方文物》2005,(2):110-111
彭构云,又名云,江西宜春人。其在世时间约为唐中宗神龙元年至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05-759年)。他自幼研究阴阳图纬之学.兼通黄老道家之言,有《通元经解》一书。“理甚远”,颇负时名。他的父亲景直。中宗景龙年间(708-710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相似文献   

19.
民国《巴县志》是一部承前启后的方志佳作,但由于文献被毁,采访困难,加上此志成于众人之手,导致该志有失真的内容。现依《巴县档案》等原始资料对之进行考辨与订正。  相似文献   

20.
多杰 《中华遗产》2018,(9):126-129
西藏的“县”曾被称为“宗”,这个奇特的名字,来自俯瞰一方的城堡。百姓仰视它,民众归属于它,高原近千年的统治历史,也藏在这小小的地名背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