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2.
“朱方”辩     
朱方,春秋时曾一度是吴邑。在《左传》中,“朱方”这一地名出现过三次。其一,《左传·襄公廿八年》记载:齐庆封奔吴,“吴句馀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其二,《左传·昭公四年》云:“秋七月,楚子以诸候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其三,《左传·昭公四年》曰:“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史记》则载五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楚灵王三年“夏,合诸侯宋地,盟。伐吴朱方,诛庆封。冬,报我,取三城。”《史记·吴太伯世家》云:“王余祭三年,齐相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对全国各项工作以及党风、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等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其中对文风的破坏也是至深且巨的。我个人是搞报纸编辑工作的,对此感触极深。“文革”已时过二三十年,有时候还能感到它的影响。当时一伙文痞肆意鼓噪,最高领导姑息纵容,遂致祸害全国达十年之久。抗日战争中期,共产党在延安和敌后根据地整顿“三风”,包括整顿文风即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作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曾经对我国革命事业造成严重危害。毛泽东1942年作《反对党八股》报告时,“三风”虽然已经只是“从防空洞里跑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以后,为求篆印“上台阶”,我有意识地把学书的方向向篆书“倾斜”。就当时手边现存资料,先后临摹了清末和民国时期诸家的小篆,再经吴大徵的大篆《论语》和《散盘》、《白盘》,最后定位于龙盘凤翥、苍劲雅重、颇富庙堂之气的《石鼓》,自问小有所获。  相似文献   

5.
林岩 《古籍研究》2002,(2):19-22,34
北宋“古文”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它很明显地承袭了中唐以来由韩愈开刨的文风及其思想的影响,但是,宋代的“古文运动”取得了成功,而唐代的“古文运动’’却未能充分地扩大影响。这是为什么?北宋“古文”的兴起最初受到科举艾风的压力,而当时的激进者正是通过对科举文风的批  相似文献   

6.
陈寿的“史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233-297)《三国志》,在当时已有人说它“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谓“史才”,就是指善叙事说的。这一点,确实是他的成就。陈寿的史才,表现在他对三国历史有一个总揽全局的看法和处理。他在《三国志》记述了自184年黄巾起义以后,至280年晋灭吴,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他以曹魏的几篇帝纪提挈这一时期历史上的大事,又分立魏蜀吴三书以叙三国鼎立的发端、发展及结束.他记叙了黄巾的兴亡、董卓和群雄的四起;记述了官渡战后曹操“天下莫敌”,赤壁战后三国鼎立,夷陵战后蜀吴长期合作和蜀魏长期对立;记述了魏明帝传位婴儿以至曹爽的失败是魏晋替兴的转折,记述了诸葛亮之死是蜀政变化的标志,记述了孙权晚年嫌忌好杀已肇败亡的危机。他于  相似文献   

7.
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发生了边疆危机,东北边疆自然也不安宁。清政府鉴于这种形势、谕旨河南、河北道吴大澄为钦命边务大臣,驰赴吉林,以巩固边庭。当时,在柳条边外吉林南部的长白山区,盘踞着一伙以开矿挖金为生的流民团伙,其首领人称“韩边外”。本来,清政府一向认为“金匪”是不安分因素,并一再通缉其首领“韩边外”。可是,吴大澄到达吉林后,对“韩边外”不但不剿,反而与之握手言和,并为其亲自题写了一块“安分务农”匾。下面将其经过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史记·平准书》和《汉书》的《文帝纪》、《吴王濞传》《食货志》中记载:吴王濞“故吴诸候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来,一些人认为“即山铸钱”是汉时所盛行的一种铸钱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嘉时期,考据学风靡学界,汉学成为正宗,一时聪明才智之士,咸趋此途。惠栋标汉帜于吴,戴震集大成于皖。然其治学宗旨相同,故于清代,未以吴、皖分之,亦未以流派别之。至近代章太炎、梁启超二大师以“吴学”、“皖学”分称,遂影响至今。当代一些著名学者,论乾嘉学派,言必称“吴派”、“皖派”。名家之论,如草上之风,风行草偃,几乎所有论及清代学术的著述,乃至教科书,于乾嘉考据学,皆有“吴派”、“皖派”之分,似乎已成定论。但仔细察来,此等分法,于事实甚为不符,更无科学根据,乾嘉考据之学,何“吴派”、“皖派”之有?因此,有必要与之商榷,予以辨清。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年,许多诗人都以唐代诗人为榜样,诗坛上存在着各种不同流派和文风,有效法白居易的“白体”,有尊崇贾岛的“晚唐体”,而影响最大的是追踪李商隐的“西昆体”。 “西昆体的主要代表是杨仁,刘筠和钱惟演等,他们的诗较多的在形式上下功夫,重对偶、尚纤巧,堆砌典故,追求辞藻。其中杨仁把他们互相唱和的作品编成一部集子,名为《西昆酬唱集》。“西昆指西方昆仑群玉之山,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的地方。因为这部诗集所收的都是皇帝侍从之臣和馆阁学士的唱和之作,故名。由于这些诗人的政治地位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诗风笼罩宋初,占领了近半个世纪的诗坛。欧阳修曾说;“自《西昆集》出,时人争之”,“杨刘风采,耸动天下” (《六一诗话》)。这些作家形成了“西昆诗派”,他们的文风也就被称之为“西昆体”。  相似文献   

11.
徐渊 《中国钱币》2006,17(1):29-38
“中华民国中央银行钞票”存世极少,十分珍贵。其面值见有壹元、五元两种(插二下),其中壹元票长144,宽89mm;五元票长160,宽92mm。钞票正面,上端均为篆书“中华民国中央银行钞票”、下侧均有篆书“中央银行发行”字样,中间则分别为隶书“壹元”或“五元”之面值,四角分别有“壹”和“1”或“五”和“5”的面值数,底纹均为由无数“中央银行”小字纵向排列而成的放光芒图案;钞票背面,中间分别为“壹元”或“五元”面值,面值两侧分别有“1”或“5”字面值数。吴筹中先生曾在1990年第三期《中国钱币》上刊出过一张五元票的黑白图版,当时他认为是…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用“不登大雅之堂”一语来比喻件作品质量不高或格调低下。但对所谓之“大雅之堂”在何处,以及这一典故的由来,却未必尽知。北宋初期的诗坛,西昆体盛行。这种文风的特点,专从形式上模拟晚唐诗人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其代表有杨亿、刘筠等。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亦称“昆体”。  相似文献   

13.
安徽庐江吴保初,与湖南浏阳谭嗣同、江西义宁(今修水县)陈三立、广东丰顺丁惠康,在当时胸怀大志,卓尔不群,锐意革新且兼擅诗文,时人称为“清末四公子”.  相似文献   

14.
东汉“校官之碑”和元代“释文碑”在溧水的流传经过吴大林南宋绍兴中,溧水尉喻仲远(字居中)在固城湖滨发现了一块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所刻的“校官之碑”(简称“校官碑”)。当时高淳尚未建县,固城湖一带属溧水县,所以喻县尉派民扶将校官碑连同碑座一起运至...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書开首写道:“种族及文化二問题,……实李唐一代史事之关键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視者也。”又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论稿”中写道:“总而言之,全部北朝史中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間題,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謂胡人汉人,大致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較重,而种族之关系較轻,所谓有教无类也。”由此可見,陈先生認为北朝隋唐的历史实质就是种族文化的历史,又因为文化之关系較重,种族之关系較轻,所以种族文化问题,实質又是文化问题。什么叫做文化?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們: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踐过程中所創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財富的总  相似文献   

16.
张绍曾与“滦州兵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华北地区发生了以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首的新军将领用武力逼迫清廷实行立宪的“滦州兵谏”,并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策划“立宪军”、密订联合进占北京的计划。虽然他们的活动前后不到十天就宣告失败,但在当时革命  相似文献   

17.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18.
一时大意,不慎“成虎”1948年5月以后,国统治区经济处于总崩溃的边缘,蒋介石8月19日发行金圆券,并公“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上海是经济中心,自然是整治的重点。陈光甫曾对吴铁城诉苦:明知金圆券就要崩溃,上海银行所存黄金也只得送往中央银行。”当时的上海就流传着四句顺口  相似文献   

19.
试述“中华民国度支部兑换券”吴筹中我收集到两张罕见的“中华民国度支部兑换券”,其中十元的仅见一张,一元的亦甚少见。兹阐述此票的历史背景于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创立,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当时各地金融呈紊...  相似文献   

20.
吴奇伟(1890—1953年),是一位出色的抗日“铁军”名将,有“铁军之母”之誉称。 吴奇伟,字晴云,号梧生,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人。出身于贫苦家庭。他十四岁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后升入陆军中学。陆军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六期。毕业后,曾在陈炯明部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0年8月,孙中山先生为准备北伐在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一面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