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道光年间王志沂所辑<陕西志辑要>(道光7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以下简称<王志>)卷5<汉中府>下"城池"记载:(汉中)"城周九百八十步,门四.东曰朝阳,西曰振武,南曰望江,北曰振辰.池深八丈."短短29字,就有两处错误.王在辑录城周长时有误抄之嫌,并在护城河深度上有漏字之误.  相似文献   

2.
《新安旌城汪氏家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庆元 《文献》2003,13(4):28-35
<新安旌城汪氏家录>为元代徽州家谱,藏安徽省博物馆.该书已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著录,但学界对其内容尚不甚了解.本文在此略作介绍,并就其编撰体例、史料价值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与窦先生书>一文,历来被视为元代负有盛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许衡(1209-1281)代表作之一.各种总集,但凡选人许衡散文,均有<与窦先生书>,如元苏天爵编<元文类>、明刘昌编<中州名贤文表>、清蔡世远编<古文雅正>等;有的甚至仅选此一文,如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今人邓绍基等选注<元文>等.  相似文献   

4.
元代歌谣极富时代特点.在文献载录的频次上,以<河南北童谣><元末苏州童谣><方国珍谣>等被典籍载录的频次最高,其收录的频次与歌谣本事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成正比.在时间的分布上,元代歌谣所呈现的历时性特征,与元朝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初期、中期、末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地域的分布上,以江浙行省被记录的歌谣最多,反映了江浙行省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特征.元代歌谣在时间的分布上集中于元末顺帝统治期间,在地域的分布上集中于江浙行省,在歌谣的主题上,时间和地域的分布基本重合,充分体现了元末的江浙行省所受压迫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新州"另考     
宋代并无两个"新州".王奕<东行斐稿>作干元代,并非宋代.任城被称作"新州",仅是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到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间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马可·波罗是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旅行家,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对东西方世界均产生过重大影响.<马可波罗游记>在13世纪一经问世,便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但这部有着"中国情结"的著作,传入中国却是姗姗来迟.据中西交通史专家向达考证,中国境内对<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的介绍,最早见于1874年4月(同治十三年三月)<中西闻见录>第21号(北京同文馆编印)上映堂居士写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向达指出:"我国之研究马哥孛罗氏书者,以余所知,当以同治时同文馆人士为最先."他还说:"映堂居士不知何人,论中国研究马哥孛罗者,不能不以此君为先河矣."①此后,至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仍沿用此说,例如,<马可波罗介绍与研究>一书的编者余士雄即认为,映堂居士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是我国一百多年前发表的"第一篇介绍马可波罗的文章,有历史意义"②.  相似文献   

7.
俄藏敦煌文献Ⅱx.2683、Ⅱx.11074残片,<俄藏敦煌文献>将其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李应存定名为<(黄帝内经)节选残卷>.本文经过研究,认为其所抄录之内容当为<针灸甲乙经>卷六之<阴阳大论第七>与<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残文,故将其定名为<针灸甲乙经(阴阳大论、正邪袭内生梦大论)>.  相似文献   

8.
新近发现的陆云龙传记资料《陆蜕庵先生家传》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玉贵 《文献》2003,(4):130-139
陆云龙、陆人龙兄弟是明末两位重要的小说作家.鉴于陆氏兄弟所创作的四部小说(<型世言>、<辽海丹忠录>、<魏忠贤小说斥奸书>、<清夜钟>①)在明末清初小说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学术界多年来一直注意搜寻二人的生平资料,然而长期以来收获甚微.  相似文献   

9.
卞东波 《文献》2006,34(1):83-90
宋元之际遗民于济、蔡正孙编集的<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下简称<诗格>)二十卷,融诗格、选本及评点等多种批评方式于一体,是一部研究宋元之际诗学发展的重要文献①.该书选取唐宋诗人1000余首七言绝句,分为300余格,每一首诗都有蔡正孙本人的评释.此书元代以后在中国本土失传②,但在日、韩两国流传不替,据日人山本信有<新刻唐宋联珠诗格序>称此书有"爱日楼所藏元刻本、绿阴茶寮朝鲜本、平安翻刻元版本、朝鲜版翻刻本、活字本、正德本、巾箱本、别版巾箱本"③,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朝鲜的古刻本.  相似文献   

10.
论及清代<易>学,今人多仅关注其钩沉整理汉<易>之功,以至于对清代<易>学的认识有失片面.其实,清吴派学者对汉<易>多钩稽之业,而皖派学者对汉<易>则多所辨驳之功.吴派和皖派学者都以探求经籍本义为归.吴派学者因汉儒去古未远,因而致力于汉<易>的钩沉,以求古之途径而求是;皖派学者则认识到汉<易>亦非尽得<周易>之本义,因而信其所当信,疑其所可疑,以考据之途径而求是.皖派释经方法至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而益精.本文通过梳理王引之<经义述闻>中对虞翻<易>注的辨驳,从一个侧面探究皖派学者解<易>特色,冀对清代<易>学有更为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