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瓦当佛韵     
秦汉瓦当代表了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一个辉煌时代。汉代以后,瓦当艺术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巅峰之后的衰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纹样的瓦当,佛像瓦当即是一类。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开来,在皇家的大力提倡与积极参与下,全国各地广建寺院,开窟造像,参禅礼佛之风盛行。佛教的力量不仅开始渗透人心,而且也渗入到了大众生活的许多层面,佛像瓦当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考古资料表明,燕下都考古发掘出土及采集的半瓦当有10余个类别近50个品种,〔1〕加 上民间收藏已经超出50个品种。其纹饰之多样,内涵之丰厚,工艺之精美,为专家、学者和 藏家所注目,是燕文化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实物资料之一。但其中有一些稀有纹饰瓦当因 为 残缺,在一定的时期内又没有参照物,致使在修补及命名上出现较大误差。这里略举一 二, 就教方家。关于“双龙纹”半瓦当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古代简史陈列》战国部分,陈列着一面修补过的燕下都半瓦当。这面 瓦当在《燕下都》一书中彩版刊出(图一)。其当面左下部为原瓦当残留部分…  相似文献   

3.
《文物》2005年第12期刊登了《陕西甘泉出土的战国瓦当》[1]一文,介绍了一批出土于陕西甘泉县三处古代建筑遗址(城区官井巷遗址、体育场遗址和西台遗址)的瓦当。这批瓦当纹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探讨陕北地区战国秦汉历史提供了资料。原文作者认为,这批瓦当属于战国中晚期的魏国瓦当。本文拟通过将这批瓦当与周边地区瓦当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这批瓦当的年代和归属进行初步探讨。一甘泉县瓦当的特点新公布的这批瓦当虽然总数不多,但纹饰较为丰富,既有半瓦当,也有圆瓦当;既有素面瓦当,也有纹饰瓦当。瓦当为泥质灰陶或灰黑…  相似文献   

4.
论秦咸阳与汉长陵遗址出土的素面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瓦当作用与艺术的研究也很久远,尤其是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迅速发展,瓦当的出土数量猛增,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瓦当的图典论著出版。不过,学术界对素面瓦当的研究却很少,大家多是在谈到瓦当起源时将素面瓦当一笔带过,认为素面是其发展的最初形式,只具实用性,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完整的具有实用性且具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即随着瓦当纹样、图案的发展与繁荣,最初的素面瓦当也就被遗弃不用了。有些图典就只录用最初的西周素面瓦当。此一观点乍看起来似乎符合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在内蒙古云中古城、大同平城遗址、大同永固陵和洛阳永宁寺等遗址均有发现。根据莲花化生童子及周围纹饰的变化将莲花化生瓦当分四型,此类瓦当可能产生于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太和时期,一直沿用到北魏灭亡,主要用于北魏宫室、皇家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作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种纹样,莲花化生应来源于古代印度地区。  相似文献   

6.
“禁圃”瓦当及禁圃有关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色的文物之一,故为学者及收藏家所珍视。近世以来有关瓦当的图录论著蔚为大观,而其中的秦汉文字瓦当,因往往蕴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则倍受研究者的关注。近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户县新得“禁圃”文字瓦当一件。经查著录,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作为主要用材,瓦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瓦当,是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三种半瓦当(见《文物》1981年3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用来保护屋檐部的椽头,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延长建筑构件和房屋的寿命,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作,我国古代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物的重要材料,其出现本身就是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秦砖汉瓦"一词的流行,则是后世对中国社会进入到大一统封建社会后,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形势下,建筑材料制作工艺和技  相似文献   

8.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瓦当虽小,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出土的瓦当虽数量、种类不多,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瓦当的起源和发展 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建筑物上就已经出现了瓦当.中国古代的瓦按其用途可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它们出现的时间比瓦当略早些.瓦在建筑上是用来覆盖屋顶的.板瓦是仰铺于屋顶上,筒瓦则是覆盖在两行板瓦之上,压盖住其接缝处,防止雨水渗漏.  相似文献   

9.
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屋檐上的重要的构件,由于其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使得其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一直以来受到很重视。王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短暂但特殊的时期之一,却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仅对现有资料和研究中认为是王莽时期有断代意义的四神瓦当和部分文字瓦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徐乃昌稿本《随庵集瓦当文字》,是目前所见孤本,亦未引起学者之关注。其中所收存的瓦当图形及文字,不仅对研究秦汉瓦当有益,对了解瓦当收藏、流传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资料,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韩钊  魏军 《考古与文物》2001,(2):59-60,86
近读《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一文,受益匪浅。特别是作者以考古学的地层学为依据,识读出“蕲年瓦当”、“橐泉宫当”等秦瓦当,对秦汉文字瓦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还对以往出土的几品秦图案瓦当进行了辨识。其中过去著录为“燕树纹瓦当”,作者识读为“华市”瓦当,对此笔者持有异议,略述己见,以求专家评议。  相似文献   

12.
石永士 《收藏家》2000,(12):29-31
半圆形瓦当自西周晚期出现后,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各诸侯国宫室建筑所用瓦当的主要流行样式。战国时期瓦件很注重装饰性,瓦当的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那个时代表达建筑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同时,战国中期开始由半圆形瓦当向圆形瓦当演变。到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已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东汉时期则已全部演变为圆形瓦当,并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宫殿、庙宇,乃至民居建筑的惟一形式。春秋战旧时期,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开始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在艺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家大院每个瓦当上面都有不同的图案,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用装饰纹样进行表现,从而造就了典型的晋商建筑装饰特色。“狮狮如意”文创产品设计通过纹样的表现手法,让瓦当“活”起来,使瓦当图案化、设计化,让人们的美好意愿更加活灵活现,从而也带来更加活跃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对狮面瓦当上面的纹样进行提取重组并装饰,通过图案纹样的表现再加上文创产品的延伸应用,使王家大院狮面瓦当得到宣传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瓦当是中国古典建筑物上一种特有的装饰物,俗称瓦头,即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主要起着避护屋檐、防止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当然,瓦当上的图文也极具装饰效果,具有美化建筑物的作用。由于既实用又美观,所以千百年来瓦当已成为我国古代建筑材料中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东淄博临淄区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在文物普查、考古发掘和工农业生产建设中,陆续发现和征集了一批齐瓦当共百余件。这些瓦当不仅出土地点清楚,而且其中很多纹饰设计独特,制作精美,为齐瓦当中的精品。是研究古代建筑和工艺美术的珍贵资料。新出土瓦当的地点,主要分布于齐国故  相似文献   

16.
漫话燕下都瓦当文傅振伦中国陶器发明,已有万年历史。蔽风雨的瓦室,传始于公元前15世纪夏桀(见《史记·龟策列传》)。商周承之而作。秦武公有羽阳宫瓦(见《渑水燕谈》、《砚谱》、《东观余论》等书)。近世出土较多者,以临淄都、易县燕下都等瓦当为最著。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00年第10期发表的《新发现的西汉“尹寿亦王”铭文瓦当》,介绍了1999年在洛阳市新安县西汉建筑遗址新发现的一件瓦当。作者将瓦当铭文释为“尹寿亦王”,不确。从瓦当断残边廓的情况看,瓦当正确的放  相似文献   

18.
燕下都半瓦当均为模制。模范是一个圆形,由两个相同且对称的图案构成,两图案中间留有一条较窄的切割线。制作时,将模范在当面泥坯上压制纹样,然后粘接于筒瓦坯的母口一端,再沿割线由外向内切割,将带有纹样的圆形瓦坯一分为二,最后烧制成两个半瓦当。所谓错切,就是误由切割线转动90度而切,从而产生了特殊纹样的半瓦当。加之2000多年地下沉埋,一出土便以其孤异、奇特而备受学、专家所关注,对其理解颇费神思,随之亦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命名。就目前所见,在燕下都半瓦当中,错切的有四:  相似文献   

19.
砖头瓦块,本来是极其寻常的建筑材料,然而就在我国,经过匠师的勤劳智慧的创造,却列入艺林,成为陶器工艺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中国瓦当,起源于战国,汉代达到鼎盛时期。中国瓦当主要出土于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四川等省。瓦当分为画像瓦当、文字瓦当、文字兼画像瓦当三种。近几十年来,四川陆续出土、收集了一批汉代瓦当。四川汉代画像瓦当  相似文献   

20.
燕下都瓦当虽为半圆形,但压制当面纹饰的范具却是圆形的,在范具上、下半圆中设计一种相同且对称的纹饰,横向切割便产生两件相同纹饰的半瓦当。如果切割方向错误,就会形成一对纹样怪异难辨的错切瓦当。该文介绍了一件与以往所见不同的错切瓦当,除制作时由横向切割变为纵向切割外,是在范具上下两个半圆中设计了两种不同表现的"双龙饕餮纹",错切后的纹饰显得更加复杂而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