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6~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在蔡家坟遗址发掘了一批战国瓮棺葬和土坑墓。瓮棺葬均为儿童墓,瓮棺由釜、瓮、盆三种陶器组合构成,均没有随葬器物。土坑墓分布有一定规律,出土器物有陶鼎、豆、罐、壶、盂和石璧、石片等。根据墓葬之间的打破关系和出土器物判断,瓮棺葬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土坑墓的年代可分为战国早、中、晚三期。瓮棺葬、土坑墓的基本特征与燕山南麓地区、辽西地区的同类墓葬基本一致,土坑墓还具有自身的特色。此次发掘为讨论燕文化的传播、扩张以及本地葬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8,(6)
宝鸡郭家崖遗址北区共发现战国时期秦墓葬37座,与以往发掘的秦墓葬相比较,极少见到与其匹配的秦人生前居址,而此次发现的"聚落型"墓地在宝鸡一带秦墓发掘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此次发现的秦墓葬均为屈肢葬式,多为东西向;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偏洞室墓、直线洞室墓三类;葬具有木质棺椁、生土二层台与棚木搭建的棺室,以及瓮棺葬三类。出土器物包括陶鼎、陶釜、陶罐、陶鬲、陶壶、陶甑、铜带钩、铜镜,还有少数礼器如玉器残块、兵器如铜箭镞及生产工具如铁铲等。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座秦墓瓮棺葬较为特别,虽然瓮棺器形显现秦文化特征,但同出的一件铲形袋足鬲却是戎式风格,这为最终确定研究该墓地属性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199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对滦州市韩新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韩新庄村东南发掘261座瓮棺葬,出土大量陶质葬具。葬具种类包括釜、瓮、盆、罐、钵、豆盘、甑等。根据出土遗物推测,瓮棺葬年代应属于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瓮棺葬出现于大坨头文化时期,并在战国秦汉时期广泛流行。按墓葬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五期,大坨头文化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西汉时期、新莽到东汉早期。瓮棺葬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北京地区战国秦汉城址的考古发现较为一致。从被葬者的构成和葬具来看,儿童瓮棺葬和成人瓮棺葬有明显的区别,尤其特别的是路县故城考古发现成人瓮棺葬,还发现瓮棺葬埋入道路等特殊葬俗,为探讨战国秦汉时期北京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8,(6)
郭家崖秦墓地是一处与居址共存的大型墓地。北区共发掘的37座秦墓葬时代为战国,除一座为南北向外,其它全为东西向布局。可分为竖穴土坑墓与洞室墓两大类。葬具比较简单,多数为一棺,部分为只有盖板,没有边板的立柱框架棺椁结构,还有瓮棺。葬式除2座不清、1座未发现遗骨外,其余全为屈肢葬式。随葬器物比较简单,以陶器为大宗。陶釜最为常见,以往常见的大喇叭口罐与陶豆、陶簋不见出现。M36、M41出土的2件戎式高领袋足鬲最为典型,属于姜戎文化序列,与M8出土的秦式弧裆鬲反映的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这类鬲分布区域与时代特征十分突出,是探讨先周时期羌戎文化与周、秦文化渊源关系的重要器物。  相似文献   

6.
翟霖林 《文博》2012,(1):15-18
鱼化寨遗址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瓮棺葬墓,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墓葬的材料。通过分析,认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放入墓葬之前应该全部为实用器,不存在为埋葬而专门制作的葬具或明器;特殊的多重棺结构可能是棺椁制度的萌芽,"同穴异棺"的葬俗则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墓的认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7.
六道村战国秦墓地位于秦雍城城址东侧,为一处具有特色的国人墓地,整个墓地范围较大,本次考古发掘仅为该墓地局部,共23座,墓葬排列较整齐有序,多为偏洞室墓,仅个别墓葬为竖穴土圹墓,这批墓葬资料提供了秦雍城周边秦墓地"聚族相葬"布局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文物》2020,(9)
199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对平山中七汲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墓65座。其中M11、M37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向,M11葬具为一棺一椁,M37葬具为一棺。两墓均遭盗扰,出土有陶器、铜器、玛瑙器。根据出土器物判断,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中七汲墓地位于中山国灵寿城外的王陵区附近,本次发掘为了解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物质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北首岭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发掘出土了66座瓮棺葬。通过分析,北首岭瓮棺葬的分布有自身的特点,瓮棺葬使用的葬具、埋葬的葬式和随葬品等葬俗和同时期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从北首岭遗址可以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瓮棺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0.
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于2009年对汉源县市荣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商周时期、汉代、宋代的灰坑、卵石坑等遗迹共11处,出土石刮削器、石镞、陶高柄豆、陶平底罐、陶钵等器物;清理战国至两汉间的墓葬24座,墓葬形制包括瓮棺葬、土坑墓、砖室墓等,出土石镞、青铜鍪、铁釜、陶俑等。  相似文献   

11.
柴怡  刘尊志  赵兆  张广占  楚展鹏  黄佳豪 《文博》2022,(2):12-34+47+2
为配合西安北至机场西城际铁路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岩村墓地清理墓葬76座,共出土陶、铜、铁、玉石等质地文物119件(组)。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的特征,初步判断该墓地主体应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秦人平民墓地。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咸阳都城附近居民的丧葬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秦国在统一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峡江地区瓮棺葬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本文通过对该区瓮棺葬结构与形制、随葬品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认为峡江地区瓮棺葬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代特征,是战国秦汉时期除黄河下游及辽东地区之外的重要瓮棺葬流行地区。峡江地区瓮棺葬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这种葬俗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年四月,鈩霍县充古电站工程指挥部在卡莎湖畔的甲洛呷妥开凿引水渠道时,发现‘石棺葬’墓群一处。五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甘孜州、雅安地区及邛崃县的文物工作者赴该地对这个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已清理275座墓葬,出土铜、石、骨器及玛瑙项练,料珠、料管、毛、麻织品残片等文物近千件。 甲洛呷妥‘石棺葬’墓群是我省已发现的‘行棺葬模’墓群中规最大,墓葬最密集,排列最整齐,葬式最复杂的一处大型氏族公共墓地,初断其时代为战国——西汉早期。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文物》1995,(4)
在1989年发掘的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房址、灰坑、墓葬。墓葬中136件瓮棺依次序放置,颇具规模。作为葬具的陶缸上多有彩绘图案,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盛敛中青年女性骨骸的瓮棺上绘有男性生殖器图案,这为研究原始社会仰韶时期的生殖崇拜提供了新资料。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的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是一处临时性居住遗址,出土的遗物与王油坊类型和点将台文化的遗物相似,显  相似文献   

15.
仪陇馆藏瓮棺葬具浅析王永平瓮棺葬式一般认为可能为某种原因死亡或夭折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葬式①,本文仅就仪陇县文物管理所馆藏瓮棺葬具陶瓮作一简介和浅析。瓮棺葬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墓地看来,虽大多为土坑墓,但有三分之一是瓮棺葬。姜寨遗址先后发现墓...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史家河河墓地的年代、布局、墓葬特征及族属等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史家河墓地的年代集中在战国中期,个别墓葬略有早晚,其文化面貌复杂、多元因素共存,既包括了西戎文化因素、秦文化及三晋文化因素,又包括少量的北方系青铜文化的因素。史家河墓地在战国早中期是一处与魏国关系密切的戎人墓地;战国晚期时,这一区域成为秦河西之地,墓地所有者发生转化,成为秦人的一处葬地。  相似文献   

17.
甘肃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圆顶山墓地位于甘肃省礼县城东13公里的永兴乡赵坪村西南部,与大堡子山秦公墓地隔河相望。继1998年抢救性发掘之后,2000年5月墓地又一次被盗,礼县博物馆进行了第三次抢救性发掘。编号为98LDM2、2000LDM4的2座墓葬位圆顶山墓地西侧,两墓相距约20米,均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98LDM2葬具为一棺一椁,有殉人尽其才,殉狗1。出土随葬器物102件(组)、有铜器、玉石器等。2000LDM4由于被盗严重,葬具和殉人情况不明。出土有铜器和玉器等。出土有物中铜礼器的组合为鼎、壶(方壶、圆壶)、盘、盉等,有食器、酒器和水器,许多器物纹饰精美。圆顶山秦墓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两座墓葬的墓主均为男性贵族,从与大堡子山秦墓地的关系看,这里应是春秋中晚期秦国的贵族墓地。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荥阳市小胡村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商代晚期墓葬58座,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具多为一棺一椁,人骨保存较差。在出土的多件铜器上发现铭文"舌"字,这里应是一处商代晚期的"舌"族墓地。此墓地的完整揭露所获资料,对研究商代晚期丧葬习俗、族属及相关历史地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古墓葬发掘中,清理了2座并穴合葬形式的竖穴土圹墓。墓葬中出土铜、玉、铁、漆木器、玻璃等遗物共155件(组),其中铜器有"十九年""二十六年""公"等刻文。初步判断墓葬时代为战国晚期,墓主属于秦国贵族,身份最高为大夫级。  相似文献   

20.
2013年3~6月,考古工作者对四川什邡市星星村遗址进行了发掘,除早期遗存外,共清理唐宋砖室墓及明清瓮棺葬14座。除5座墓葬破坏严重结构不明外,余9座根据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砖室墓、梯形砖室墓、火葬墓、瓮棺葬。这些墓葬的发现对探讨四川地区唐宋、明清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相关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