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虚幻的动物形象。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还不能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在和自然界作斗争中,他们借助想象和幻想,希求战胜威胁自身生存的各种自然灾害,从而形成了对龙等理想动物的崇拜,并把龙作为氏族祖先和保护神(图腾)。 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龙解释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龙,其形有十:头似马、尾似鬣、爪似鹰、眼似兔、角似鹿、耳似牛、腹似蛇、须似鲤、鳞似鱼、掌似虎也。” 其他史籍中也有许多…  相似文献   

2.
龙,这种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几千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围绕着龙这种呼风唤雨变化莫测的神灵,中国历史上曾编织出许许多多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龙已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图腾标志。今天我们民族仍喜欢自喻为“龙的传人”,可见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本文试图就龙的起源和演变,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就这样一咏三叹,如云似烟般地曼妙坠落,大 龙湫带来美妙新奇的体验,迥异于其它任何瀑布。 那雾时而绞合翻舞,时而逆势飞扬。云雾挟 着水珠顺着风飘到身上来,仿佛要与我们表演一 段“与龙共舞”。大龙湫似乎在提示我们:瀑布不 仅可以是飞流直下,气势磅礴的,也可以是如此温 柔秀美、袅娜而妩媚。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大目龙(又称"C"字形龙)是"蜀"字的原型。"蜀"的本义为阳性生殖器,与器形非常吻合。"蜀"通"涿",蜀山氏、涿鹿,都指向农业之祖神农。有发达原始农业的红山文化应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考古学背景。炎黄之战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最早入侵以及二者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寻龙记     
龙,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每一个炎黄子孙骨子里都有一条龙脊,而我们3个大男人怎能不知龙。寻龙,寻找那条属于自己心中的"龙"。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上古时期豢龙、御龙的记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晋国太史蔡墨说:“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拢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拢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氏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淄醢之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这段话出于晋国太史之  相似文献   

7.
周凯 《收藏家》2014,(4):81-87
<正>一.开头的话龙在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我们就看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形堆塑"。其后在红山文化中、在大汶口文化中、在龙山文化中、在良渚文化中都能看到或找到龙的身影。到了夏、商、周三代,人们对于龙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开头  相似文献   

8.
传说是先民记录古老历史的一种载体。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对某一历史事件演变加以记录,虽有荒诞无稽的成分,但同样蕴含着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水牛化龙"是流传于苏北地区的一则志怪传说,文章通过对历代有关文献的梳理,以解释该传说在流布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地理与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
叶梅 《敦煌学辑刊》2017,(3):168-177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可分为:蛇形龙、人物形象的龙王、作为瑞兽而出现的龙三大类。蛇形龙及人物形象的龙王应来自印度,瑞兽形龙的来源较复杂,吸收了犍陀罗雕刻、中原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的因素。通过分析佛经文献与图像,可知"蛇""龙"在龟兹语境中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贵州龙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媒介连续报道贵州龙,似有继恐龙蛋化石之后又一重大新闻之势。日前笔者受省文化厅派遣,先到贵州龙化石产地——贵州西南部的兴义市调查,继而进京向国家文物局汇报,邀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前来贵州作科学鉴定。4月21日至24日,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刘东瑞、中科院古脊椎所古爬行动物研究室主任赵喜进教授等,对黔西南州和兴义市文化、公安部门历年收缴的700多件贵州龙动物群化石逐一鉴定,将226件定为珍贵化石标本。其中一级龙化石17件,二级龙化石35件,三级龙化石1…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献记载、远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人类对动物的驯化等方面论证,认为1987年河南波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中华第一龙”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有关。温阳为“源项之墟”,“中华第一龙”应是颇项部族遗留下来的图腾形象。  相似文献   

12.
说龙     
今天我们说龙,谈谈龙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谈谈龙和中国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祖国的北方有一条龙,它就是流淌了160万年的黄河龙。黄河从西北高原发源,历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古时曾流经河北注入渤海),在辽阔的地幅上恣意展现着巨龙的身影,流传着龙的传说。远古时候天下连年大旱。天上一条龙不忍心百姓眼睁睁被饿死,就偷偷行了一场透雨。百姓得救了,玉帝却怪龙抗旨,罚龙下凡间受苦。龙投胎生在穷苦人家,黄皮肤黄头发黄眼珠,取名黄孩。有一次,黄孩反抗恶霸欺凌乡亲,被一群打手抬起来扔进了河中。恶人正得意狞笑,谁知黄孩遇水现出了原形。河水顿时猛涨,浪如…  相似文献   

14.
《明故龙孺人杨氏墓志铭》是明成化年间过世的龙瑄妻、京庠生龙霓母杨妙福的墓志铭。这则墓志铭详细记述了龙孺人杨氏的家世、妇德和婚嫁情况,但并没有收入作者陈音的《愧斋集》而传世,幸而因志石出土而获其传。墓志铭展现了龙霓、蒋达、陈音、吴道弘、白昂等士人之间的交游关系,描绘了杨妙福家内"完人"的女性形象,并保存了对刻工等信息的记录,是还原明初"由武入文"的南京龙氏家族较为重要的一则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传统的龙年,农历二月初二(公历3月19日)向有“龙抬头”的传说。以龙为主题的“龙史文物展览”是日在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开幕。中华民族向来被认为是龙的传人。陕西是祖国历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而此次在西安举办的龙史文物展览具有特殊的意义。全部陈列由170余件文物组成。这里有仰韶文化中的“贝壳龙”,盛唐时期绝代国宝鎏金铜龙,也有后来民  相似文献   

16.
"非遗"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民间艺术的保护,"骆山大龙"的保护。我们中国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实践上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就是人传人,有传便有,无传便终;第二种就是极大可能得到学者和政府一致支持的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最直接的传播方式就是信息与网络。我们大可以借助媒介,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让"骆山大龙"进行市场化运营,实现"骆山大龙"更大的艺术传承。  相似文献   

17.
龙,作为一种动物,谁也没有见过活生生的龙,然而龙的形象却神圣地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各族人民团结的纽带,每一个中国人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在各族民间都有广泛地流传。龙的出现,是以实际存在的某种事物作为参照经过人们的虚构而产生的一种形象.从资料文献及考古发掘的文物中证实、在人类远古时代就有了对龙的崇拜与传说。据史学家认为,蛇在远古时代即为部落民族图腾的标志,可以认为,龙形象的参照物最早即是蛇,它的演化经历了上古时代到商同时期以蛇为基…  相似文献   

18.
《中华遗产》2006,(4):21-21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以龙为祖,惟龙是尊,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的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陶器的龙花纹,玉龙,贝壳摆成的龙。但目前我们对原始龙形变化规律认识还仅限于五千年前的实物资料。伏羲的形象古籍中的记载很多,这些记载的共同点就是指出伏羲氏是蛇身或龙身,人首或人面。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甘肃甘谷  相似文献   

19.
龙,这个在我国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实际存在的动物,古往今来,却以出神人化、千姿百态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是凝聚华夏子孙、激励我们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 但是龙的形象是如何起源的?又龙的概念如何?含义是什么?其原来是否就称之为龙?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龙这一动物,始终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积淀很深,意义隐晦的难解之谜。因此探明龙的起源和实质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影响与作用,有着重大的学术及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略抒己见,以飨读者。 龙的形象是什么?中国古…  相似文献   

20.
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的传统节日。炮龙节中原来在开光仪式中占有神圣地位的炮龙,在舞龙的过程中被当地人进行暴力的"虐待"。经过分析发现仪式中对炮龙前后态度行为转化有地位逆转仪式的阈限特性、情感的释放、当地人的价值观、龙的神格地位较低四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