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煮面条     
正暑假中的一天中午,爸爸出差了。妈妈很忙,没空为我做午饭。于是她便对我说:"你会煮面条吗?今天你自己做午饭可以吗?"我兴奋地喊道:"好啊!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做午饭呢!"妈妈有些担心,叮嘱道:"切西红柿的时候小心一点哦!""知道啦!"说完我便奔向厨房。我先洗好一个西红柿,切着切着,我发现我切的西红柿大小不一,我十分着急。哪知,我一着急,  相似文献   

2.
钮隽 《北京文史》2006,(2):46-48
凡属下锅煮熟之食品皆归入本篇。 苏造肉,猪肉、猪下水(肠、大肚、心、肝等)以酱汤煮炖,内加香料,其汤浓而不腻。吃时将肉等切碎,汤内煮“火烧”(吃时切成小块)。闻云,此种食品为清代王府之厨师苏姓所创制,后传入民间故名“苏造肉”。历年什刹海“荷花市场”中有专售此食者。约在20世纪40年代“东安市场”内“新泰和”饭馆曾兼售它,制者为一老翁,人称其“柯师父”,惜后继无人技乃失传。  相似文献   

3.
煮面条     
正下午放学,小红回到家里,看见妈妈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紧皱眉头。她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啦?"妈妈有气无力地说:"我胃病犯了,很难受。"小红心想,我去煮碗面给妈妈吃吧,胃会舒服一点儿。于是,她来到厨房,开始煮面。她想,放多少水呢?她用水和面比了比,然后把水和面一起放到了锅里。过了一会儿,锅里开始冒气了,就改用小火,再等一等,让面条熟透,变软。"哎呀,这么烫的面,怎么端到妈妈房间呢?"她看见旁边有块布,就用布垫在碗底下,小心翼翼地把面端进了妈妈的房间。她来到妈妈床头,说:"妈妈,我喂你吃面,好吗?"她怕妈妈被面烫着了,把面吹了吹,一  相似文献   

4.
九寨沟糍粑     
广为人们知道的是敉米糍粑,盛行于四川盆地龙的故乡自贡、每逢五月端阳节吃敉米糍粑,哪怕远离家乡都得设法满足家乡习俗之心愿。然而,在童话世界九寨沟却世续着洋芋(马玲薯、土豆)糍粑一直延续到今,虽然无人考究洋芋糍粑何人发明,也没有传奇的故事,但十分受本地人青睐。从土豆成熟(河谷地带6月  相似文献   

5.
白色恐怖笼罩的七舍七舍地处贵州兴义县西南的高寒山区,与云南罗平县的钟山乡仅一江之隔。这里,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民吃的是包谷、荞子掺洋芋,住的是窝棚,穿的是破裤烂衫;遇上荒年,便只有挖野菜、剥树皮充饥。他们终年脸朝黄土背朝天,还挣不到温饱的生  相似文献   

6.
藏族风味溢清香袁俊生前不久,我到西藏观光旅游,游览名胜古迹之余,对藏族的风味小吃也开了眼界,大饱口福。藏族同胞特别喜欢吃肉,一般都由专人宰杀,以牛、羊肉为主。吃的方式很别致,先将肉洗干净,加水、盐、佐料煮,煮到九成熟,捞出来放在盘内,用刀割着吃,故又...  相似文献   

7.
1620年努尔哈赤派人赴东海煮盐,系关乎时局的大事。然而,对于煮盐地"东海"具体方位,历史文献和学术界甚少触及。结合这一时期中朝文献加以分析,后金煮盐地"东海"当位于明末清初东海女真瓦尔喀部活动范围内的罕奇地方。  相似文献   

8.
东山人跟城里人打老友。东山人每来赶街,就到城里老友家吃顿饭。尽管东山人每次都带些蔓菁、洋芋、鸡棕和麻油等山货送给城里老友,但城里老友老觉着自己吃了亏,就不想跟东山人打老友  相似文献   

9.
能主动用火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方面。火的使用使炊煮和熟食成为可能,不仅意味着人类在体质上的进步,炊煮等食物预备活动中的协调与合作更是影响着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本文作者正是根据亚洲西南部一些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晚期中石器初期用火及相关遗迹与遗物来尝试研究当时居民的炊煮等食物预备和食用活动,乃至更进一步阐释与此相关的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但正如作者所言"迄今为止很少有史前学者系统研究远古居民如何炊煮和消费食物……",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是少之又少。译者选择该文,意在介绍一种较好的研究范例,这篇文章虽短,但研究思路和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结论也是可取的。国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有较多用火及相关遗迹和遗物发现,可以说研究的基础还是有的。我们有必要摆脱旧有研究模式的束缚,重视遗迹的布局,器物研究不再局限于分型定式,更多的从功用方面入手。这不仅仅是对研究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一开始的发掘中就要做到心中有数,精心规划。我们期待国内今后有更多的类似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为什么人们在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喜好煮腊八粥呢?民间流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入山修行,寻求人生真谛。有一天,他又累又饿,倒在河边,有个牧女看见后,将一碗用各种谷米混煮成的粥给他,释迦牟尼喝完后,顿觉精神焕发,沐浴后,打了一会儿盹,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了。这一天是十二月初八。从此以后,每逢腊八,寺院都要举行仪式,熬腊八粥敬佛。  相似文献   

11.
铜鐎斗的器形演变及用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鐎斗是汉至唐代墓葬中常见的器物。通过对铜鐎斗的综合研究,根据柄部的不同,可将这种器物分为四类,其器形变化清晰,地域分布明确,具有一定规律性。铜鐎斗兴起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至唐代趋于消亡。根据器形和分布范围的变化,以及出土器物的组合,并结合中国饮茶习俗的发展历程,推断铜鐎斗应为煮茶的器具。  相似文献   

1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