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甜 《神州》2013,(20):13-13
《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是张爱玲以五四为背景写的知识青年婚恋小说。本篇论文主要从写作模式、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对五四启蒙构成的反讽式消解,启发我们对五四启蒙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宇晴 《黑龙江史志》2013,(13):62-62
本文通过五四时期发生的妇女解放运动,试对其探究,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独立、思想启蒙、自身斗争是这个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三个重要原因,而其中经济独立是根本原因。这一时期,中国妇女受教育权的扩大,经济的独立,家庭及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等方面说明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妇女的地位已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3.
“五四”堪称是一个民主时代,民主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五四之前,民主基本上是少数知识精英的思想专利。五四时期,专制主义成为众矢之的,民主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民主与科学成为大批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广大学生对自由、平等观念的富有朝气与激情的宣传,更使五四民主主义思潮滚滚奔涌,一浪高过一浪。“五四”民主观念的普及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当前,对“五四”民主启蒙思想进行回顾,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共和制度———“五四”民主的价值目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在饱含屈…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在致力于“人的发现”主题时也将女性启蒙纳入自身体系当中,然而,由于启蒙自身的一些意识形态的纰漏和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女性主体的树立和解放只能是启蒙者的一个现代性想象。客观上,鲁迅的《伤逝》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启蒙的徒劳与爱的神话的瓦解。  相似文献   

5.
五四后文化运动新势力的兴起洪峻峰五四爱国救亡运动对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是前几年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论及这个问题,都强调五四运动促使原来启蒙队伍的分化。胡适晚年也一再强调五四运动是对启蒙运动的"政治干扰",断言它导致了启蒙的中断。其实,五四运...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也是一个有中心主旨并自具体相的运动。一个同质性的五四形象,既是在无意中形成,也包括时人和后人的构建。从相对宏观的视角观察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联,探索后者究竟是外来冲击的反应还是自我的觉醒,并考察民初新旧之争怎样发展为向"文化"开战、一体两面的正本清源努力如何兼容破坏与建设,以及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影响等面相,进而从后五四时代的认知去检视新文化运动的遗产,可以看出五四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识。  相似文献   

7.
<正>陈独秀是公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为什么从民初政治运动转向文化启蒙而创办《青年杂志》?他在进行五四启蒙运动时是否忘怀了政治救亡?他为什么在五四政治运动后迅速从思想启蒙再次走上了新的政治救亡之路?他为什么会放弃欧美民主主义理念而接受列宁主义及无产阶级专政?这些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思想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从政治救亡走上思想启蒙,再从思想启蒙走向新的政治救亡,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走过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来多面相的五四,随着时代的变化,自然会出现更多面相的解释.20世纪30年代,对于五四,知识界不但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诠释,如个人解放、社会改造、内容复杂的运动等,而且也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不同比附.各种阐释与比附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言说者自身的心态和思想;“五四”常常以各种曲折的形式参与现实的关怀和作为.其中,同一派别所言的五四往往因实际的需要前后不一,而不同派别对五四的认知,却能有相通之处,这既显露了五四的本相,亦昭示了更深层次的历史轨迹和走向.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夕学生集体身份的建构遵循着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有着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新学生因此而大量出现。在五四运动的高潮阶段,国民身份意识是主导五四学生的最高身份意识。中国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五四学生国民身份意识的培养与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刻意而为之”的倾向。五四学生的国民身份意识是促使学生运动政治转向的内在诱因,学生运动的政治激进化超越了北京政府的可控范围。结果,当局者往往无法控制那些具有强烈国民身份意识的学生群体。在五四运动后期,学生界面临国民身份意识与学生身份意识的认同困惑,社会舆论对学生的身份资格也发生各种争论,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界的思想分化。在此背景下,1920年春北京政府对干政学生的身份界定,不仅暂时有效地取缔了学生运动,也是对其在此之前刻意提倡学生国民身份意识行为的一次否定。  相似文献   

10.
庞振宇  赵素梅 《沧桑》2009,(5):77-78
五四运动孕育的五四精神,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五四精神。今天,面对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张艳 《史学月刊》2004,(11):100-105
殷海光在晚年重新审视了五四运动的成就,对五四时期的自由、民主等理念进行了相应的理性反思,进而以超越五四的姿态,主张以“道德、自由、民主、科学”为中国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其有关缺失值得适当厘清。殷海光对五四问题的关注和解读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林毓生、张灏等人,而且至今仍具有弥足珍视的现实意义,理当置于我们的思想资源中。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全面勃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载体,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推导,显现出不同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内容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全面传播并扎下根来,是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终极成果。在五四时期,如果没有救亡的忧患意识,就不会有对旧文化的深刻批判;没有对救亡的紧迫感,就不会产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钟情与痴迷之情。对旧文化的批判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选择,正是在五四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完美媾合,实现了历史的情与理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启蒙(以下简称‘五四”新文化启蒙)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表征.其波及面之广,声势之大,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启蒙思潮所无法企及的.陶行知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文化启蒙密切关联,对此进行探讨,既有助于了解新文化运动,更有助于了解陶行知的思想.一、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省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以来新史料的大发现 ,对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五四前后是接受与认识新史料的重要时期 ,王国维等人积极利用新史料进行史学研究并大力介绍新史料 ,使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很快认识到了新史料的价值 ,这对于五四时期史学乃至 2 0世纪史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五四”一词早已内化为一种思想符号,其“内化”实由伴随现代中国时势转移而不断演变的“五四”话语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意味着两层含义:其一,“五四”话语随时势转移而变换其意义,而意义的深度与广度则取决于“五四”话语对时势的阐释状态;其二,对“五四”历史价值的释义过程,实际上是“五四”不断被赋予意义、不断被追认价值、不断被叠加内涵的过程。那么,这一历史现象是如何生成的呢?也就是说,“五四”内涵的意义扩张,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呢?考究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考索“五四”话语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1999,(5)
对“五四”的再认识,首先就要打破既定观念。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先驱者,将任何问题,不管是宗教的、自然的、道德的,都要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不重新再认识、再评价那些已被自己接受的既定观念,就根本谈不到启蒙。这是我对“五四”进行反思、主张新启蒙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个人观念的提出构成了反传统道德的历史性力量,个体的独立和觉醒作为现代的原则被确立下来,这标志着对传统的批评和国民性改造所能达到的历史与人性深度。当然,批判传统文化,提倡个人独立的文化运动也不能完全被个人主义话语所涵盖。五四时期的个人观念也必须被置于与民族、社会、国家的关系中加以理解,个人观念的张力性结构在五四的思想表述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吴中杰 《世界》2006,(2):54-55
假大空的文学当然难以为巴金所认同。虽然在“文革”之初,巴金曾一度被批斗得稀里糊涂,自认有罪,对自己的作品作出否定,但他毕竟是受过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影响,而且在五四新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所以一旦镇定下来之后,就很容易看穿假大空文学的虚伪性和它给中国文学所带来的弊害。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女性解放运动和以往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之处。李大钊是五四时期呼吁女性解放的先锋人物,他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介绍到中国并且指导中国女性的革命家。不局限于国内,而是站在世界的角度上,运用遍及世界的女性斗争的经验来引领国内的女性解放运动。他文章中对女性解放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女性解放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论述。李大钊是提出女性解放思想的关键性人物,也是研究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0.
王蓉 《神州》2013,(13):164-165
"五四"前后是中国思想界争论最为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出现了多种思潮并存、争论不休的局面。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五四"前后的中国思想界的几个典型的思想争论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了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