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静怡 《神州》2013,(17):23-23
在有关张爱玲作品的评价上,大多数人都推《金锁记》为经典之作,甚至连傅雷都曾著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给予其最高的评价,并批评说《倾城之恋》"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的确,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独一无二,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作为张爱玲塑造的"不彻底人物"的典型——白流苏和范柳原。  相似文献   

2.
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曾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潘柳黛是个心直口快、幽默、尖刻,能一针见血戳到某些人痛处的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包括胡兰成和张爱玲。矛盾发生在胡兰成的一篇文章上。那时张爱玲在上海崭露头角,胡兰成狂热地追求张爱玲,并挥笔写了一篇吹捧张爱玲的文章《论张爱玲》,把张爱玲文章形容成“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张爱玲身染“贵族血液”更是大肆吹嘘一番。潘柳黛与她们过去都是有交往的朋友,见胡兰成如此吹捧张爱玲:“那时我也心血来潮以戏谑  相似文献   

3.
提到张爱玲,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天才女作家。这位从小就能通读《红楼梦》的奇女子,以特有的张爱玲体书写了旧上海十里洋场一个又一个传奇,而且传奇似乎永远也不完。在时下一浪高过一浪的张爱玲热里,影视剧的拍摄一部火似一部,连带着导演、编剧和演员也跟着大热。而展现苍凉华美末世的张爱玲,在1940年代的上海,也几乎是一夜之间大红大紫,无人能出其右。这正应了张爱玲的话:“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相似文献   

4.
朱一杰 《神州》2013,(24):36-36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一百零五篇。《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集中在《国风》,以《郑风》最为突出。《郑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中最有特色的国风之一,也是历史上争论最大、评价最不统一的诗歌。本文从《诗经·郑风》的特点和成因入手,分析解剖《郑风》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子静  季季 《湖南文史》2012,(10):10-13
张爱玲曾在1944年5月发表的散文《童言无忌》中这样描写她唯一的弟弟:“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一次,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张爱玲笔下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名叫张子静(1921—1997)。张爱玲辞世之后,有感自己“风烛残年、来日苦短”的张子静,决定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写出来。在文章中,张子静真情回忆姐弟往事、家庭变故、人世沧桑,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6.
许颖慧 《神州》2011,(7X):35-35
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人生的失落以及对感情的伤痛都带有张爱玲自己的独特感悟,透过《小团圆》我们看到的是张爱玲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胡乔木受命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也是新《历史决议》最难做的一部分。邓小平当时指出:“如果不写或者写不好这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为了很好地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胡乔木巧妙地利用了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评价陈独秀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以此为根据,中肯地评价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8.
吴自涛 《文史博览》2006,(11):23-24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胡乔木受命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也是新《历史决议》最难做的一部分。邓小平当时指出:“如果不写或者写不好这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为了很好地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胡乔木巧妙地利用了毛泽东在抗战时期评价陈独秀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以此为根据,中肯地评价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陈桃霞 《神州》2012,(17):9+11-9,11
考察张爱玲与南洋的渊源,从《白玫瑰与红玫瑰》与《倾城之恋》两个文本探究其中的南洋话语,可见南洋在张爱玲笔下是一种文化与身份的双重缺失,是沉默不开化的,表现了作者的东方后殖民心态,借此作者也表达出寻找民族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无论张爱玲怎样投入到俗世生活的中心去津津乐道灯红酒绿和笙歌艳舞,她小说中的人物却总是穿透岁月,穿透她有意强调的城市繁华,给人一种无限蔓延的孤独感。所谓“大隐于世”,笔者以为,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这种令人隔膜和凄冷的城市孤独,正是张爱玲的一种创作风格。那么具体到小说《琉璃瓦》,这种繁华掩抑的孤独是如何在张爱玲笔下表现的呢?冷漠的亲情营造孤独意境由于作者张爱玲本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亲的慈爱和母亲的温暖,所以她的作品中很少能见到合乎常伦的亲子关系。“《心经》中的父女之爱是畸形变态的。《花…  相似文献   

11.
《郑风》,作为一种百姓唱的歌谣产生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它既是当时郑国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是文学艺术的宝贵结晶。《郑风》是《诗经》的《国风》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诗经》研究史上历来争议最多的篇目之一。其诗歌大多涉及男女之情,甚至不乏礼法规则之外的爱情,因此,它被扣上“淫”的标签。而现在看来,《郑风》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正是男女相悦的率真之情,为《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增添了不少光彩。  相似文献   

12.
一禹始封于夏《汉书·地理志》说:“颍川郡阳翟,夏禹国。”这是大禹始封于夏的较早记载。《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阳翟又是禹所封,为夏伯。”考《汉书·地理志》于偃师云殷汤所都,于朝歌则云纣所都,惟于故侯国则皆称为国。令阳翟不云夏禹所都,而曰夏禹国,可知阳翟是禹的封国而不是禹都。《汉书》注阳翟,应劭曰,“夏禹都也”,臣瓒曰,“《世本》言禹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师古曰“阳翟本禹所封耳,应、瓒之说皆非。”《水经注·颍水篇》也说夏禹始封于阳翟为夏国。这些说法是正确的。《通志·都邑略》也承认“禹封于夏”,惟以夏国在陕州夏县,则微有错误,因为北魏太和十一年分安邑县所置北安邑,十八年始改名  相似文献   

13.
台湾女作家戴文采,其作品文字鲜活、哲思幽微,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梁实秋散文奖”。她最引人注目的一段经历,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与传奇女作家张爱玲做了一个月的邻居,并根据亲身经历写下了散文《华丽缘:我的邻居张爱玲》,为读者揭开张爱玲晚年隐居生活的一角,本文为其节选——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笔下的《半生缘》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了曼桢这个女性形象,传达了作者在文化历史纬度之上对女性价值的思考。曼桢在“外在张力场”(其“在而不属”的生存挣扎与世钧“属而不在”的妥协思想的矛盾)以及“内在张力场”(目的和手段的分离)的折腾下,不断地被“他者抛弃”和“自我抛弃”,其自我救赎的热望最终被全面瓦解,成为文化传统价值“圣坛”上的“祭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国际的看法长期以来深受第三国际和苏联“左”的影响。尤其是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在反对所谓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经常以第二国际的老修正主义作为靶子,这样更不可能对整个第二国际作出公正的评价。197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册子《第二国际》,即便是作为“历史知识读物”,也不免带有浓厚的时代痕迹,例如强调第二国际内部左派自始至终地反对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而且常常责备左派斗争还不彻底,当时出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材和专著基本上也都是持这种论调。  相似文献   

16.
“时间它是个常数,一直在那里,谁也逃不过,永远都在走,可我们存世的事没一个是永远的,就是佛讲的‘无常’。《牡丹亭》表面上写一段那么美的理想爱情,其实它背面传递的,最美的东西还是无常的”  相似文献   

17.
我如此评价《越狱》,这部电视剧是一半《肖申克的救赎》加一半《刺杀肯尼迪》。因此“救赎”和“阴谋论”,就是两个关键词。也不知全世界有多少人在网上翘首等着第二季的结束.包括我周围一些铁杆《越狱》迷。好的监狱故事都饱含哲学,甚至是一部史诗。如科恩兄弟著名的越狱片《兄弟,你在哪里》。写三个犯人的逃狱,出人意料地以史诗《奥德赛》为蓝本。人生的真相是,空间太辽阔,人往往忘了自己也是天地之间、肉身之内的囚徒。脱柙而出,这四个字不就是人活着的想念吗?谁看见基督山伯爵被当作死  相似文献   

18.
《蒙古游牧记》十六卷,清张穆撰,何秋涛校补.是有关蒙古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重要参考书.清祁俊藻称此书“结构则详而有体也,征引则瞻而不秽也,考订则精而不浮确而有据也”.近人王云五以为:“蒙古地志之书,当以此为首”都给以很高评价.然其误引误注,亦所不免.  相似文献   

19.
冠以“东北”二字的书刊,中外均有,都是地理概念。前苏联的“东北”一般专指楚克奇半岛,有时也包括堪察加半岛。日本的“东北”是本州东北部和北海道。朝鲜的“东北”限于半岛东北一隅,即图们江下游右岸至日本海西南一侧。中国的“东北”比较复杂。《周礼》、《尔雅》、《淮南子》均指渤海北岸,以医巫闾山为座标,称为幽州、辽东、薄州、隐土。《山海经》有“东北海”,即《列子》中的“北海”,今渤海湾。其“北”其“外”有“不咸山”,有“肃慎氏之国”,记述了另一个座标“不咸山”即长白山。  相似文献   

20.
季奕 《神州》2014,(12):21-22
本文通过对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张爱玲个人的成长经历、父亲在她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母性形象的缺失这些角度,借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尝试分析《心经》中许小寒与许峰仪不伦之恋产生的原因,展现父爱在女性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家庭完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