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武传强 《神州》2013,(20):35-35
东西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东方儒、道、佛重礼,主张禁欲主义;西方基督教教讲究原罪,主张人的自觉性。本文列举东西方经典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祝英台(《梁祝》)、索雷尔夫人(《红与黑》)、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爱情悲剧经历来阐释东方“礼文化”与西方“罪文化”对爱情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廖媌婧 《神州》2012,(15):69-69
作为城市文化集中代表的媒介,“东方卫视”对自身理想化的表述和定位在上海的历史性文化语境下困惑和摇摆着。东方符号的强调离不开西方话语的表述,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特征的彰显不能否认对其他地域文化的“盗猎”,“东方”元素所承载的文化含义让这个省级卫视如履薄冰。本文借以东方卫视的频道定位讨论“海派文化”空间认同的构建以及其本土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3.
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揭示了西方文化支配东方"异文化"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手段。萨满教作为一种"异文化",20世纪以来,经历了由"迷信"到"民族文化"的身份之变,并因其越来越在现代知识网格和制度体制中占据位置,而被纳入到中国现代性展开的特定历史进程之中。20世纪初中国引介的西方话语与本土具体的生活世界相互塑造,而成为社会文化再生产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我们欲以"异文化"萨满教为基点,勘查文化霸权在东方具体的运作逻辑,这在一定程度上从东方主体的角度回应了萨义德解释的东方学实质。  相似文献   

4.
刘丹萍 《旅游科学》2007,21(4):63-71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 tum)的理论思潮,学者们格外重视对地理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解释,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等定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得到较多的应用。旅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旅游地的视觉表征(visual representation)成为“文化转向”思潮中最活跃的研究议题。西方学者援引地理学、符号学、语用学以及社会批判学派等诸多理论,将旅游营销图片作为“文本”(text)进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揭示出旅游地是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一本质,阐述其被社会性地构建(socially constructed)的过程和意义。国外同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作为先人遗留的文化财产的指称,本是西方人首先使用的术语.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于文件并在1972年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而为世界各国接受。国人普遍使用这一术语,则始于我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而成为公约缔约国之一的1985年。我国从此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和加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罗马文明在对“东方”诸民族与文明的认知中体现出一种东方主义特征。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之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并且以波斯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抽象的“蛮族”形象,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文明的“它者”的话语体系。到古典时代后期,希腊人关于“东方”的“它性”的话语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亚历山大东征并为其提供合法性依据。共和与帝制之交的罗马人接受和利用了希腊人的东方主义话语以实行对东方的统治。东方主义乃是西方文明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悠久的思想与话语传统。  相似文献   

7.
世界的东方与西方,其社会形态都按照统一的规律运行与发展。然而由于生产方式以至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诸形态又各呈特点。我想以中、日近代史学发展为例说明:一、东方民族一旦进入近代,都被迫无奈地进行一次“三级跳远”,即独立——民主——近代化。二、东方史学(泛指文化)被东方民族上述的三项时代任务所制  相似文献   

8.
《巴蜀史志》今年第1期载有成都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所撰《用方志史料为城市建设服务一例》的文章,介绍了成都市圣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崇州打造“中国·成都·唐人街”(以下简称“唐人街”)的独特理念、运作机制和基本经验,其中最突出之点在于“从文化开始,最终又回到文化上;起步于方志,又提升于方志”。现在.这个唐人街的建设成就已经...  相似文献   

9.
焦天龙 《南方文物》2008,(3):101-107
文化概念在西方考古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副有.再到被扬弃的变化过程。在当代西方考古学中,“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风格”(style),“认同”(identity)。“族群”(ethnicity)等概念成为西方考古学者分析考古材料区域特征的主要术语。这些术语被用来探讨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和社会界限。与欧美考古学相比,中国考古学界虽然有关于文化因素分析的探讨,对文化概念本身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争论,并完全错过了西方考古学过去三十年来有关风格的大讨论。西方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扬弃过程值得中国考古界深思。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①(以下简称《起源》),是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②(JohnM.Hobson)的一部探讨西方文明起源的历史社会学著作。该书批判“新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在论述东西方文化之差异时指出:“其最基本的差异的根源,‘我认为就在于思维方式之不同。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  相似文献   

12.
韩真 《福建史志》2006,(4):21-22
精神文明建设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向全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与物质文明并列的“两个文明”建设是近二十多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贯奋斗目标,二轮修志.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地方志中所反映的精神文明是狭义的.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标题之下,经常性的章、节(或条目)是“思想道德建设”、“创文明新风”、“组织机构建设”、“文明单位选介”等等。显然.“精神文明建设”的牵扯面较广.有文化(文明与文化的内容最为近似,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建设属政治范畴)、社会(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表现)等。正因为如此.从收入《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目汇编》(方志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河南省志》和秦皇岛、芜湖、淄博、宜昌、潮州等五个设区市市志的篇目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结构竟有3种安排法:一是独立设篇,如《宜昌市志》和《潮州市志》,与“文化建设”比邻;二是置于“文化建设”卷下(《河南省志》),或“文化”之栏目下(《秦皇岛市志》);三是置于“社会生活”篇下(《淄博市志》),或“社会”篇下(《芜湖市志》)。  相似文献   

13.
是文化决定论还是文化创造论──评朱来常先生《“皖文化”概念质疑》宛小平《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和1996年第2期相继登载欧远方先生《弘扬皖文化遗产》(下称欧文)和朱来常先生《“皖文化”概念质疑》(下称朱文)两文,读后颇受启发。但觉得在两文分歧的背...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先生在大著《中国意识之危机》中指出:“在胡适的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他的以全盘西化主张为基础的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认为胡适是思想文化整体论者和决定论者,又以西方文化为本位,虽然由于文化民族主义在情感伦理上的制约,主张渐进地改革中国传统,再造中国新文明,但在本质上无疑是趋向西方文化的全  相似文献   

15.
论中日“桃”文化的性象征王秀文一、“桃太郎”的出生童话《桃太郎》为日本五大童话(《桃太郎》、《咔哒咔哒山》、《猿蟹合战》、《切舌雀》、《开花爷爷》)之首,自室町时代(1392—1573年)产生以来至今,除口头传承之外,还频繁地作为连环画、漫画以及小说...  相似文献   

16.
张翠平 《神州民俗》2007,(10):76-77
东西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龙俗,即东方的崇龙习俗和西方的屠龙习俗,这两种龙俗具有不同的起源。然而“毒蛇禁忌”是东西方龙俗的共同起源,文章以此为基础对两种龙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城史浅说公元222年,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并争夺荆州,结果彝陵(今宜昌东)一战几乎全军覆灭。吴王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于是城夏口,都武昌”(《方舆纪要》)。晋代陈寿写的《吴志·孙权传》中,亦有“吴赤乌二年城沙羡,吴黄武二年(223年)二月,城江夏山”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马曦 《神州》2014,(17):47-47
关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黄平的《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也许有人仅仅看到了学术专家对“乡土”、“文化”与“自觉”等字眼的咬文嚼字,却没有穷其背后所隐藏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一个一向以自给自足傲视世界的民族在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时,所面临的道德失衡与文化危机的思考。“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在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  相似文献   

19.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香巴拉”是最有代表性的西藏历史文化现象之一。早期的”香巴拉国”概念泛指“隐藏起来的人间净土或佛国”。与西方政治学中的理想国与乌托邦观念(理想中的完美社会制度)不同.也与汉族古代文化中的”洞天福地”观念(感官得到超凡体验的神仙之境)有所区别的是,“香巴拉”是一个可以就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的虚幻的地点.但是这个地点随着人们的目的、意志与解释的不同而游移不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