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朋友聚会处就是我的家我是1928年出生的,父亲(注:梁漱溟)则是1988年去世的,从表面上来看,我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在时间上有60年的重叠。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20岁,父亲是很少在家的,在当时他的眼中,救国才是头等大事,家是次要的。母亲在世时是这样,母亲去世后,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说出几个故事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风波":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著作已成为经典,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都是公认的事实.而且这在鲁迅生前业已发生,是在各种思想争论中历史地形成的.自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以来的20余年间,鲁迅及其思想又遭遇挑战,这已不是经典形成的话题,而是挑战经典本身,由此而引发的纷纭评说,人称"鲁迅风波"."鲁迅风波"虽经几起几落,但其背后隐藏的,不啻是鲁迅经典文本的现代阐释,尽管阐释有严肃的,也有调侃的,但都是借阐释鲁迅以表达某种当代思想诉求.因此,关于鲁迅的不同层面、不同取向的论争,凸显的无疑是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梁培恕 《文史博览》2005,(10):12-15
朋友聚会处就是我的家 我是1928年出生的,父亲(注:梁漱溟)则是1988年去世的,从表面上来看,我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在时间上有60年的重叠。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20岁,父亲是很少在家的,在当时他的眼中,救国才是头等大事,家是次要的。母亲在世时是这样,母亲去世后,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说出几个故事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一些小说理论家,曾经正确地揭示出古代小说中所蕴含的充满艺术辩证法的小说美学范畴。如明代李日华在《广谐史序》中提出了“虚”与“实”;张无咎在《北宋三遂平妖传序》中提出了“正”与“奇”;袁于令在《隋史遗文序》中提出了“真”与“幻”;无碍居士在《警世通言叙》中和睡乡居士在《二刻拍案惊奇序》中提出了“真”与“赝”;清代的黄越在《第九才子书平鬼传序》中提出了“有”与“无”等等。这些范畴,实际上反映了文学作品各个方面所固有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5.
应声虫病故事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唐代出现的张文仲治应病和苏澄治应病故事,及宋代出现的"杨勔中年得异疾"和"毛景得奇疾"故事。应声虫病故事在历史书写中发生衍变,呈现出由传记式到医案式再到专业化和生活化的转向,在文本传抄的过程中,原本记载于文人笔记小说中的日常医疗经验逐渐进入到医书之中,变成专业的医学知识,指导医学实践,拓展医学认知,并进而通过医学知识的传播,于明清时期实现了医学知识的常识化和生活化。古代医学是经验医学,也是文化医学,书写文化形塑了医学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宋代地方官员在地方旱时通常依据一定的程序祈雨。从人和自然的角度看,受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祈雨有时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祈后无雨、降水量少、降雨未及全境等,因此他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来应对这一窘境。而且在祈雨的过程中,他们也可能遭遇各种出乎祈雨程序之外的事件。此外,当时许多官员对祈雨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相当的认识。因此,"天人"并非总"相契",这是当时"天人感应"观念笼罩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侧面。但总体而言,祈雨仍是当时地方官府应对旱灾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当时的现实和历史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民革命时期的1926年3月12日,在天津的外港大沽发生了日中之间的军事冲突,即所谓大沽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经过,一直有许多误传,在中国这种误传尤甚。本文旨在弄清大沽事件的真相,兼论该事件对后来的“三一八”事件的影响,以及日本方面围绕大沽事件的反应,特别是币原外交采取了怎样的对策等。由于篇幅所限,虽不能展开充分讨论,但也想尽其可能地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8.
自由与历史——对克罗齐历史哲学一个侧面的考察彭刚一人类历史是自由的历史,历史是作为一部自由的故事而展开的,这是克罗齐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所着重阐发的一个基本论点。这一观点脱胎于黑格尔,而又带有克罗齐本人所处时代背景的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西夏,大黑天不仅奉为佛教护法,更具有保家卫国的政治功能。本文以俄藏黑水城文献《大黑根本命咒》(TK262)为例,略加考察大黑天在西夏的宗教、世俗及政治功能,另交代相关的修法地点,以反映西夏藏传佛教信仰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揭示历史的一个侧面──评《中国社团史》曹文益社团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社团史无疑是历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侧面。然而,前几十年,由于受“左”的影响,中国史学界很少涉猎社团史的研究。不久前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世刚先生主编的《中国社团史》是第一部专...  相似文献   

11.
论凯末尔的世俗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凯末尔执政期间(1923—1938),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实行了广泛的改革。这些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风俗习惯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包括了现代化、民族化、民主化和世俗化等项内容。归结到一点,这些改革是为了改变土耳其的落后面貌,把土耳其建成一个现代民族主义的国家。用凯末尔的话来说,就是“为了生存下去,土耳其必须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发展、变迁、衰亡和更新的,同时也受着建立在这种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伦理道德以及自然民俗、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经济高度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时期,也必然是这个国家城市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也包含着两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交往史。本文仅就两国的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友好交流作一点研究,与同行们商榷。一、中日两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状况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石德生 《攀登》2013,(1):53-59
本文通过对宗教心态和行为、动机的调查与分析,讨论了撤拉族民众宗教信仰的变迁趋势及特征。认为:虽然现代化、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建立、理性化带来的观念方面的冲击,使得撒拉族民众的社会、宗教生活出现了“世俗化”趋势;但也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民族、文化与自我认同的需要,撒拉族民众的宗教生活、社会生活也表现出较强的“去世俗化”趋势,即现代化进程中撒拉族民众宗教信仰的发展变迁是“世俗化”与“去世俗化”双重趋势并存。  相似文献   

14.
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宗教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了唐宋时代的社会变革。唐代是佛教和道教的全盛时期 ,而自唐末五代以后 ,佛、道二教均趋于世俗化和平民化。佛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唐代义学宗派的衰落和新禅宗的崛起 ,以及佛教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道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取代外丹术 ,以及南宋金元时期新道教的兴盛 ,道教从上层社会走向民间社会 ,民众道教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5.
王铭 《民俗研究》2013,(5):35-44
在唐宋时期的丧葬礼中,卤簿车舆承担着运载亡者遗体、亡魂及各色陪葬器物的功能,同时由于其具有展示于道路的作用,因而往往成为丧家炫耀经济实力的极好机会。在唐代前后期丧葬制度的转变上,卤簿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丧葬车舆仪制下移的榜样和标杆。卤簿制度通过诏葬而被民间沿袭,丧葬车舆制度通过凶肆或社邑提供,成为民间丧葬礼炫耀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上行而下效,导致此风在社会上广泛盛行。唐宋时期卤簿制度与丧葬礼的紧密结合,造成了葬礼仪制的全面车舆化,从皇家和官僚系统而蔓延开来,影响波及一般百姓,形成厚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16.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众基于救灾恤邻的立场对日本进行了全面的援助和赈济。日本驻华公使为弥补日本国内米粮的不足,向中国政府提出开弛长江沿岸通商口岸及各处的米禁,以便米谷出口至日本。江苏和湖南两省为当时中国的两个产粮大省,日本米谷的目标进口地亦主要是此两处地方。苏省民众对于赈济日灾并无异议,但对于开弛米禁则一边倒的反对,最终江苏并没有开放米禁。日本其后不得已转向湖南购运米粮,虽也遭遇了阻力,但并未像在江苏那样遭遇到大范围的反对,日本最终在湖南未能如愿购粮赴日,最主要的阻力来自于英国和北京政府。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中国内部的米粮弛禁之争既是彼时中日外交的一个侧面,也是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四、事件的发生藤、薄两艘驱逐舰在陆军军用小汽艇的后面,以时速约5海涅的低速航行着。下午2时50分,当它们在堤坝的左边正要往右转的时候,前面小汽艇的机长(日本人)以手旗打出了停止前进的信号。这是由于同乘在小汽艇上的窦连长看到后面的驱逐舰没有停下,继续以低速航行而深感不安,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所采取的行动。然而藤舰却反问停船的原因,并继续前进。2时58分,当舰的左舷尾部离堤坝大约200米的距离时,堤端岗楼里的两名士兵取立姿各向军舰射出了一发子弹。此后,岗楼里的几名士兵全部跑步转到堤坝的后面,间隔一  相似文献   

18.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的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卫良 《世界历史》2007,1(1):28-38
在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宗教一方面呈现出“信仰危机”,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日渐减少,教堂冷清;另一方面,宗教教派十分活跃,广泛地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这些现象的出现源于英国宗教的历史传统及其社会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9.
沈坚 《世界历史》2007,6(1):4-16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当前关于世俗化理论争论的梳理,说明法国世俗化问题的理论意义;第二部分,说明法国世俗化的特殊表现,强调了法国世俗化是一种非自然形式,是历史、理念、政治斗争交汇产生的结果,同时指出在西欧国家中,法国是世俗化表现最为激烈的国家;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法国天主教在世俗化之后的现代定位(包括组织定位、思想定位和文化定位),说明即使在法国被公认为完全世俗化的国度里,宗教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世俗化理论值得作出重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20.
教育对一个现代国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除了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外,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被赋予不同的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宗教教育在土耳其的历史进程中不但具有塑造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作用,还因其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在世俗化改革进程中成为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曼帝国晚期和共和国时期传统伊斯兰教育内容和世俗教育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时期宗教学校建立、宗教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去向等问题,来考察世俗化改革和宗教教育间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以此作为土耳其近代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