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文史丛刊》曾用内封刊登贵州书画作品,很好地宣传和展示了贵州传统书画的成就。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书面创作新人辈出,中老年画家也呈现出新的创作貌。对此我们再续传统书画栏目,并配点评短文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2.
李理  杨洋 《收藏家》2011,(7):29-36
印章,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书画中,诗、书、画、印这四种元素既可各自独立,又能互补共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传统书画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在书画创作时,  相似文献   

3.
郑珍是贵州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在经学、文字学、史学、诗歌等方面著述宏富,而且在书画创作上,也有较深的造诣。本文试以他的传世之作,来论述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单国强 《收藏家》2000,(6):65-67
北京同颐研修学院传统艺术分院创建于1999年,是以培养文物鉴定、书画艺术创作、工艺美术设计、民族艺术经济等管理人才为主旨的高等教育机构,虽属于私立大学,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运用高等教育培养现代传统文化艺术学科特殊人才的院校。学院分设书画鉴定、陶瓷鉴定、青铜器金属工艺品鉴定、玉器雕刻工艺品鉴定、书画创作、工艺美术设计、美术学与  相似文献   

5.
北京同颐研修学院传统艺术分院创建于1999年,是以培养文物鉴定、书画艺术创作、工艺美术设计、民族艺术经济等管理人才为主旨的高等教育机构,虽属于私立大学,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运用高等教育培养现代传统文化艺术学科特殊人才的院校。学院分设书画鉴定、陶瓷鉴定、青铜器金属工艺品鉴定、玉器雕刻亡艺品鉴定、书画创作、工艺美术设计、美术学与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族》2014,(3):I0004-I0004
近日,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联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三川书画家协会在官亭镇成立。 近年采,民和县三川地区书画人才不断涌现,群众文化生活不断繁荣。三川书画家协会的成立,将会更好地发挥书画界人士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三川地区书画爱好者进行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提高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理 《收藏家》2023,(2):2-13
清朝发轫于明辽东边外,最初是以女真—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地区相比,清早期文化具有关外特色,带有原始粗犷的渔猎民族特征,书画艺术尚未起步。在后金—清政权建立、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仿效中原的归属感。定都北京后,清廷采用“清承明制”政策,开始全面吸收、接受古代各朝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和思想文化,至清中期,完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体系建设。在文化艺术方面,清廷对传统书画思想、创作技法和传世文物均十分重视,从宫廷内府对历代法书、名画的大规模收藏、著录,到皇帝、王公贵族、大臣对翰墨丹青的欣赏、临仿和创作,都体现出其对传统书画的仰慕。至今,清宫庋藏的历代书画文物,宫廷贵族仿临与创作的书画艺术品,都成为承载古代历史、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大器”。  相似文献   

8.
贵州遵义沙滩文化达到了贵州地区有清一代的文化高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及文化传统,对后学之人产生重大影响。而女诗人郑淑昭的创作别开生面,清新自然,在贵州诗坛中属于佼佼者。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7,(10)
<正>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美术家协会、西藏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西藏美术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杭州西溪艺得美术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国酒书画》编辑部协办的"臧跃军作品展"9月29日上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系统地展出了臧跃军创作的《心灵佛光》系列  相似文献   

10.
书画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核心在于加强书画文物保护,这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书画文物“出圈”旨在让书画文物“火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圈,让传统文化“入圈”旨在挖掘书画文物优秀传统文化、让其与公众建立共生共长的关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公众感受到书画文物的魅力,以促进书画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真正促进书画文物传统文化传承与薪火绵延。因此,文章将深入研究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的路径,认为要加强书画文物基础研究,强化书画文物价值认同,做好书画文物科技赋能,讲好书画文物故事,以更好地挖掘书画文物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书画文物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锐 《贵阳文史》2008,(4):83-84
清代后期寓居贵州的外省籍书画家中,孙清彦无疑是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书法根底深厚,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堪称全能。他虽然是云南人,可大半生在贵州度过,流传作品较多,在贵州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品欣赏     
宋培元 《贵阳文史》2008,(2):F0004-F0004
宋培元,出生于1942年、祖籍北平。现为贵州国画院专业画家、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等研究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院士,高级艺术顾问、国家级高级美术师、宋家艺术研究院特聘名誉院长。  相似文献   

13.
自元明起,中央势力在黔地逐步渗入,贵州与外部世界的各种联系日益加强。自洪武年间大军西来,军屯兴起,贵州开始了大移民时期。其后的改土归流,亦使无数省外饱学之士进入贵州为官,无论是调任的还是谪迁的,他们在贵州的文化活动对于贵州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历史文献有了更多关于书法家的记载。然而,以纸绢为载体的书法墨迹能够保存到今天的非常少,现在本省的公私书画收藏中,还未发现明代贵州流传下来的墨迹,全国各地博物馆中也仅有少量的明代黔籍人物的书画存藏。但是,流传下来的各类石上镌刻的书法,却能让我们一睹其中一些书法家的艺术风采,对他们的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为开拓海峡两岸贵州乡友的书画艺术交流,加强两岸乡亲的联系,增进互相的了解和加深情谊,经台湾《黔人》杂志社主事马长骥先生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有关负责人几次联系,促成的海峡两岸黔人书画联展,在贵州书画界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来月的筹备,于今年八月十日至十五日在贵州省博物馆顺利出展并圆满地闭展了。这次联展,是两岸贵州乡亲文化艺术交流的开端,也是书画名流以艺会友之盛举,深受各界重视,观众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15.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首先系统地提出后,一千多年来被不断地阐发,其影响至今不衰,并且还从画坛扩大到了书坛。对于“书画同源”的具体含义,因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不一,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亦难免有误解和曲解之处,以致在实际运用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我认为谈“书画同源”应该将书画的起源与书画的创作这两个问题严格地区分开来,即应分别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考察。兹详述之,以就正于同道。 一、文字和绘画从实用到艺术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工艺的科学化问题一直是我国书画保护修复中的热点,也是书画类文物保护修复发展趋势之所在。南京博物院以"苏裱"的有序传承和数十年致力于纸质文物保护研究为基础,在综合运用传统装裱工艺和现代科技手段上已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体系。在传统书画装裱修复中加入可行的科学手段,利于书画文物的长期保存,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国内外书画装裱修复及其科学化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何萍 《贵州文史丛刊》2010,(4):F0002-F0002,F0003
画家周明鉴从贵州高等艺专毕业后,做了美术编辑,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传统山水画创作。他从毕业作品“贵州风情组画”到后来“苗寨风情”、“高原魂”系列,都是对生长养育他的这块土地的倾情描绘。作品《山魂》和《贵州民居》分别入选全国第八、第九界全国美展。画家的乡梓情怀,山水可鉴。  相似文献   

18.
王亦旻 《收藏家》2005,(6):29-31
元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画坛代表人物赵孟頫提出的“书画同源”的理论,为文人的绘画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赵孟頫在中国美术史上,不仅是书画理论和书画创作方面的一代宗师,更以其家风延传三代,旁及亲朋,影响深远而成为艺林上的奇观。特别是其书风、画风为其子侄甥孙辈广为承袭,卓然而成一家族画风,从者尤众。以赵孟頫为代表的赵氏一  相似文献   

19.
走进黔东南     
何萍 《贵州文史丛刊》2009,(1):F0002-F0002,F0003
钱文观的人物画创作从中国传统人物画经典模式的继承,到贵州民族风情人物的涉入,是画家对地域文化基因认知自觉的过程。 画家钱文观应该说才走近黔东南不久,最初是民族人物抒情小品创作。画家捕捉当地民族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生存方式,与传统绘画的切合点,在意念化的传统人物画经典模式中,注入清新、抒情的气息。  相似文献   

20.
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工艺的科学化问题一直是我国书画保护修复中的热点,也是书画类文物保护修复发展趋势之所在.南京博物院以"苏裱"的有序传承和数十年致力于纸质文物保护研究为基础,在综合运用传统装裱工艺和现代科技手段上已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体系.在传统书画装裱修复中加入可行的科学手段,利于书画文物的长期保存,其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国内外书画装裱修复及其科学化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