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言昭 《世纪》2023,(2):41-45
<正>在《世纪》主编沈飞德先生的微信上,得知杨小佛先生已驾鹤西去,享年105岁,我眼前立刻浮现出杨先生的身影,他的音容笑貌。我每次走进他家,杨先生总是说:“小丁,来了,坐,想吃什么?”我就会不客气地说:“随便吃什么都开心!”于是他到后面的厨房间去冲咖啡,我闻到咖啡香,马上跟了进去,抢过杯子,连说:“我来,我来。”  相似文献   

2.
郑标 《文史精华》2009,(Z1):17-19
2009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是著名学者、书法大家黄绮先生诞辰95周年的纪念日。在我的眼中,黄绮先生绝对是"高山仰止"式的人物。先生生前曾经在家中接受过我  相似文献   

3.
正安宣慰给予王阳明先生的物质馈赠,对于身处逆境、贫病交加的王阳明先生无疑是雪中送炭,王阳明先生感激不尽。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先生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做了3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担任小小的驿丞。在前往龙场的途中,他历尽艰险,才成功逃脱刘瑾暗中所派锦衣卫的追杀,后来到龙场悟道。在龙场,王阳明先生经历了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创立了以"致良知"、"知行合"和"知行并进"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期间,得  相似文献   

4.
张果蕾 《神州》2013,(26):19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从1912年起至今,60年里致力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科的编辑出版工作,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文学为人生"、"易读性"等教育观点,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的利弊叶圣陶先生写下了大量文章,后收集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个集子里,上下两部分有100多篇。这本著作凝结了先生毕生在语文教育方面研究的结晶,任何  相似文献   

5.
2013年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船王"卢作孚先生诞辰120周年,海内外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重新发现卢作孚"热潮,卢作孚先生生前的观点,都被一一加以重新研究、探讨,乃至重新认识。这其中,卢作孚先生提出的"教育救国"理念成为这些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重视。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名言的深远含义,本刊特约记者贾晓明走访了卢作孚先生的长孙女、散文作家卢晓蓉女士和她的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教授,向他们两位请教关于卢作孚先生与教育之间的诸多话题。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育家黄质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质夫(1896-1963)先生,名同义,江苏仪征十二圩人。这个名字,对今天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颇为陌生,笔者初次知道其人其事,距先生悄然离世已近40年。黄质夫先生的一生,可以用"五幸、五不幸"来概括。当然,"幸"和"不幸"是相对的,应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联系起来思考。 先生不幸的是生在一个有湘  相似文献   

7.
熊十力先生是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1885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苦家庭,1968年5月辞世。熊先生已走了36年,可是他那爽快的大笑,怒目圆睁大骂"王八蛋"的吼叫,似乎仍在耳边,我深深怀念着这位慈祥的老人。 我老伴李渊庭是1924年开始跟随梁漱溟先生和熊十力先生治学的。梁漱溟先生是年辞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席,与山东朋友相约,  相似文献   

8.
叶世英 《江淮文史》2007,(5):149-154
吴立奇先生在《许疑庵先生墓表》中深情指出:"先生爱国爱乡爱民之精神可垂于后矣!"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先生名承尧,字际唐,疑庵是先生的别号,安徽歙县人,生于1874年,殁于1946年,享年73岁。  相似文献   

9.
《世纪》2015,(5)
口述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历史研究方法学科,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并以其在挖掘史料、保存即将逝去的声音与弥补文献资料不足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全世界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口述史专家和专业研究团体。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为了充分挖掘文史馆馆员群体中蕴含的丰厚人文历史资源,抢救"鲜活的历史",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传承历史记忆,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和熊月之先生联袂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即聘请沪上学有专长的十位文史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启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编撰项目。丛书中的口述者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为主要对象,适当选取符合要求的馆外人士。口述范围大体为受访者的家世、经历、事业、交往、见闻等五个方面中最具有史料价值或能够为时代写照的内容。目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第一批十三本馆员自述编撰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其中《杨小佛口述历史》《沈寂口述历史》《陈绛口述历史》《丰一吟口述历史》《汪观清口述历史》《刘耋龄口述历史》《童祥苓口述历史》《林丙义口述历史》《邓伟志口述历史》《姜义华口述历史》《曹圣洁口述历史》《邹逸麟口述历史》等初稿已完成,2015年起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分辑出版。本期特选登由姜义华先生口述、熊月之先生撰稿的《姜义华口述历史》一书中回忆其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工作期间,跟随陈守实、周谷城、谭其骧、周予同等享誉学界的前辈大师们求学问道的往事。  相似文献   

10.
一、梨园屯教案中的"帝国主义"因素很高兴看到侯宜杰先生对我的商榷意见(《我看"义和团的真面目"——与侯宜杰先生商榷》,载《炎黄春秋》2012年第9期)的回应(《也谈"义和团的真面目"——回应周育民先生》,载《炎黄春秋》2012年第11期)。侯先生在回应文中,讲得最具体的是梨园屯教案。的确,这个教案在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十分重要,它最终引发了揭起"扶清灭洋"大旗的  相似文献   

11.
福田亚细男先生,前日本民俗学会会长,历任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新潟大学教授、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教授等职,现任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名誉教授。福田先生是日本"二十世纪民俗学"的代表,批判性地继承了"柳田民俗学",所提出的"地域民俗论""村落社会论"等具有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福田先生组织的中国调查项目历时二十年,对于中日民俗学人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在日访学期间,于2010年9月3日对福田亚细男先生进行专访,旨在加深两国民俗学界的相互理解,本刊特配发福田先生的新作以飨读者。今后,还将不定期刊载对海外民俗学名家的学术专访,敬请留意。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1月10日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先生100周年诞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月8日隆重举办了"杨向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来自山东大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历史所诸同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董寿平先生诞辰100周年。董寿平先生是著名中国画画家、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和鉴赏家。生前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北京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董寿平先生高尚的艺品、人品和他卓越的书画作品与艺术交往,在海内外享有巨大的声誉。前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赞其是"寿平风骨、艺苑瑰宝";文化泰斗书画大师启功誉之为"中国书画大师"。 董寿平先生于1997年7月病逝于北京。当时,乔石委员长亲往吊唁,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领导人送了花圈。 本文作者曾师从董寿平先生,于董老谢世前曾多次前往聆教谈艺,本文即是其部分回忆。  相似文献   

14.
正"惧内"轶事在子通主编的《胡适评说八十年》一书中,收录了不少关于胡适先生的逸闻趣事。先生怕老婆也是其众多逸闻趣事之一种。其实,胡适怕老婆是出了名的。不仅在他的朋友圈里人人皆知,而且还有文章发在报纸上,帮他宣传,广而告之。为此,胡适先生曾自嘲:"怕老婆的国度,将是更民主的国度。"沈卫威先生在《胡适的婚外恋》一文中记  相似文献   

15.
记商承祚教授藏长沙子弹库楚国残帛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志 《文物》1992,(11)
这次发表的帛书残片,已被商承祚先生珍藏了半个世纪。先生在1964年写的《战国楚帛书述略》中说:"还有些残帛书,徐桢立生前曾拿出给我看过,从残帛断片,了解内容,仍是些占辞术语。据徐老先生说,是得自蔡季襄手中的一部分。"又说:"此残帛文字,日后我另有文报导。"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著文公布。先生去世  相似文献   

16.
由王伯群先生创立、素有"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之称的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主要前身),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大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是王伯群先生逝世第75年,也是大夏大学成立95周年。本文作者吴照恩先生,既是王伯群同乡,又是前大夏大学附中部主任,其人虽已作古,但2004年写就的此文却从未面世,现予以刊发,作为对那一代献身教育人士的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17.
<正>安金槐先生是我敬重的著名考古学家。先生长我16岁,是我的前辈师长,又是我学业上的朋友。安先生于1950年进入河南省文管会,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52年曾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考古人员训练班"进行深造。我195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考古,上学期间,邹衡先生在讲授《商周考古》时,多次提到安金槐先生的名字,课上指定的参考书很多,其中安先生主笔的《郑州二里岗》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参考书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百年潮>1997年第5期上看到于光远的<忆彭真二三事>一文,引起我的一些有关回忆. 一是关于梁思成的"北京市人大代表"身份问题.至少在1952年以前,北京市的民意组织还不是"人民代表大会",而是"人民代表会议".我在1951-1952年时是北京市第四届人民代表会议的高校学生代表,当时也是直接选举产生的.农大一个教授代表是林传光先生,一个学生代表就是我.开分组会时高校代表是一个组,记得同组的包括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还有周培源、钱伟长等名人.  相似文献   

19.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4,(4):121-125
正张中行先生被称为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季羡林、金克木)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活在"余永泽"的阴影里,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晚年时来运转,突然大红大紫起来,摩踵而至的不少是编辑、记者。我退休以后,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  相似文献   

20.
陈家宁 《中原文物》2008,(3):105-108
<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刊载<有关(三年大将吏弩机考)的灋丘问题>一文,对吴镇烽、师小群先生<三年大将吏弩机考>文中所持"灋丘"即"废丘"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并认为法丘是人名,可能是齐人法章的后裔.我们从音韵学、文献学、先秦工官制度等几个角度分析,认为其提出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不足以推翻吴、师两位先生的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