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画顾名思义是画中带有文人情结,画中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作者多属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文化修养的文人或士大夫。“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明代董其昌提出,并对其历史传承关系作了初步的阐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理论上讲,文人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见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  相似文献   

2.
川南著名书画家梅晓初转瞬去世快十年了。印象中的梅先生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他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相似文献   

3.
万新华 《收藏家》2005,(8):75-75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是最有艺术天才的皇帝,传世宋徽宗画多为工笔,他领导的宣和画院也皆以工笔花鸟为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作没骨写意。《鸜鹆图》是北宋院体画的佳作,却有文人画的意境——布白疏密,以空灵简约取胜,显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的格调,文人画家讲究诗意,以少许胜许多,《鸜鹆图》简逸明了,足以当之;  相似文献   

4.
崔振宽 《丝绸之路》2012,(11):44-46
我喜欢田庄的画,田庄的画既传统,又现代。 田庄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过严格的现代学院教育,他的造型基础非常扎实,所以他的人物画有形象,不像传统文人画家的人物画,大都讲究笔墨而形象较概念化,田庄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所以他的人物画以线造型,避开了西洋画素描的明暗光影对中国画线型的干扰。他既画出了对象的结构特征,又画出了笔墨趣味。他能正确处理造型和笔墨的矛盾,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很多画中国画的人物画家没有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5.
摭谈古石屏     
我国古代石屏,自宋代开始,渐渐地深得文人的青睐,究其缘由,与两宋文人画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有一首《题吴学士石屏歌》云:“空林无人鸟声乐,古木参天枝屈蟠.下有怪石横其间,烟埋草没苔藓斑”,极其生动而形象的诗言,为人们再现出了一幅“古淡天然”、“奇崛神秀”的自然山水画景象.歌词的诗情与天然生成的屏中“山水画”画意,冥然默契,相得益彰.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常“将其文学观点转用到论画上面”,对宋代文人画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从这首《题吴学士石屏歌》中,就能以窥一斑.清供石屏,虽在北宋尚未广为流盛,但早已被文人学士们用来作为“诗画同一”的审美对象,以及体现文人美学观念的一种象征.宋人杜绾有《云林石谱》三卷,他在写到朱阳县虢石可“多作研屏,置几案间全如图画”时,也特别提到“昔欧阳永叔赋月石屏诗,特写奇异”.这均充分说明,以欧阳修为核心的许多宋代文人,在热衷石屏“天生”图画意趣和情  相似文献   

6.
文摘精华     
文人爱竹趣谈李盛仙 竹之可爱, 世人共识。古往 今来,不少文人 与竹结下了不解 之缘。 晋代大书法 家王羲之的儿子 王敬之爱竹成 癖,他每到一个 地方居住,都要 叫人在宅旁种 竹。有人问他: “暂住何须尔?” 他指着竹子答 道:“何可一日无 此君?”后因称竹为“此君”。 唐代萧悦是著名的画竹大师。白居易对他极为推崇,曾作《画竹歌》诗评画:“万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惟一人。”足见他对萧悦画竹评价之高。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许多咏竹的诗句。如在《客堂》一诗中写道:“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  相似文献   

7.
花鸟画,自中晚唐兴起之后,一直为宫廷画苑所垄断,成为帝王贵胄表现其雍容华贵的富丽气派的手段。所以花鸟画基本上与文人画风马牛不相干,直到明代前期,还主要是皇家之专属。但到明代中期,文人画势力越来越大,一些画家也把画笔尝试着伸向这个未曾染指的领域。如吴门派诸大家,他们的花鸟画从一开始显示出与宫廷画的明显区别:简洁、潇酒,有着浓郁的笔情墨韵,文人意趣盎然,一望便知与吕纪、林良辈之院体水墨花鸟大相迳庭。此风一开,文人花鸟画就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派和陈淳、徐渭的水墨写意派。尤其是后者,开大写意之滥觞。  相似文献   

8.
《东方收藏》2023,(10):36-37
<正>中国古代绘画的类型包括文人画、宫廷画和民俗画,其中,与宫廷画、民俗画不同,文人画在技巧上并不追求形似,而是为了自娱、为了向内的自我观照与自我抒发。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诗是无形的,画是有形的,都有追求文学性的一面。董永智的作品就是好的体现和表达,一幅好的作品是有戏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直击灵魂。董永智作为一个文人,在知命之年开始学画,他将自己的诗文意境用于绘画之中,颇具特色。董永智的画文气足,高古不俗。  相似文献   

9.
明代画家丁云鹏擅长佛道人物画,他所刻画的佛祖、菩萨、罗汉、老子等形象自然生动、栩栩如生,夸张的造型赋予人物趣味性。丁云鹏的佛道人物画脱离了程式化的因素,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化色彩,同时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其人物造型古拙、气质端庄文雅,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足见丁云鹏佛道人物画水平之高。  相似文献   

10.
郭嘉颖 《收藏家》2007,(7):35-38
在中国绘画史上,除了文人画之外,尚有作家画与民间画二宗。宫廷画则视帝王喜好,多偏向作家画的精工一体,而辅以庙堂富贵之气,同时它也有不乏文人画的雅逸高洁者。而技法成熟的民间画,自然又入作家画之流。所以,真正书写绘画史的两支巨笔,惟有文人画和作家画而已。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即士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北宋前及宋初官僚和文人参与绘画活动的也不乏其人,但其画风与画工的作品无异。北宋中后期,文同、苏轼、黄庭坚等名家活跃在画坛上之后,大扬文人画的声势。苏轼首次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推出王维甚至顾恺之作为此系统的创始人,强调绘画要有诗一般的意境,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求意境萧散简淡,主张即兴作画,兴之所至取其意气创作,  相似文献   

12.
施建中 《东南文化》2011,(4):123-126
中国历史上的南唐时期,因统治阶层倡导文治,文人价值观对社会精神起主导作用。在社会文化风尚的影响下,南唐画家的作品也呈现出文人化的倾向,文人画在五代已处于萌生状态,如诗、书、画开始结合于一体且书法用笔进入绘画。中国画在这一时代的发展对文人画的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宜泉 《收藏家》2004,(2):29-29
张大千(1899-1983年),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他生于四川省内江县,排行第八,7岁时开始启蒙教育,9岁习画,1岁即能画山水,人物和花鸟,被誉为神童。张大千幼习绘事,毕生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于一炉,境界高绝。其艺术创作分为古典作风期,转型期和高峰期3个时期。  相似文献   

14.
成洪燕 《收藏家》2008,(7):81-88
人物画是以人物及人物活动为主的传统画科。兴盛于魏晋与唐代。到两宋及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山水、花鸟这些易于表达文人情趣的画科发展起来,人物画的光彩逐渐黯炎下去。明以降,人物画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著者,  相似文献   

15.
书画     
文人画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画"。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多,往往强调"不求形似",以体现地主阶级文人的"情趣"。  相似文献   

16.
翰墨无形画,丹青不语诗,诗、画的融合由来尚矣。诗歌与绘画本是不同的艺术门类,然而皆因缘景、缘情而生,故必然出现融合的趋向。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由于语言较绘画更为人们所熟稔,致使诗歌的写景抒情较绘画来得更雋永、深刻和易为人们所感知。诗、画的融合总体上讲是以诗入画,结果便是画中有诗。随着文人绘画的出现与发展,不仅完成了诗、画融合的全过程,且形成了以有否浓郁的诗意为判定和品评文人绘画的重要标准。董其昌作为明末时期的文人绘画的代表者,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深化了诗、画融合的表现,从而将文人绘画的这一表现特征提高到更为深广的艺术层次中,本文就此试为研析。  相似文献   

17.
徐渭的缓画在明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上,虽不像吕幻、林良等人那样有开创之功,但他的花鸟作品是明代文人画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后来花鸟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徐渭的书法艺术承继了米芾沉着痛快的风格,而又自具特色,与他的绘画相映成辉。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是我国古代绘画中"士大夫画"的一个支脉。就"文人画"的创作倾向看,唐以前大都出于陶情、自娱。到了北宋晚期,随着它的逐渐成熟,文人画家不仅自觉地提倡"士人画",要求体现本阶层的思想、感情,而且通过"寄至味于淡泊"以发抒积愫、恚愤,这种倾向至元代达到极致。明清之际,特别是清初,发故国之思成为它表现的主要内容。到了清代中叶,文人画开始从追求表现画家自身的感情、思想扩大到表现社会,增入了同情人民疾苦、鞭挞社会现实的思想内容,正是这种特色,构成了清代中期文人画的时代特征。"扬州八怪"便可以作为它的集中代表。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1899-1983年),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他生于四川省内江县,排行第八,7岁时开始启蒙教育,9岁习画,12岁即能画山水、人物和花鸟,被誉为神童。张大千幼习绘事,毕生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于一炉,境界高绝。其艺术创作分为古典作风期、转型期和高峰期3个时期。60岁前他集中精力临摹学习古人技法直至敦煌壁画,风格从近似石涛、朱耷而渐变为晋唐宋元风范。60-70岁融“泼彩”于“泼墨”,创造了新的风貌。70岁后进入创作颠峰期,以个性鲜明的“泼彩”画法将其艺术从古典画风引导向现代画风,成为中国画革新大家。正可谓:“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谈吐优雅,风趣幽默,素有“幽默大师”之称。然而,翻阅数百种民国报刊却发现,竟有同时代的十余位著名文人,或骂过他,或与之打过笔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