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文字是表述思想的工具还是构成民族或“国粹”的要素?它是否应为中国在近代中外国家竞争中的表现不佳承担责任?它能否影响晚清朝野试图改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这一共同的目标?如果能够,怎样影响?这些问题在清季最后几年受到朝野共同关注,曾出现了改革中文甚至废中文而用万国新语的主张,并引起激烈的观念竞争。当时的国粹派和欧化派(皆取其大意)对此有着相当不同甚至对立的答案,而革命党人内部的对立有时甚至超过其与清政府的冲突,后者那时也在充满内部阻力的情形下尝试推行拼音化的“简字”。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为自己是比较"博学"的。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读过马恩列斯的著作。当年大一开"马列主义基础",一周六课时,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多。教材是《联共(布)党史》,从中知道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有计划,按比例","各尽所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尽管不能断言标名“自由”的报刊必定奉行自由主义,也有主张自由主义的报刊不以“自由”为标签,但那些自称为“自由”的刊物,显然应是考察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历史轨迹的重要凭借。清季自由观念逐渐传播普及,以自由为名号的人士日渐增多。继《申报》开辟“自由谈”栏目,民初至少出现了9家标名为“自由”的报刊,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由党系统在各地的机关报,其二为以游戏文章追求思想、言论、出版三大自由的报刊。二者在反对各地政权的舆论压制时坚决维护言论自由,但政治上并未高揭自由主义的旗帜,其形象的社会观感亦不甚佳。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再度出现以“自由”为名的报刊数量激增的情形,自由主义成为部分报刊的思想旗帜和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鲁迅构想的救国方略,以“立人”为中心、“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为基本内涵,标志着鲁迅启蒙主义文化思想的初步形成。其中的思想命题,对于今日正面临着诸多现代化困境的中国社会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民初黄兴的财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期,如何从事建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革命实行家的黄兴积极投身民国建设,其中尤其对财政予以极大关注,从理财、生财、用财等方面阐述了颇具建设意义的财政思想,对当时政局变化产生一定影响。本拟对此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法系”一词是20世纪初从日本引入的和制汉语新词汇。受欧洲比较学派影响的明治日本学者穗积陈重,首创“法族”“法系”等新语汇和概念,开创东洋文化视域下“法系别”比较法学派。作为“近代语言”之一种,被章宗祥、曹汝霖等留日学生引入汉语世界,梁启超等康门弟子将其定型为中国法政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和表述工具。立足于“欧洲中心论”的法律文化价值观,亦以东洋化知识形态隐性植入,充作沈家本派借径日本、效法大陆法派,进行法律制度变革之重要凭借。民国肇造,东学整体趋于式微,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改弦易辙,国民党人士、英美法派以及“反沈派”兴起,加速了沈家本一脉分裂,清季所尊奉的日本模式大陆法派取径根基摇动,表征了英美法派与大陆法派彼此地位升降变化,以及中国文化价值借势回归的错综复杂政治与文化态势。 相似文献
8.
论民初黄兴的民生主张及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兴是肇建民国的功臣,辛亥革命后思想发生变化,脱离军界,转入保帮建国,发表大量涉及实业救国的思想,提倡实业救国。本乃就其思想之产业、观点及历史定位作出初步探讨,认为其核心是“民生”,基点是爱国、保帮、求富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9.
重农学派政治思想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隐晦到鲜明的历史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解释向度从单调到多元的拓展过程。18世纪中后期,关于重农学派政治思想的理解受制于革命语境,重农学派政治思想被认定为绝对主义甚至专制主义学说。至19世纪中期,学界开始探寻重农学派政治思想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承脉关系。随着共和制的确立、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理性科学的进步,关于重农学派政治思想的史料编撰和实证研究得到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兴盛的背景下,重农学派政治思想得到新的解释,呈现出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色彩。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大革命传统史学遭遇危机,重农学派政治思想在修正史学的研究路径中丰富发展,并在当代多学科交叉的视域下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中国史学界出现的一股在近世中国内部寻找现代性的思潮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把这一思潮置于一个更为长远的历史时段内予以考察,重在揭示其中的方法论特征。作者认为,被众多学者发现的所谓中国历史内在自发的"思想现代性",与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如说是这些学者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明,而这一思想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西方冲击的产物,蕴涵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逻辑困境。 相似文献
11.
清末科举出身的梁士诒 ,受维新思想启发 ,积极吸收“实用之学” ,在兴办实业、筹款修建铁路、革新铁路管理方面具有较多建树。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财界的基础。民国初年 ,梁为袁世凯所重用 ,其行政权力仅次于袁 ,政治生涯达到峰巅 ,由于积极拥戴袁世凯称帝 ,因而遭到世人的谴责 ,被迫避罪逃亡。日后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 ,一度登上国务总理宝座 ,出现了短暂的“辉煌” ,最终在军阀混战中下野 ,亦无法避免其悲剧式国务总理的结局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中国艺术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是西风吹拂下的艺术,是中西杂陈、新旧交并的艺术,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被引入作为革新旧艺术的利器。20世纪中叶由于社会原因,中国艺术又从写实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处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关注社会,心系国家,把艺术革新跟社会革新、跟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内外交困",这一切也都是因为"内外交合"。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归国考试是介于废除科举和实施文官考试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形式。它不仅检验了早期留学活动,并且影响着留学生活动的规模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留学活动进入新的阶段。它不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并且为文官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树立了榜样,推动了中国新式铨选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15.
杨光先与清初"历案"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初年,杨光先和传教士汤若望间发生的历法之争,杨光先被视做守旧士大夫的典型,几成史界共识,这种评价有失公允。其实,清初“历案”是明末清初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化与西方基督教化冲突的继续。杨氏这一做法的本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愚顽守旧和盲目排外,而应看做是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早期殖民活动中的宗教、化侵略的抵制与反抗。 相似文献
16.
演义体的史学作品作为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下层民众传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末以降殆至民初,演义体的史学作品杂然纷陈,其中世界史演义的出现尤为醒目,演义域外新知,启迪下层民众,激发爱国热忱,成为世界史演义作者共同的创作意图。大量世界史演义作品的出现,既是此时期历史演义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成为此时期的演义体史学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南京地区的水灾、兵灾、疫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由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平衡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长江下游包括南京地区在清道光年间连续遭遇特大水灾,数年的灾荒以及由此造成的灾民遍地、民变四起、社会动荡,为太平军进入南京并在长江流域地区迅猛发展提供了条件。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南京地区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激烈战争的最重要战场,长期的战争给南京人民带来多次可怕的疫灾,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战争后期,攻入南京的湘军对太平军与南京人民残酷的屠杀与劫掠焚烧造成"兵灾",给南京留下巨大创伤,历经数十年未能恢复。1913年,北洋军在镇压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二次革命"后,攻入南京,南京再次遭到浩劫。这些水灾、兵灾与疫灾,对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近代化进程造成惨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晚清至民国前期徽州地区与浙江农业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交流和互动,这不仅表现在两地临近地带的农人到对方地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大量徽州人在浙江杭州等多处的经商活动,还表现在两地之间农产品的输出和调剂等方面。两地之间农业经济交流的动因,包括徽商推动、地理邻近、交通枢纽带动等因素。这种农业交流不仅调剂了双方的农产品余缺,也促进了两地之间农业技术的传播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徽州留守农民的收入。通过个案考察,我们发现,近代农业经济变迁以及区域互动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有限,但农民能积极根据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主动适应市场,反映了传统小农经济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北洋集团与清末东三省新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平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1(4):46-56
1907年,北洋集团借改设行省之机将势力移植东北地区。以徐世昌为首的北洋集团在东三省大力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农、工、商、交、金融各业;普兴教育,发展化事业;整顿军事防务,加强国防力量等。这些措施构成了清末东三省新政的主要内容,对清末民初的东北边疆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末,一些有识之士发现城市自治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性结构后,自觉地将实现民主政治的愿望寄托在争取城市自治之上。清末地方自治的实践主要侧重于城市进行,使城市自治运动实质上成为地方自治运动的主体。政治民主化城市优先发展的思路由此初露端倪,并且成为近代城市在政治层面发展的主线,影响着近代城市的发展走向。城市自治思想使近代城市的发展具有以追求实现民主政治为目标指向的主观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