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赫鲁晓夫自1953年9月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到1964年10月“自愿退休”为止,共执政11年。这个时期是苏联厉史上一个复杂的时期,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至今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就整个来看,应该肯定的方面多于否定的方面. (一)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提出各国有权按照各自不同情况选择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往往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距离和高度去观察、去评论。用一句前些年曾时髦一时的话说,就是既要用显微镜,也要用望远镜。对各种实际资料和具体事实不断挖掘,反复核对和考订,进行过细的分析,尽量探溯其内在的价值和联系,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功;有时也要移远镜头,宏观分析各种具体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笔者的题目就是要采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不顾国内外很多当权人物的疑虑和反对,揭露和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把斯大林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以这一大无畏的行动为发端,赫鲁晓夫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党内生活以及对外政策等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使很多人为之振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可是,从结果来看,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以致  相似文献   

4.
如同历史上任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都要遭遇反对派从中作梗一样,赫鲁晓夫的改革也遭到反对派的激烈对抗。可以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挫败反对派的抗拒中前进的。 苏联随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也同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想模式和意识形态观念。斯大林模式所产生的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同历史上的任何上层建筑一样,一经形成以后,就独立于经济基础之外,并且反过来起着维护和巩固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斯大林曾经创造出不少不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的改革无疑是苏联历史上深刻而沉重的一笔,可以说苏联最终之所以解体,与赫鲁晓夫的改革有着不容割裂的关联。然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我们必须看到赫鲁晓夫的改革也并非完全败,还是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和思考。故此,笔者撰写本文,意图剖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利弊,并阐明其改革为当时及后世所造成的影响,希望对热爱社会主义的研究者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1959年,印度屡屡在中印边界挑起冲突,图谋中国领土。为维护领土完整与和平,中方始终采取了有理有力有节的克制态度。但当时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及其首脑赫鲁晓夫出于外交政策需要,不顾事实,指鹿为马,向印度出售武器,偏袒纵容印度,最终酿成了1962年大规模的中印边界冲突。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请看《赫鲁晓夫与中印边界冲突》一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是个相当有趣的人。他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常常随意发挥,鲁莽行事,落下许多笑柄。一次他在外交招待会上信口开河,扬言要"埋葬"西方资本主义,后来则不断地进行辩解,到1963年,他在接见美国  相似文献   

8.
论赫鲁晓夫     
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1894—1971)是位新旧两个时代交叉点上的重要人物。本文依次追踪他的生命运行轨迹,截取其中三个主要时期,对其进行全面的论评,以求温故知新。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7,(3)
1958年夏季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北京设宴款待来访的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尽管在正式会谈中发生了争吵,但餐桌上气氛还是很活跃的。大家轮流祝酒,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地又扯到了中国共产党过去的艰苦卓绝的战争。“毛泽东同志,请你说说,在那困难的战斗条件  相似文献   

10.
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互相支持,反对美国推行侵略政策,在世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嬗变,由结盟到对抗,其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交锋可谓尖锐复杂,惊心动魄,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1.
不那么严格地讲,社会主义制度史迄今为止可以分成两个大相径庭的时期:一个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一个是改革开放、再思考再认识的时代;斯大林去世大体上可视为第一个时代的终结,赫鲁晓夫现象代表着第二个时代的开始。尽管有许多矛盾与缺憾,赫鲁晓夫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他的成就与不足同时反映着现实社会主义的进步和曲折。 (一)从赫鲁晓夫开始,人们不再视斯大林为一尊神,一尊不可动摇、不可违抗、不可  相似文献   

12.
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互相支持,反对美国推行侵略政策,在世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嬗变,由结盟到对抗,其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交锋可谓尖锐复杂,惊心动魄,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发表在《远东问题》1990年第1期,作者费德林&;#183;尼古拉&;#183;特罗菲莫维奇是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著有多部学术著作、政论作品和论文集。在本文中作者回忆了1958年以翻译身份随同赫鲁晓夫访问北京的片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点评,这对研究中苏关系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译者在翻译本文时略作删减。  相似文献   

14.
在1961年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和1986年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和平共处政策分别被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是“一种国际秩序”载入党纲。显然,和平共处政策的这两种提法具有重要区别。那么,这两种提法各自包含了那些理论的差异?两者是否存在着继承关系?本文拟就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和平共处思想作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1999,(11)
1958年,中苏关系由于“长波电台”、“共同舰队”等问题而渐趋紧张。1959年,赫鲁晓夫从戴维营回来,帮助美国和印度讲话,引发了两党领导人之间的激烈争吵。1960年,赫鲁晓夫策动欧洲各国共产党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向中共发难,随后又单方面撤走全部援华专家,中止了一切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按照通常的说法,从此之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了。但是,颇为引人注目的是,1961年6月,美苏两国首脑再度会谈,赫鲁晓夫的态度却好像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重又帮起中国说话来了。  相似文献   

16.
从1957年到6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进行了大论战。在这场斗争中,邓小平展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华。“和平过渡”之争1957年11月,邓小平随同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邓小平的主要任务是代表中共中央主持起草《莫斯科宣言》。邓小平一行到达莫斯科后,苏共中央将他们起草的《莫斯科宣言》交给了中共代表团。邓小平一看,感到失望,因为自苏共二十大以来,中苏两党在很多问题上有分歧,其中,主要分歧是关于和平过渡问题。苏共强调,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完全有可能通过合法的议…  相似文献   

17.
商豫 《文史月刊》2011,(7):21-22
1964年10月2日,赫鲁晓夫在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以后,立即飞往南方海滨疗养地度假.休养中的赫鲁晓夫仍然兴致勃勃,不停地过问各类国务活动. 10月12日,苏联的三名宇航员乘坐一艘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当宇宙飞船飞完第三圈时,赫鲁晓夫通过无线电话与宇航员通话,祝贺他们成功.  相似文献   

18.
1956年前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于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和后来八大路线的中断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认真总结其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我们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1956年前后的国际共运对中共八大的影响1956年前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共八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是:第一,苏共二十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中共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其基本思想成为指导八大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新中国行政权力所及范围内,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所有外国列强在中国大陆的租界地,惟有一块地方仍旧被苏联占用,成为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这就是辽东半岛的旅顺口。直到1955年,旅大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苏联为何能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租用旅顺口,这个海军基地又是如何归还中国的?对于这段历史。凡研究国史的论著多有提及,但均语焉不详。笔者在俄国解密档案及苏方当事人回忆录中发现了一些材料,最近又因考察5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问题到大连市查阅档案文献并进行采访,了解到许多情况,从而对这个历史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1960年,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26国党的起草委员会。那时,邓小平56岁,‘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他个子小,但是肩宽体阔,精力充沛。代表团出发之前,中央政治局常委9月13日晚在毛主席家中开会议论中苏两党会谈的方针。会议估计,这次会谈一定争论激烈。我们代表团这次去莫斯科是试探苏方态度,究竟他们是想搞好团结,还是像布加勒斯特会议那样采取高压手段想把我们压服。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认为这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