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泉屋博古馆展藏的春秋战国青铜铭文器明显少于西周,从著录的全文集里看,春秋战国的青铜铭文器数、字数及内容,与西周相比也骤然减少。其原因是奴隶制度的代表制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衰落,家庭或家族的铸器铸铭之风,也必然要随其走向衰落,这是青铜私文书衰落的一个原因;另外,代替青铜私文书载体的其他材料如铁、竹木、玉石的大量使用,是青铜私文书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总之,从先秦青铜私文书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都与其政治制度的兴起、鼎盛、衰落有紧密的联系,是社会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者认为青铜礼器在殷墟二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自此走向了衰落。本文认为殷墟晚期青铜礼器没有衰落,而是发生了重大变革,青铜礼器向着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一个是向着明器方向发展,另一个是沿着实用器方向发展。实用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一是沿着传统的样式继续前行,此风格在铸造技术上没有多大进步,甚至还有衰退趋势;另一种风格是在传统基础上大力创新,此风格的青铜礼器造型奇特,纹饰夸张,使人耳目一新,在铸造技术上有较大提高。明器化和传统样式的青铜礼器多出土于墓葬中,而创新风格的青铜礼器多见于国内外传世铜器以及孝民屯部分陶范所对应的青铜礼器,后者真正代表了殷墟晚期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殷墟晚期青铜礼器向着实用器与明器两个发展方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应是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殷墟晚期,殷人开始对上帝及鬼神有所怀疑,宗教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人类思想观念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韦姗杉 《文物春秋》2009,(2):20-23,55
作为古代壮族青铜文化代表的铜鼓在2000多年的时间中,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和衰落几大发展阶段。这种演变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古代壮族青铜文化的发展轨迹。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不同类型铜鼓的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两方面对古代壮族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铜铳炮总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铳炮有铜、铁两类。青铜铳炮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从元代至明正德时期,这是中国传统铳炮的发生、发展期,其时青铜铳炮占据主流;第二阶段,从明嘉靖时期至清末,主要是仿造欧洲传来的铳炮,其时由于铁制铳炮的发展,青铜铳炮渐趋衰落,最终被淘汰。文章综论了各个时期中国青铜铳炮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一种主战兵器。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青铜戈始见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以后历经商、西周、春秋,至战国晚期渐趋衰落。青铜  相似文献   

6.
李成 《文博》2010,(6):15-22
先秦时期青铜车器的使用和演变与古代马车的结构、用途、发展、用车制度等联系密切。本文对先秦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器的形制演变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初步探讨:车器的使用在殷商时期已经较为广泛。西周时期车战的兴起、车马随葬制度的确立,促使车器形制、种类发生变化,形成了先秦马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春秋时期由于车战的频繁、墓葬制度的改革,促使车器制作的更加精良。战国中期,车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车器的制作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7.
青铜匜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在对发掘出土和传世的铜匜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铜匜的演变发展规律将其划分为八期,即西周中期至战国晚期。匜最早的形制很接近兽形,因此当时匜如同牲尊、觥等器一样,大概是对动物造型的模仿。随着沃盥之礼的逐渐崩坏,在一些墓葬中也发现缶匜、鉴匜、洗匜的组合,盘匜组合数量不对等、有盘无匜、有匜无盘的现象。战国早期青铜匜趋向于衰落,战国中晚期多出现平底无鋬匜,且容积量变小,从形制、功能上越来越接近瓢,最终将流作柄,像瓢一样使用。  相似文献   

8.
傅举有 《收藏家》2006,(7):25-30
刻纹铜器又名针刻铜器、錾刻铜器。这种铜器的艺术特点是:其纹饰图案不是用笔绘出来的,也不是铸造的,而是用坚硬锐利的工具刻出来的。线条强韧有力,比头发丝还要纤细,所以构图精美繁缛,在很小的面上刻出极其丰富的内容,哪怕只有方寸之地,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刻纹铜器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种创造,是青铜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考古资料,刻纹铜器是春秋晚期才出现,战国两汉较多流行,是青铜刻纹艺术的黄金时代。其后衰落,至三国晋代以后绝迹,前后大概流行了七八百年。刻纹铜器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9.
漫谈战国青铜器上的画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约自春秋后期开始,一度衰落的商周青铜器镶嵌工艺又恢复了发展。在以前,镶嵌的青铜器主要是车具、马饰和武器等物件,至春秋后期,出现了镶嵌的青铜容器,安徽寿县蔡侯墓就出土过镶嵌的缶。在战国时代,嵌绿松石和镶赤色金属和金银以至于水晶、玉、石等物质的青铜器特别盛行。当时  相似文献   

10.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汉淮地区将青铜折肩罍也统称为■。青铜■的起源、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应与青铜罍无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商代青铜面具的起源、文化内涵、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青铜面具起源于石器时代,青铜面具的源地在北方,青铜面具的使用与巫术有关,墓葬中的青铜面具反映了死者的身份等级。  相似文献   

12.
唐晓燕 《文物春秋》2003,(5):15-19,74
本文通过对河北境内出土的大量商代青铜兵器的分析,对其分期、发展脉络及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加深了对河北青铜文化全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先秦两汉青铜铸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冶炼和青铜器铸造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近年来大量的青铜器不断出土,从而使研究者不断获得丰富的资料。大量的实物资料说明,中国古代青铜器经历过一个萌芽、发展、繁荣、转变和衰落的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应当指出,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是了解青铜器发展演变史和青铜器铸造史的重  相似文献   

14.
综述国内外青铜文物土壤腐蚀研究进展,从青铜文物本身的组成、结构和外界环境的pH值、阴离子种类等介绍青铜文物土壤腐蚀影响因素,概要介绍了腐蚀产物的分类,同时对青铜文物土壤腐蚀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对34件吴国青铜容器样品进行了金相观察和成分分析,发现器物均为铸造成型,材质多为铅锡青铜,含砷的青铜也有一定数量。铅含量普遍偏高和含砷青铜的存在是吴国青铜容器的两大合金特点。这一工作为了解两周时期吴地的青铜铸造业,尤其是容器的合金技术,提供了新的数据。同时也为了解吴地与中原及其它地域在青铜技术方面等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范男 《四川文物》2007,(2):64-73
云南青铜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特性的地域文化,它是构成中华灿烂青铜文明的一部份。其依区域而呈现各具特色的文化面貌:以环滇池地区的青铜文化构成滇类型;以洱海周遭地区的青铜文化构成洱海类型;以滇西边地的青铜文化构成滇边类型;以滇南红河流域的青铜文化构成的红河类型。云南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表明,其青铜文明渊源有自,是在本地独立发展起来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周邻四川、广西等地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并对越南北部青铜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铜镞为青铜时代的一种重要兵器.本文根据东北地区考古出土的青铜镞资料,将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青铜镞分为有铤与有銎两大类,对其形制特点作了具体分析,并对整个青铜时代青铜镞的时代特征、分布与分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根据以上的分析对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湘鄂两省区内出土的商周青铜工具,对宁乡出土青铜斧的功用、定名作了考察,并就殷商西周时期江汉洞庭地区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问题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9.
新津县首次发现商代青铜觚李中华1990年5月9日,新津县人民政府,在正北街县政府院内,原旧食堂平房地基上,新建宿舍楼。工人在挖基础取土时,于距地面约2.5米深处,挖出一件青铜触。县文管所闻讯后,即派人到现场调查,并征集了这件出土文物。铜觚:为青铜铸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洛阳唐城花园西周贵族墓出土的11件青铜礼器进行了金相组织、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成分分析、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批青铜礼器合金类型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锡青铜为主体;金相组织除典型的铸造组织外,还发现受热均匀化及退火组织。综合研究表明,这几件青铜容器曾经过加热,应为实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