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杜预注:"董,督也,有罪则督之以威刑。"旧多从杜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祭公之顾命》简12有"■之用威",整理者亦以杜注《左传》为据,将"■"读作"董"。(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页177)我们认为,"董"当读作"动",训作震动、惊惧。简本《祭公之顾命》为《逸周书·祭公解》的战国写本,与《夏书》皆属於《书》类文献语言,可相合观。清  相似文献   

2.
张飞 《文物春秋》2022,(3):33-36
清华简《祭公》《邦家处位》中均有“■”字,学者多从整理者将该字读为“袭”。将《祭公》简文与今本《逸周书·祭公》进行对校,并结合古人的表达习惯,《祭公》中的“■”应读为“及”,训为“追”,与今本《逸周书·祭公》对应的“追”是同义替代的关系,“及学于文武之曼德”意为追随效仿文王、武王的美德。《邦家处位》中的“■”也应读为“及”,训为“至”,“恩宠不及”意为恩宠不至。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采用"二重证据法",将《逸周书·祭公》篇与西周铜器铭文、传世的《尚书》、《诗经》等西周文献比对,支持《祭公》篇为可靠的西周文献的观点,并纠正了其中断句、讹误、脱漏等错误。  相似文献   

4.
2010年《文物》第5期刊载了李学勤清华楚简九篇综述,其中有祭公临终前与穆王对话时,诏请了毕轾(桓)、田(井)利、毛班三公旨意辅佐穆王。清华《祭公之顾命》楚筒三公的出现,澄清了长期以来传本《逸周书.祭公》“毕桓于渊黎民般”传抄讹误。本文通过三公在传世文献上和出土西周铜器中均有相应的史迹记载,对於先秦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下,三公制度的形成和演化,展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简《缁衣》与《尚书·吕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吕刑》篇的制作时代是长期聚讼不已的重要问题。郭店楚简《缁衣》篇称引《吕刑》三处 ,这表明《吕刑》初始文本出现肯定在郭店简的时代之前 ,或当在春秋至战国初期。简文的“”是《吕刑》的初始用字 ,而今本《吕刑》所用的“赖” ,是后起字 ,表明今本《吕刑》的写定不当在郭店之前 ,很可能是战国后期才最终完成的。简文《缁衣》篇的引文表明 ,无论是《尚书·吕刑》 ,抑或是《礼记·缁衣》都有一个从原始文本到定本的变化发展的较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小雅·都人士·诗序》所言与《札记·缁衣》第九章在文字表述上极其相近。本文分析对比了与之相关的五条传本与简本文献资料,通过考证,认定今传《礼记·缁衣》中该资料保存了先秦七十子或其后学所记原貌,其写定的时间下限当在先秦。同时,本文在对《诗序》与《记》的关系,以及简本与传本《缁衣》关系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都人士·诗序》应在今传《礼记·缁衣》定本后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其转抄《缁衣》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汉代,有可能在先秦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8.
黄锦前 《文物春秋》2022,(5):21-24+29
据者梁戈的形制、纹饰及铭文内容,考证“者梁”应即见于《左传》及楚简的楚大夫沈诸梁,即“叶公子高”。楚平王五年(前524),沈诸梁被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为首任叶公。河南南阳八一路楚墓出土的叶公臧鼎铭中的“叶公臧”即见诸《左传》“定公五年”的楚叶邑邑公沈诸梁之弟“后臧”,在叶公子高之后继任邑公,故称“叶公臧”,此铭可补传世文献记载之缺失。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今本《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主要有6处援引了《尚书》的有关文字。这几处引文,对于比勘传世文献,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等一系列有关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作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先秦文献中的"以数为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伯雄 《文献》1999,(4):25-32
清人姚鼐在谈到《逸周书》的制作时代时这样说: 吾意是《周书》之作,去孔子时又远矣,文武之道固坠矣.庄子言圣人之法,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之”与“止”在战国文宇中形近而可通假,因此郭店楚简《缁衣》中“言从行之”一句,“之”应释为“止”,句意为言行不一致。今本《礼记·缁衣》亦应作如是解。  相似文献   

12.
楚系文字有一个字作以下之形(下文以""表示): (鄂君启车节,集成 12110) (郭店<缁衣>46)(上博<柬大王泊旱>1) 其中鄂君启车节这一个字,过去研究者都释为"(黾)",无异议.第二字见于郭店<缁衣>,简文云:"筮犹弗知,而况于人乎.  相似文献   

13.
近出清华简发现《逸周书》中的《皇门》篇,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视其为西周文献的认识。然细加考索,可以看到简文固然以西周文字为主,但也带有少量东周时期的语言色彩,说明它并非西周的原始文献,很有可能是春秋时期根据王室档案整理成篇的。清华简《皇门》作为周公诰辞,大体作于周公摄政后期。篇中周公自称"余一人",史官以"(周)公若曰"等同"王若日"领起全篇诰辞,诰辞始终不曾言及成王等事,都不同程度反映了周初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周公摄政称王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根据《包山楚简》所记文书的有关材料可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竞建内之》篇的所谓篇名“竞建内之”四字,其意是指楚人景建献纳简书。根据《大戴礼记》、《逸周书.官人》等材料可证,《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中的“”,可能当读为“考度”。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目前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人的居地,并非夏后代之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夏之居就是夏后代之居.本文认为,从<逸周书·度邑篇>的文法和考古资料视之,<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都应该指夏人之居,而非周人的自称.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藏楚简《芮良夫毖》共存二十八简,保存基本完好,略有残损,经过整理,大体可恢复原貌,篇题为整理者所加。芮良夫是周厉王时代的名臣,有关他的事迹又见于《逸周书·芮良夫》《国语·周语上》《史记·周本纪》。简文内容属说教的性质,告诫各级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敬畏天命,体恤民情,以德治国。《诗经·桑柔》云:"为谋为毖。"《诗经·小毖》云:"予其惩而毖后患。"简文中有关民众舆论的评述十分重要,是研究《诗经》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璋是先秦重要的玉制礼器,在上古文献中多有记载,如:《书·顾命》:"秉璋以酢。"《礼记·祭统》:"大宗执璋。"《诗·大雅·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毛传:"璋,臣之职也。"诗  相似文献   

18.
正月令作为中国古代的"时宪"之书,是一种以自然时间为依托、人为设计的时间规范。《续汉书·律历志》称:"若夫用天因地,揆时施教,颁诸明堂,以为民极者,莫大乎月令。"月令在汉晋史家眼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上古时期月令版本众多,主要有《夏小正》、《逸周书·时月解》、《吕氏春秋》"十二纪首"(下文简称《吕纪》)、《淮南子·时则》及《礼记·月令》等文献,其中后三篇内容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著有《申子》一书,其中收录了下面这个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个人叫叶公,爱龙成癖,不但家里的墙上画着龙,就是梁、柱、门、窗上,都雕满一条又一条的龙。因此,叶公爱龙的美名,传遍天下。天上的真龙听说凡间有这样一位叶公对自己如此喜爱,大受感动,决定下凡向他表达谢意。没想到当叶公看见真龙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逃跑。人们这才意识到,叶公喜爱的,其实并不是真龙,而是它的替身,  相似文献   

20.
王连龙 《考古》2012,(3):70-73
慈利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南慈利县城关石板村36号战国墓,数量约有1000支,约20000余字[1]。据整理者介绍,部分简文内容可与《国语·吴语》、《逸周书·大武》等传世文献对勘。其中,《大武》篇有两种写本,一种字体工整方正,很像后来的古隶;一种结构随意,略显潦草[2]。《大武》为先秦兵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