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辉  唐宁 《江汉考古》2012,(1):54-58,60
金鸡岭遗址窑址群是目前长江中游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时期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窑址群。陶窑从形态特征看有圆形窑、长条形分室窑、长方形馒头窑三种类型,其中长条形分室窑似龙窑结构在长江流域是首次发现,为我国早期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窑址附近发现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架可能与窑址奠基或祭祀仪式有关。该窑址群时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2.
新书介绍     
《文物》2014,(4)
<正>武义陈大塘坑婺州窑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2000、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江金华武义县陈大塘坑婺州窑址群中的蜈蚣形山窑址、乌石岗脚窑址、缸窑口窑址和叶李坑窑址等四处地点进行了发掘和试掘,发掘出土婺州窑五代至元代各类瓷器标本数万件,极大地充实了婺州窑的研究内容,也为浙江省古代窑系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两次发掘,基本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局联合对安徽省繁昌窑窑址、窑包分布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覆盖范围约30平方公里,全面摸清了繁昌县境内五代—北宋时期青白瓷窑址分布情况,确定了繁昌窑规模最大的窑场——柯冲窑的窑包数量。调查摸索了一套适合南方地区规模性龙窑窑址、窑址群调查登记的有效方法,初步建立起繁昌窑系列窑场分布与发展的时空框架。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江夏区新窑村窑址群的调查与发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窑村窑址群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斧头湖窑址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新窑村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西南隅,北距安山镇约7.5公里,东距107国道约6公里,南靠白泥湖,西为斧头湖(属于斧头湖区的一个湖汉)。该地北、西、南三面环水,为低矮的丘陵地带,最高岗地海拔高程为38.5米,最低洼地海拔高程为22米。土质有红壤、黄土和高岭土。窑址群分布在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主要部分在新窑村,西边还包括了新屋严村东。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江夏梁子湖窑和斧头湖窑于2001年6月被国家公布为重点物保护单位,统一称之为湖泗窑址群。  相似文献   

6.
隋代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唐代邢窑遗址发现之后,1982年春我们在河北临城县境内又发现了一处隋代的古窑址群。在这处古窑址群中,我们查明了多座窑位,采集了一批青瓷、白瓷器物标本和几种窑具。现将窑址的分布、出土的器物和初步分析意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7年,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浩义勒陶勒盖发现一处辽代陶窑址群,共发现被破坏窑址32座,其中清理发掘5座,形制为瓢形馒头窑,窑室是在原生黄亚粘土中掏挖而成。在窑场内采集有残砖和残瓦,发现大量残陶器,轮制、篦齿纹、凹底是该遗址器物的显著特征。该窑址群的发现证明了呼伦贝尔地区也有陶窑址存在,同时也解决了该地区相关遗存中出土陶器及砖瓦的产地问题,这对于研究辽代陶窑和陶器增添了珍贵的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8.
德清原始青瓷窑址群的发现,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德清窑只存在于六朝时期的观点。从商末周初的黄梅山窑址,到西周末至春秋时期的火烧山窑址,再到器型丰富、制作精美、工艺高超的亭子桥和冯家山窑址,德清原始青瓷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是研究我国青瓷起源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萧县萧窑遗址群位于萧县东南部,本次调查了白土镇窑、欧盘窑、夏村窑和前圩子窑四个窑址。主要产品有碗、盏、罐、壶、高足盘、盘、三叉支托、窑棒和垫圈。釉色主要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白釉褐彩等。萧窑始烧于隋代,终烧于元代。  相似文献   

10.
1986年,在大溪滩窑址群进行的为期两个月的地面专题调查中,于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山坡范围内发现了17条窑床,皆为宋元时期的青瓷窑址,至今保存完整。调查证实了宋元时期处州县县有窑业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缸瓦窑为内蒙古地区辽代规模较大的窑场,为辽代官窑,与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同处一个历史时期。为科学揭示缸瓦窑与定窑之间胎、釉制作工艺关系,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缸瓦窑与定窑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同时结合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分析,并辅助以往的研究资料,将宋辽时期河北定窑与赤峰缸瓦窑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及制作工艺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缸瓦窑受定窑影响较大,缸瓦窑白瓷的生产体现了宋辽两地制瓷工艺的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12.
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对研究官、哥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发掘材料的考察,对比杭州乌龟山宋代郊坛下官窑材料,并结合有关的文献记载和宋元时期的官手工业及官府窑业制度,论证了老虎洞修内司窑的烧造下限当延伸到南宋中叶以后,同时考定传世的哥窑瓷器当是元代设在杭州老虎洞、宋修内司窑址故地的官府窑场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研究者一般认为,南宋后期只存在郊坛下官窑一处。但是,通过对南宋时期文献记载的考察,作者认为,南宋后期与南宋前期一样,也有两座官窑——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从建立之日到南宋消亡之日,一直都在乌龟山麓经营窑业,而修内司官窑,则于13世纪10年代前后从老虎洞搬迁到了望江门内金钗袋巷。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物》2020,(2):20-32,F0003
烈山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2018年开始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分为三个区域:Ⅰ区金元窑址区域、Ⅱ区唐代末期至北宋窑址区域、Ⅲ区汉代窑址区。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52个灰坑、1条道路、14条灰沟,以及大量遗物,其中以白瓷、青釉瓷、三彩器为主,产品主要包括碗、盘、盏、罐、素烧建筑构件、黄釉印花砖等。烈山窑址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宿州窑,其主要受定窑、磁州窑和巩县窑的技术影响,时代划分为东汉、唐代末期至元代晚期。  相似文献   

15.
白宪波 《南方文物》2010,(3):115-119
为了从整体上描述那些从外观看来相同或相似的一类大宗瓷器,学者们使用了窑系一词,然而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陶瓷考古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对窑系一词的异议逐渐增多。本文在综述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用窑系一词概括生产从外观看来相同或相近的一类大宗瓷器的做法不妥,用类型一词概括那些从外观看来相同或相近的一类大宗瓷器,用窑系一词概括那些生产时间长、占地面积大、相同时间生产产品特征相同、邻近朝代具有明显继承关系的一系列古窑似乎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磁村窑的釉色品种、装饰特征和烧造历史,分析了磁村窑与邻省窑口和本地窑口的关系,表明磁村窑所烧造的瓷器与北方广大地域内出现的装饰手法相呼应,特别受毗邻的河北、河南等北方著名窑口影响,在吸收它们制瓷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时还表明磁村窑与同处鲁西南的本地窑口所产瓷器的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宋东林 《南方文物》2013,(2):85-93,71
宋元时期是景德镇制瓷工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生产传统和产品面貌,并在窑业技术上多有创新,表现在窑炉的改进、窑具的创新和装烧方法的变革三个方面。本文从考古发现的景德镇窑宋元时期的窑炉与窑具入手,通过系统梳理其发展演变的脉络,以点带面,管窥景德镇制瓷工艺在10~14世纪的探索与进步,并尝试分析其他窑业生产传统对景德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Sawankhalok, located in north central Thailand, was an early stoneware ceramic production site where the first kilns were dug cave-like into the natural ground, a method used in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fter a century or so, kilns at Sawankhalok began to be constructed of brick. It is suggested that if the bricks were pre-fired then an external influence may have been responsible. To the contrary, if raw unfired clay wa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lns the evolution was more likely a consequence of conceptual continuity.With the aid of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es it is shown that the kiln bricks were unfired at the time of kiln construction thereby suggesting that traditional conservatism, apparent in many aspects of the industry, caused processes to remain unaltered in the absence of a persuasive reason for change. These conclusions reflect on the degree of indigenous technology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Sawankhalok ceramics as opposed to external influence.  相似文献   

19.
德清窑是分布于浙江东苕溪中上游流域、自东汉至唐代、兼烧青釉器和黑釉器的瓷窑群的总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的石马(土斗)窑址属德清窑系列,产品包括青釉与黑釉两种,其中以青釉占大多数,黑釉比例较低。本文为自20世纪50年代德清窑概念提出以来的首篇考古发掘报告。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福建省古窑址的分布和演变,以福建省南朝至宋元时期窑址分布为例,建立了古窑址分布地理信息系统,运用GIS的空间叠置、缓冲区、坡度和高程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古窑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南朝至宋元时期福建省窑址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再到鼎盛的整个过程;各个时期窑址发展情况不一,侧重点不同;水源、坡度和高程是古人选择窑址时考虑的重要地理环境因素;古窑址大部分分布在距河流4千米以内,坡度小于15度,海拔400米以下区域。此外,GIS技术具有传统考古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