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苑玺”考     
程燕 《考古与文物》2012,(2):106-108
《古玺汇编》0358是一方楚玺,首字未识,我们认为此字应分析为从阜,夗声,奂亦声,在玺文中疑读作"苑"。苑玺,是掌管苑囿的官员所用玺印。此官大概相当于《周礼》中的"囿人"。  相似文献   

2.
楚玺两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高之”考古玺印有“高?之玺”(《古玺汇编》第23页0132),马国权先生曾据此玺白文有边、文字粗放等特点,推定为楚国官玺。我们认为,玺文府字作“?”,之字“?”,都是楚文字的通常写法;高字作“?”与楚王?感鼎铭乔字所从高旁相同;“?”下从贝作“?”亦为楚文字所仅见。因此,断此玺为战国楚物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印”和中国扬州出土的“广陵王玺”,均为东汉光武帝颁赐的珍稀文物,对研究当时的中日文化交往史和玺印制度及工艺等价值颇巨,但长期以来,对两玺作精细的比较研究者甚寡.本文作者有幸亲手接触两玺并作长时间的入微观察,遂从玺印学入手,撰成此文,提出两玺颁赐时间虽几在同年,然雕造时却出自两人之手,纠正了前人所谓二印由同一工匠所成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一)古玺印历史和用印的方法古代的玺印本来不过是个人的记号。秦代时皇帝印始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只得称印。汉代仍沿旧例,更发展称"章"又称"印信"。古典籍中关于玺印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周礼中记有掌节的官,"货贿用玺节",郑康成注说:玺节就是后世的印章。其次如汉旧仪后汉书祭祀志十七、淮南子十八、刘熙释名,均记载着有关印章的事。从实物上来看,目前最早的遗存是东周战国时期的官私玺印。古人用印的方法因时代的差异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战国格言玺是战国玺印中的一类。本文对几组思想观念近於黄老道家的战国格言玺进行了考释,并结合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文献,对这几组战国格言玺的意义和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今年单个玺印再破亿元今年春拍,皇室宝玺再次成为收藏焦点,香港苏富比再添一枚"亿元宝玺"。与2011年"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在北京保利以1.61亿元人民币问鼎玺印纪录相隔四年,该拍卖行再次为玺印的"亿元俱乐部"再添一员。尽管这次成交的"清康熙雍正雍正帝御宝白玉九螭钮方玺"并没有破纪录,但其在被业内人士称为"低迷的环境"下仍以1.0492亿港币成交的成绩,也足以让业内藏家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7.
徐畅 《收藏家》2009,(8):11-20
古代玺印鉴定,罗福颐曾提出过四条,即印钮形制、材质、印文以及重量。笔者40年来从事古文字及古玺学习研究,积累形成了自己的玺印鉴定观:一辩材质、锈色,二观形制,三看字体。  相似文献   

8.
古官玺中涉及的地名颇多,其研究对古文字、古地理及古玺分域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玺文的形体分析角度出发,对《古玺印菁华》收集的三方官玺予以考证,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1930年于省吾先生《双剑籍古器物图录》收有三方古铜玺,为古董商所售。据传出于安阳小屯,被视为殷商遗珍。两方阳刻,其中一方为亚形玺,另一方为阴刻四字玺。亚形玺与四字玺现存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因非科学考古发掘所得,故作为商代玺印多有争议。阳刻的两方因与甲骨文、殷商金文相同或相近,渐为学人所认可。而集中讨论这两方玺文的文章确非常之少,现将我的认识作为探讨分述如后。  相似文献   

10.
对《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中收录的四方先秦古玺的释文进行了重新考订,分别作:王■,■(赒-周)洀,句虐,庾沽。  相似文献   

11.
正古玺文字是古文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吴振武教授指出:"传世和出土古玺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发展、职官制度、地理沿革、姓氏状况等问题的一份重要资料。"(《〈古玺文编〉校订》,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前言",第3页)晋系由赵、魏、韩、中山、郑、卫、两周等国构成,其玺印文字能反映出晋系各国政治、经济等的真实面貌。然而,因材质、行文和艺术等原因,玺印文字的书写和构型常别于其他文字,加之无上下文参考,故与简帛文字等比较起来,玺印研究相对不易。  相似文献   

12.
战国古玺考释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仑阝)氏”大陶玺(图一) 此玺曾经桐乡冯汝阶宝商君残戟室收藏,任熹《汉瓦砚斋古印丛》著录。方形鼻纽,通高6.1厘米,宽8.4厘米,长8.1厘米。阴文“(仑阝)氏”二字,为战国玺印字形最大者。故宫博物院藏有战国“十年仑氏”戟。  相似文献   

13.
<玺汇>0303著录一方古玺(图一): 该玺"县"作"?",为典型的战国晋系文字.其中,"?"字<玺汇>阙释.李家浩虽然释为"妾",但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看来李先生对这样的释读是不敢确定的.其实,"妾"字见于古文字资料,作?(<侯马>198;10)、?(<玺汇>5491)等形,<说文>:"妾……从辛,从女."对照其它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玺印"?"字上部明显不从辛,释为"妾"的确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一书,制作精美,内容美富,但该书诸多古玺的释文未能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尽可能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释文做些补正,这将更有利于发挥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战国玺印中的“虞”和“衡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虞燕“左吴”玺著录于陈汉第《伏庐藏印》2·1,又见于罗福颐先生主编的《古玺汇编》(198年)171·1650,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玺玺面长2.9cm、宽1cm,阳文(附图1)。《伏庐》收录的钤本较清晰,但玺面无边框。从《玺汇》看,原玺或许有边框。玺文第二字旧不识,罗福颐先生主编的《古玺文编》(1981年)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著录一枚"匀蜀金"玺印,其"匀蜀金"之"匀"应读为"钧","钧蜀金"指三十斤蜀地生产的铜、银等金属块。由于该玺印的印纽为銎形,表明它是一枚烙印,其用途当是在蜀地生产的三十斤金属块或封缄上戳打印记。至于该玺印的国别,因为其文字具有比较明显的晋系特点,所以它应系战国时期的三晋而非燕国玺印。  相似文献   

17.
部曲将与部曲督印,常见于印谱著录,旧谱如《汉铜印丛》、《十钟山房印举》、《十六金符斋印存》、《鉨印集林》、《金薤留珍》等。其中以《十钟山房印举》、《金薤留珍》著录较多,《十钟山房印举》著录部曲将印计有54方,部曲督印20方;《金薤留珍》著录部曲将印30方,部曲督印13方。新谱如《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周叔弢捐献玺印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吉林大学藏古玺印选》、《吉林出土古代官印》、《中州古代篆刻选》、《陕西出土历代玺印选编》、《续编》、《故宫玺  相似文献   

18.
蒋廷瑜 《广西文史》2005,(3):114-117
在我国,使用玺印的历史己有三千多年。秦代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鉨”,即“玺”。秦统一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其他人的印只能称“印”。到汉代,这种制度有所放宽,诸侯王、王太后的印也可以称“玺”,年薪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的印则称“章”,其他人的印还是称“印”。后来也有合起来称为“印章”的。  相似文献   

19.
释战国货币中的“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货币、玺印文、字中有一全字,旧释为金,然文义扦格难通。自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发掘简报发表后,学者始认出此字应读为“百”,因为出土圆壶铭上的“方数(?)里”鼎铭上作“方数百里”,两相对照,知全即百字。用这个成果去读其它货币,玺印文字,均豁然可通。然此全字究竟为什么读作百字,则至今尚未得到解释。如果我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可循:一是找出两字字形譌变的轨迹,一是找出两字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一书,制作精美,内容丰富,但该书诸多古玺的释文未能及时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尽可能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释文加以补正,这将更有利于发挥这本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