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星观简中记有"涉"和"■",其辞例大多记录在"韔"、"箙"之后,正好与曾侯乙墓简中"聂"的相关辞例相吻合。曾侯乙墓简整理者将"聂"读为"摄",训为"缘"。"涉"、"■"二字与"摄"声韵均近。因此,"涉"、"■"二字的音义,应该与曾侯乙墓简中的"聂"相同。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八年夏,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六十四件,另有一件楚镈,上铸铭文三行,合计三十一字,对于研究楚、曾两国的关依,对于的定曾侯乙墓的绝对年代,都有极大的意义。由于宋代曾在湖北安陆出土过一件铭文相同的楚钟,?以古今学者曾经作过很多考释,但因个别字句来臻妥贴,以致影响了它们的台历史阶值,现在提出我的粗浅意见,仅供同志们参考。楚镈释文当作:”隹(唯)王五十又六祀,?(赴)自西?(阳),楚王?章乍(作)曾侯乙宗彝,寞(奠),之于西?(阳),其永(口寺)  相似文献   

3.
曾侯乙墓遣策中的■车、乘■和■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侯乙墓遣策中多处出现了含有""字的车名,如、轩、乘。车见于简31号、60号、62号、143号、162号、163号、171号,乘见于简4号、170号,轩见于简26号、28号、172号以及竹签1号、2号。""字,简26号作"",62号作"",馀均作""。"外"是""的根书,[1]""当是""的异体。"()字以及含有""()的字不见于历代文献,所知唯江陵天星观一号墓遣策中有""字,也用为车名,文例如"苛(驭)乘车"、"-乘"等,""当是""之省。[2]关于""字,袭锡圭先生在《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一文中注曰:"《汗简》卷之上二肉部引《尚书》'字作,与简文所从'相似,当…  相似文献   

4.
“走”器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器小考张吟午所谓“走”器其实颇不具普遍性,仅见二例,一是曾侯乙墓出的三十五件“曾侯乙之走戈”;二是载於《三代吉金文存.卷一》的一件“自作其走钟”.初见曾侯乙走戈,因其短特征与“走”字现代含意的一致性而并未在意,后於《三代》上见到“走钟”,方觉有...  相似文献   

5.
曾侯乙墓编钟并非楚国制造──评《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曾侯乙墓编钟的由来”条释文谭白明近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编辑出版的新型工具书《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在第十七大类“乐舞·书画”中,见有“曾侯乙墓编钟的由来”一条,其释文说:“曾侯乙墓编钟是...  相似文献   

6.
曾国灭亡年代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随州擂鼓墩的东侧岗地上有一处重要的战国墓地。在这里最重要的发现是1978年发掘的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和1981年发掘的二号墓。以后,于1983在曾侯乙墓以南约60米处,在擂鼓墩砖瓦厂的取土范围内又发掘了三十座战国中晚期的中小型墓。这几次发掘,为研究曾国晚期历史和曾楚的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曾侯乙墓和二号墓及其他曾国有铭铜器的发现,使人们深信,在随州一带确实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曾国。但这个曾国却不见  相似文献   

7.
曾侯乙玉梳     
曾侯乙墓出土。共两件,出土时并列于墓北室南部。  相似文献   

8.
程燕 《江汉考古》2015,(2):107-109
曾侯乙墓竹简中有一个疑难字"■",我们分析此字左旁从"",右旁从"舌",皆为声符。在简文中疑读作"沙"。  相似文献   

9.
曾侯乙墓出土。为曾侯乙编钟之组成部分,悬于编钟横排下层正中,体扁而近于椭圆,铣边无棱,上略窄下稍宽,钟口齐平。钟钮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钟顶以“十”字形素带界格,满饰浅浮雕蟠龙纹。钟身上部以凸起的圆梗界隔出钲中及其两侧,两侧在浅浮雕龙纹的衬地上各缀五个凸起的圆泡形饰以为枚,呈梅花状,每面两组共四组二十枚,均为浮雕龙身构成。钟下部亦饰以浮雕龙纹,躯体较大,均作侧身状。两面钲中均呈梯形,一面光洁无纹,一面铸有铭文三行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今章乍曾侯乙宗彝,宀之于西奠阳,…  相似文献   

10.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的编钟主人曾侯(月與文)(與),也就是曾侯乙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曾侯(尸月與)(■),是曾侯乙的祖父。一号钟背面右鼓铭文"燮"字之后的第一个字,应释为"(言就)",可能读为"就","就"有归依、俯就之义。铭文"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意思大概是说:周王室已经衰微了,我因此和顺楚国。这说明,曾侯之时,曾国已经与楚国交好。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到杨立新先生《东周时期楚国的玉器及有关问题》一文,对认识楚玉的种类、分期及其在楚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受益匪浅。但先生在该文中将曾侯乙墓玉器做为战国前期楚国玉器的代表,则似有商讨余地。因其不仅与对曾侯乙墓性质的认识有关,还牵涉到楚玉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不能不加以辨析。故根据《曾侯乙墓》(上、下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所公布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王雯 《收藏家》2012,(2):77-78
1978年,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现位于湖北随州市,墓主是战国时期曾国的君主乙,故此墓称作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富有楚文化意蕴的装饰艺术品、生活用品、礼器。尤其是一批珍贵的青铜器引人注目,其中曾侯乙尊盘造型美观,极尽奢华,是罕见的极品。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9,(7)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青铜器群的出土,为研究先秦青铜冶铸技术提供了极丰富和珍贵的实物资料。墓中出土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所铸鎛钟,是可靠的断代依据;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多数有曾侯乙的铭记,铸作年代和墓葬时间相去不远。因此,这一铜器群不仅可以作为鉴别该时期青铜器的标准,也可据以判断该时期青铜冶铸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从冶铸技术的角度看,曾侯乙墓青铜器群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随州市擂鼓墩二号墓出土一批重要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擂鼓墩二号墓在随州市①西郊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之西略偏北约一百米(见插图)。此处原为一小山包,当地群众称为西团坡,意即西边圆凸的土包,曾侯乙墓处为东团坡。从原始的地貌看,两个山包原来差不多高,在两山包之间,隔有一条小沟,因武汉部队空军某部历年在此施工,平整土地,现在二号墓及其四周,已比原来约削去六米多。二号墓建造在红砂岩上,因砂质松散,墓坑四壁不甚规整,为正东西向。发现时残墓口长7.3、宽6.9、距底深约1.4米。墓底  相似文献   

15.
曾侯乙”与“随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侯乙”与“随国”考吴郁芳“曾侯乙”考关于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墓主曾侯乙,笔者有一个与时贤所见不同的看法。拙见以为曾侯与随国无涉,曾氏乃国钟氏之后人楚后世为楚国“乐尹”,如钟仪、钟建。曾侯乙乃楚国的封君,职任仍为乐尹,他应该是楚昭王的妹夫即钟建之子。因此...  相似文献   

16.
1981年7月,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距曾侯乙墓约百米处,又发现了二号墓。发掘简报认为:此墓的年代晚于曾侯乙墓,可定在战国中期的前段;此墓位于曾国国君的陵区之内,随葬的礼器有九鼎八簋,属诸侯国国君的品级,而且墓中器物的风格和器类的组合都与曾侯乙墓相近,因此二号墓墓主的身分相当于曾国国君。这些结论都是可信  相似文献   

17.
中山王墓青铜器铭文简释——附论墓主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两座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中山国大墓的发掘,是令人兴奋的重大考古收获。两墓出土文物,已于不久前开始在故宫博物院展出。中山国都城外的一号墓,出土了四百七十字的中山王?鼎,四百五十一字的中山王  相似文献   

18.
随州擂鼓墩二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前段曾国国君的墓葬,出土物主要有青铜礼器、乐器、生活用器二百五十余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我省东周时期墓葬中仅次于曾侯乙墓。本文就此墓青铜器的时代特点及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此墓的年代主要依据青铜器的特点推定。墓内出土的青铜器,时代有早有晚。墓葬年代推断,当以时代最晚的青铜器为依据。墓内所出的Ⅰ式簠,铭文为"盛君萦之  相似文献   

19.
1.引言曾侯乙墓彩漆主棺(内棺及外棺)于1978年出土。包山楚墓彩漆主棺(内棺)于1986年出土。出土后这三具棺木用塑料薄膜包裹,且喷水保存。喷水期间发现曾侯乙墓彩漆主棺上的黄色粉彩有脱落  相似文献   

20.
陈春  林戈 《文物天地》2023,(9):48-57
曾侯乙墓漆器数量多、种类全,其用料考究,制作精良,纹饰精美,大气端庄,是战国漆器的光辉典范,代表了当时漆器制造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曾侯乙墓饮食器、乐器、生活用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各类代表性漆器的形制特征、纹饰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曾国音乐、天文成就的贡献,展示曾侯乙墓漆器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