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建城市问题,直接关系着封建社会的命运和前途。中国与西欧的封建城市。尽管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点。本文从起源、主权、内涵、组织、作用和使命等几个方面,把中国和西欧的封建城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城市工商业结构、城市经济所有制形式及城乡经济关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封建城市经济结构的差异,指出中国封建城市在经济上以商业繁荣为特征,大多属消费型城市,西欧封建城市以手工业发达为特征,大多属生产型城市。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所有制以国有制占主导地位,西欧封建城市则以行会所有制为主。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是封建小农经济的补充物,西欧封建城市经济则是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者。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对各自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3.
公元11世纪后城市的兴起,为西欧封建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了深刻变化。完全可以说,这是西欧封建社会与同时代的中国和东方相比较所具有的一个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不同点。那么,是一股什么动力促使和推动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呢? 这是一个古老的论题,但却长久不衰地吸引着历史学家们的兴趣。国内外史学界今天主要有两种解释。流行于西方的商业起源论,描述了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某些客观过程,但却忽视了社会生产力尤其是手工业的发展,没有能够说明中小城镇广泛兴起的原因。而且,此论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城市的封建性质,尤其是城市的封建行会制度,使西欧城市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受到种种妨碍。而在封建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的西欧广大乡村地区,则有着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生产的充分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自由成长提供了广阔场所。在十五、十六世纪,城市劳动者和城市资本向农村的转移,几乎成为西欧各国普遍发生的历史现象。本文仅就英国在这一时期的这一转移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末叶,历经千余年的西欧诸国,与同时期的东方诸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对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状况上都明显地落后于东方文明古国。但到中古后期,西欧诸国的社会发展却逐步超越东方诸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异的情况呢?中国史学家虽也多次论述,可是对西欧的国情阐明得很不够.本文就此问题作以概述.第一,西方新城市的兴起、昌盛和工商业的发展趋向有明显的不同,从而引起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异.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和日耳曼落后的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确立下来的.但是西欧城市的兴盛是在两个基地上发展起来,一是罗马的旧城市,二是从11世纪兴起的新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封建化过程是在深受中国唐朝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完成的。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国有制度脆弱,封建化之后的日本在并未与西欧建立任何联系的前提下,却形成了与西欧十分相似的封建社会模式。其中,庄园制的产生最能反映日本封建化过程的这一特征。具体表现为:一、剥削方式在落后的生产力的作用下由实物地租向劳役地租的回归;二、土地国有制在私有传统和庞大官僚队伍的鲸吞下向土地私有制转化。中国唐朝先进的封建因素与日本本土落后的前封建因素相互接触、融合,最后产生了日本的封建庄园制。  相似文献   

7.
在"封建"名实问题讨论中对"封建"概念的不同理解,说到底是承不承认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视西欧封建制为特例",氏族社会一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模式只适用于西欧.列宁把"封建"拓展到其他地区和其他类型,是"泛封建论"的始作俑者.把秦以后的中国定为封建社会,就是"泛封建论"在中国历史上的贯彻;它既不符合封建的古义和西义,亦与马克思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我曾经撰文提出不同意见.现在,趁<史学月刊>组织笔谈的机会重申我的一些看法,并作若干补充.  相似文献   

8.
一在东西封建政治史上 ,9— 1 3世纪的西欧封建王权 ,可谓是非常晦暗而复杂的一个问题。由于奠基在日耳曼人的原始军事民主制、“西方式”的封建制与基督教神权政治文化传统上 ,西欧封建王权的属性、地位及其政治基础并不明朗 ,各国王权的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 ,因而对这些问题的诠释难度很大 ,且存在着学理上的差异与纷争。同时 ,西欧封建王权也是一个富有学术与理论意义的研究领域 ,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将大大深化对西欧封建社会的认识 ,有力推动对西欧封建政治史之特殊历史规律与东西方封建政治史之共同规律的求索。新近问世的《英国封建王…  相似文献   

9.
中西封建晚期的农村雇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欧封建晚期的农村社会都出现了雇工阶层,雇工越来越成为农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雇工在中国和西欧的农村社会生产者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他们的社会身份和社会生活状况亦有所不同,从一个方面反映着中西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不同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日译者以中国故有的“封建”概念,对译西语中表述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feudalismus一词,后来在中国将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此说在中国近代社会及学术界形成主流认识。然而,中国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是不是类似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形态,中国的这段历史应该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性表达,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有所关注的问题。冯天瑜教授《“封建”考论》一书的出版,再次将这个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两年来,关于封建译名以及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并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不同意见。本刊认为,这场讨论,从“封建”译名引申到学术概念的界定,更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不仅关系到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问题,更关系着我们对中国秦汉以后社会性质的判断,关系重大,意义深远。所以,本刊决定以笔谈的形式参与这场讨论,并欢迎学界同仁热情赐稿。  相似文献   

11.
“逃亡农奴建立城市”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研究中,我国史学界流行着一种“逃亡农奴建立城市”的观点,按照这一观点,在10—11世纪的西欧,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逐渐分离,在封建庄园内部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者,这些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不堪忍受封建领主的压迫而出逃,逃亡者的聚居之地就形成了城市的前身。为了防御侵略,逃亡的手工业者们又在自己的聚居地建造了城墙,许多中世纪的城市就这样产生了。这种观点的流行显然与50年代苏联史学界对我国的影响不无联系。苏联著作中叙述中世纪西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霍普金斯 沃城、李来顺)《山西大学学报》1 .83ee4论一九三一年日本对中国的进攻—九一八. 事件的由来及共后果 《胡正邦)r《思想战战》l,83一4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比较之我见一与赵建民 同志商榷(沈定平)《社龟科学》1984一1岩仓使团与日本近代化 (孙承)《历  相似文献   

13.
西周作为中国早期国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很久以来史学家对它的政治制度几乎没有统一的理解,有传统王德说、有封建说(以西欧中古时代为例和马克思学说两种)、有城邦说,甚至现在还有各种人类学说,这些说法能否反映西周政体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4.
晓岷 《世界历史》2001,(2):118-118
由湖南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出版的《西欧中世纪城市新论》一书分上、下两篇 ,共 9章 2 9节。上篇以“城市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之关系研究”为题 ,把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 ,全方位地探讨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城市在社会经济中的定位和变化 ,城市自身的危机和转型等。作者通过对城市与乡村主要是周围农村的关系的研究 ,得出结论 :城市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的支持 ,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但城市必须尽快摆脱封建农村的束缚 ,才能走向独立与繁荣。作者还指出 ,自 1 5世纪起城市人口、…  相似文献   

15.
卢兆瑜 《史学集刊》2017,(3):119-128
13-14世纪,西欧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主要指两类君主,第一类是世俗君主或教皇的封建附庸,他们的政治实力强大到足以拒绝领主超越于封建契约的干预或胁迫,第二类是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没有封建关系且能拒绝皇帝干预本国事务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是自己土地上的最高权威,他们能够排除外部势力的干预,以更独立自由的姿态进行政治活动。"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的出现,既表明了强权政治的原则开始主导西欧的政治格局,也预示着未来西欧主权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13-14世纪,西欧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主要指两类君主,第一类是世俗君主或教皇的封建附庸,他们的政治实力强大到足以拒绝领主超越于封建契约的干预或胁迫,第二类是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没有封建关系且能拒绝皇帝干预本国事务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是自己土地上的最高权威,他们能够排除外部势力的干预,以更独立自由的姿态进行政治活动。"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的出现,既表明了强权政治的原则开始主导西欧的政治格局,也预示着未来西欧主权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论地主经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试图探讨世界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一些特征。这么做的前提,就是我认为世界的历史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大致相同的经济条件下,有其大致相同的发展规律。本文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中国和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封建时代的,有其局限性,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18.
近代日本华族不同于西欧封建时代的贵族,西欧封建时代的贵族对皇权具有相对独立性;也不同于日本封建时代的贵族武士,贵族武士垄断了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职位,并且依据门第的高低出任不同级别的职务。明治维新废除了门第世袭主义的封建等级制度,公卿、诸侯等封建势力被...  相似文献   

19.
《"封建"考论》引起的学术争论,展现出学界对"封建"名实问题及社会形态学说的不同理解。日本京都学派代表学者谷川道雄与《"封建"考论》作者冯天瑜就此展开对话,取得相近的认识,他们以为,将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教条主义产物,不能谓之"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斯大林规定的"五形态"说出发,是论析中国前近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起点;尊重马克思的封建观,恢复其本来面目,是正确对待马克思历史学说的首要前提,不应将马克思尖锐批评的泛化封建观强加到马克思头上。对"封建"概念的阐释和运用,应取古今演绎、东西涵化的正途。在精准概念与真确史实的相互观照中,显现中国前近代社会的非封建性及其与西欧、日本前近代社会的封建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西欧城市与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西欧城市人的私人财产权利在城市早期受封建领主的各种侵犯和制约。私人财产权利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内容,一是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的发展,即城市摆脱了外在的对财产的封建性侵扰,并建立了抵制这种侵扰的机制;二是不自由人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的获得以及对城市土地的权利向市民私人所有权的趋近。这一切,都以城市在政治上不同程度的独立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