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梅是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于戏曲教育也有建树,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1939年3月17日病逝。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册页装《吴霜厓先生遗札》一册,收吴梅1938年9月至1939年2月写给弟子卢前的信札6通,还收有胡小石手题序跋各一则。本文以信札为线索,揭示和研究吴梅生命最后时光的移居路线、身体状况、著述出版及生活处境,并考证吴梅与卢前等人的师友情谊。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文化、乡邦文化的魅力,是靠一代代的文化人继承、延续和发展的。陈作霖(可园)是保存近世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文学和戏剧史论家卢前对陈作霖的贡献推崇备至,以其为民国初年东南耆硕之魁率,认为陈作霖从历史的废墟和陈迹之中爬梳、挖掘和勾画出江苏和南京的历史文化的面貌,对发掘与整理江苏南京文献居功至伟。陈作霖对故乡南京历史文化的热爱,也影响了卢前的一生。在担任南京通志馆馆长和文献委员会主任期间,卢前主持编纂了26册的《南京文献》,延续了南京文化人对地方文献特别关注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7,(3)
阅读对象的专业需求,决定了总集类的古典戏曲整理不同于其他文体古籍整理,更不同于单一剧本或作家别集类的戏曲整理。古典戏曲总集整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底本、把握整理分寸、处理文本格律与格式。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妥善解决,与整理中是否能够准确揭示古典戏曲的文本体制、创作史实以及戏曲传播中的语境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全清戏曲》整理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对文献整理的学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4.
傅惜华是20世纪著名的藏书家、古典戏曲文献研究专家,其一生著述甚丰,尤其在戏曲目录学领域贡献突出。本文将视角固定在图书典籍上,略述傅惜华对中国戏曲典籍的收藏保存、著录传播、捐公奉献。  相似文献   

5.
姚华是中国近代史上鲜受关注的一位人物,然其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戏曲、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方面皆有突出成就,门生王伯群将姚华一生作品大部辑入《弗堂类稿》.然除《弗堂类稿》所辑作品之外,其他作品散佚者甚夥.其中,《说文三例表》已亡佚;《金石系》《古盲词搜存》《笔山讲录》《佩文韵注》等未见刊行;尚有《书适》(含《黔语》《小学答问》)《菉漪室曲话》等刊行于世.笔者在近代期刊资料中发现部分姚华佚作,于全面研究姚华其人其作弥足珍贵.现将所发现资料一一考索,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姚华著述整理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王汉民 《文献》2002,(3):141-143
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清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与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对古典戏曲存目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整理,给戏曲研究者提供了诸多便利.  相似文献   

7.
赵丽芳 《神州民俗》2009,(12):30-32
戏曲旦行身段课的设置,对于培养戏曲人才有重要作用。每个戏曲旦行演员一生中不可能学到全部的传统剧目,但她可以通过戏曲身段课的学习,掌握较全面的旦行表演技术技巧,作为整理与改编传统剧目的元素与手段。  相似文献   

8.
乔方悦 《中国地方志》2023,(1):15-23+124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古代方志编纂中并未为修志者所重视。古代方志中的戏曲史料依附于社会民俗活动存在,民国时期开始形成独立篇目,逐渐被修志者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编纂戏曲志,其目的是为全面、系统地记录与整理各地有价值的戏曲资料。现有的两类当代戏曲志因记述内容侧重不同而在体例上有所区别,在编纂方法上继承传统,体裁完备,同时合理运用图片载体保存戏曲表演影像。当代戏曲志所记内容为我们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戏曲发展状况提供了途径,拓宽戏曲史的研究界限,对戏曲发展的整体过程建立起更为生动、立体的认识,同时也为专业志的编纂提供体例和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5,(8)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民族文物室成立于一九五二年,其任务是:对各民族的文物进行搜集、整理及展览工作,除配合教学及宣传民族政策外,并为研究工作服务。在这一方针任务下,三年来,我室除了经常进行搜集、整理等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51,(7)
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於一九四八年七月,第一件工作,即為整理已經收拾集中之物品;其次為帮助各地整理與建立地方的古管機構。由於山東地區散佈的古代文物甚為豐富,所以在本會的具體工作中,初步分為搜集、整理、保存三个重點來進行: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刊行的《汤显祖全集》,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汤显祖诗和戏曲作品集,徐朔方先生为该集所作的笺注用力甚勤,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和发微抉隐,对汤显祖的交游、人事关系和诗的创作年代作了细致地考订,使此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学术界的称赞。  相似文献   

12.
作为汉代今《诗》学的传世之作,《韩诗外传》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历代研究在其卷帙、版本、辑佚、校注等整理工作上用力甚勤,今人亦在学、哲学、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点校本阮元的《研经室集》分本集、续集、外集三编,共收诗文64卷,网罗甚富,然点校本《研经室集》亦难免遗珠之憾。当代学者已做过一定的辑补工作,今于诸家之外,新见阮元集外文四则,对其中人物、史实初加考释,对于阮元抚浙、督粤之行迹及其诗学思想都有补益。  相似文献   

14.
明代藏书之风甚盛,不少士人具有保存前代文献的意识,他们的藏书和抄书,为宋人别集的传播和清人对宋人别集的整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清初曹溶、朱彝尊、徐乾学、王士复等人的抄存宋集,当受其影响。清人整理宋集的最大的贡献,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人别集一百二十九种,并对其作了初步的整理,包括重编、校勘、注释和辑佚等。另外,在宋集宋注的整理与传播,尤其是在苏轼和王安石诗注的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5.
古书训释札记朱城靡室劳矣《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对于“靡室劳矣”句,古今注家分歧甚大,然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今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说法,略加评析并试陈己见。1、郑玄笺:“靡,无也,无居室之劳,言不以妇事见困苦。”...  相似文献   

16.
翁偶虹先生满族人,于1910年生于北京,1994年逝世。历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退休前为中国京剧院编剧。他是一位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著名剧作家、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和脸谱艺术美学家。为京剧事业,翁老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一生创造与改编整理过(含与人合作)共114个戏曲剧本,并著有大量的文艺理论和剧评文章,例如:《翁偶虹剧作选》、《翁偶虹戏曲论文集》、《翁偶虹编剧生涯》、《北京忆旧》等,被誉为“京剧圣手”。在长达五六十年的编剧生涯中,那一出出风姿各具的新戏总能在翁老笔下,紧扣时代脉博,发挥诸…  相似文献   

17.
傅惜华,满族,正白旗人。原名宝堃。父存祥(字五云),兄芸子(原名宝珍)。父子三人均搜集、珍藏戏曲、小说、传奇等俗文学书籍。 早在三十年代,傅惜华即以收藏戏曲、小说等俗文学见称于世。嗣后,对“子弟书”的收藏和研究,也兴趣甚浓。他曾说“余以治曲余暇,亦甚嗜此,尝四方网罗,无论钞刻,并为收藏”。 惜华早年家住北京朝阳门内北小街豆芽菜胡同,中年后,移至东四牌楼北汪家胡同(今东四牌楼北十三条)。这两个地方都离隆福寺街不远,因此惜华兄弟经常出入隆福寺街各书肆,寻访戏曲、小说及“子弟书”等书籍。 隆福寺街有旧书肆二十处左右,内中修绠堂孙寿芝、孙诚俭父子,修文堂孙诚温(与诚俭是兄弟,均是孙寿芝之子),文奎堂的王金昌均善经营,并手眼通天,善能搜集善本、冷书。他们与惜华兄弟均甚熟悉,经常出入汪家胡同傅宅,一方面为惜华兄弟搜集书籍,另一方面因为惜华兄弟长于书籍版本知识,这几家书肆老板得到善本好书要请惜华兄弟“长眼”。所谓“长眼”就是鉴定版本。  相似文献   

18.
<正>孔广林,字丛伯,号幼髯,清代经学家、戏曲作家。关于其出生时间,流传多讹;卒年则语焉不详。今整理谶纬佚文,发现《通德遗书所见录·后记》(清光绪十六年山东书局刻本)有所记载。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0,(2)
<正>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金石录》扉页上有江藩题记一条。其文为:冯砚祥名文昌,祭酒梦祯之子,几社党人。开先收藏甚富,得右军《快雪时晴》真迹,因筑快雪堂于西湖之孤山,自嘉禾移居武陵,遂为杭人焉。江藩识。遍检江藩《炳烛室杂文》、《半氈斋题跋》、王欣夫辑《炳烛室杂文补遗》、漆永祥先生辑《炳烛室杂文续补》等,均未见收录。  相似文献   

20.
林彪 《文物》1951,(12)
(一)自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颁佈各種有關珍視文物的法令以來,中央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徵集、調查、研究、整理、管理等工作執行的情况,甚爲重視,並隨時督導推行。我中南區各省市對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