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前题为阳明师友之教及其思想论述,壹在由师友的进路,探讨阳明学的渊源,之后再进入其学的核心脉络,是即顺其本源,得其慧旨之谓,探讨其师友之教及阳明良知和致良知教义.  相似文献   

2.
正阳明学的哲学史研究侧重辨名析理,在知的层次上,发掘独知、未发之中、天理等道体概念的深意及内在关联;在行的层次上,还原慎独、求未发之中、存天理等致良知工夫论。这两个层次由"知行合一"融为一体。正如汪学群《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以下简称《原论》)所言"哲学是灵魂,史学是基础,既有当代的思考,又有历史的积淀,两者有机结合"(第694页),  相似文献   

3.
简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特点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曾宣称:其致良知之说,实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滴骨血。”将致良知比作普照万物的太阳产明武宗正德十六(1521)年“致良知”说的揭示,标志着王阳明小学体系的成熟与最后完成。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是“天理”.是“造化的精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主宰。那么,“致良知”说有何特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M意义,自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王氏“致良知”说的特点.简言之.有以下清端;第一,“致良知”说是阳明心学体系的主体或核心。关于王学心学体系之核心,有的同志认为“知行合…  相似文献   

4.
在阳明后学当中,围绕"良知"命题之辩驳向来不绝。王龙溪与聂双江在《致知议略》中对"良知"之究竟义展开反复论争,成为王门的重要议题。王龙溪肯定"良知现成",从变化生成之"动"的立场对"良知"作以理解,阐明人须"反诸一念良知",返归于跃动之生命实相与本来;而聂双江则直言"良知归寂",从"未发之中"之"静"的角度,指出须于"绝对的孤独中"直觉内心,在静坐瞑想中追求宇宙生命与实践伦理的统一。王龙溪与聂双江对于"良知"之论争作为王门的重要议题,既充分彰显出"良知"问题的张力,也实然推动了阳明后学中关于"良知"义理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朱子与王阳明对于《孟子》知言养气章"养浩然之气"一节的诠释出现显著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旨归,认为工夫全在"必有事"上,不需说"勿忘、勿助",而"必有事"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因王阳明的思想多是在与朱子长期的"对话"中形成的,故他对此节的一些解释又直接承自朱子。所以,通过分析王阳明对此节的诠释,并对比与朱子对此节诠释的异同,不仅可以管窥他晚年以"致良知"涵盖一切成圣工夫的诠释学特色,同时还能了解朱子的思想对王阳明的重要影响以及二人以对"格物"的不同理解为基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四方架构"为中晚明心学研究提供了相对完备的哲学诠释路径,在其"本体工夫"理论观瞻下,甘泉、阳明"天理""良知"之辩关乎儒学根本价值之拳守;以"境界工夫"为探讨视角,龙溪、近溪思想建构的比较研究,直系各自宗"性"主张。与此同时,"四方架构"容纳"境界论""宇宙论"等哲学基本问题,为中晚明阶段儒、释、道三教之判开发了新的探讨思路。然"四方架构"值得反思的面向则在于,其以价值论讲本体,极易造成儒学本体论多元局面的出现,且"四方架构"于理论创造者的研究可谓功莫大焉,但就针对思想习从者的探讨来看,又须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7.
王艮是王阳明立门弟子之一,他对"良知致"、"淮南格物"和"乐学"等方面均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发展了阳明的心学思想,对王阳明乃至宋明理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刘宗周看到了王学的罅漏和王门后学的流弊,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心之主宰的规定,因而提出"意"作为心之本体,又以"诚意"、"慎独"工夫作为为学的首要功夫,力图救治王学之偏。  相似文献   

9.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王阳明倡导良知之学,认为人人心中具有良知本体.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万物一体"论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现了一种生态良知;"万物一体之乐"和"万物一体之仁"呈现出一种生态审美境界和生态道德境界;"万物一体"的实践工夫则包含了去除过度物欲、知行合一、合理取用的生态实践观。  相似文献   

11.
阳明学针对程朱理学的流弊所兴起的道学革新运动,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曾掀起波澜,形成了主导明代学术思想的心学潮流.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不仅对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重建具有历史导向作用,而且波及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运动乃至明清文学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本文拟从宋明理学内部思潮发展演化的角度探讨阳明道学革新的理论特色,并以此为背景看阳明良知说的情、理、欲机制.文章分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四句教”看阳明道学革新;(二)从朱熹到阳明:性理到心性的转换;(三)阳明实践道德的良知说及其情、理、欲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日本阳明学近代化过程中修身实践工夫,本文通过井上哲次郎对中江藤树的理解,对其具体内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分析与解读。井上哲次郎肯定以中江藤树为代表的江户儒学在阳明学思想的浸润下所引起的日本国民认识的转换,同时认为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以避免中江藤树所理解的阳明学滑向传统迷信或西方哲学一隅之见。文中评价了日本化的阳明学在推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指出熔铸陶冶日本国民心性及其国民思想再构建过程中阳明学修身实践工夫的功用。  相似文献   

13.
朱熹通过对《论语·里仁》"好仁恶仁"章的解释,扬弃了程门之学,并形成了"公体正用,体用一如"的公正哲学,但就其建构来说,这也只是其中的一维。对陆九渊心学理"的"心里公,好恶又未必皆当于理"的"公而不正",以及对吕祖谦史学理学的"切切然于事物之间求其是,而心却不公"的"正而不公"的批判,则是建构上的另外二维。三维建构,使朱熹公正哲学具有了历史感和立体感。阳明"致良知"之学是对朱熹公正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四句教”①引起后世学者众多的争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为阳明究竟是儒是佛?或“以排之实托儒之名”?表面看“无善无恶心之体”确实吸收了释、道的智慧,阳明自己也说:“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然而这实际只是上半截的略同,一涉及下半截,阳明就多有激烈批判,用他的话说就是道释“但有上一截,遍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上截同者不可诬也”。正是在极其重要的下半截上,儒与道释表现出根本不同的立场。阳明所说的上半截,乃是指形上界、超越界、本体界,儒释两家都将其收放于人的内在本心。他比较儒释两家说:“良知之体如明镜…  相似文献   

15.
何亮亮 《世界》2006,(5):67-67
王阳明学说中的精华部分.特别是“致良知”。希望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重构中发扬光大.盖国人所缺者,良知也。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学说中的精华部分,特别是“致良知”,希望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重构中发扬光大,盖国人所缺者,良知也。  相似文献   

17.
王守仁(1472—1528),号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是牧师和刽子手的一生。为了维护日趋没落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他破"山中贼"的反动政治路线,他不但亲手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而且还在其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炮制了一套骗人的"致良知"说。这种从主观观念到主观观念的唯心主义修身术,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著作《传习录》里。结  相似文献   

18.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思想史历史,王阳明思想对近代人们,特别是近代政府掌权者影响很大。近代政府中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南京国民政府是较为典型例子。其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保甲制度"为主要思想对南京国民政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最后大师、集大成者,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慎独诚意之学,然就事实而言,他的《人谱》及其证人改过之学方是其蕺山学自晚明清初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刘宗周学术成熟之后,就积极倡导证人改过之学,生前即已多次刊行的唯一著作即为《人谱》,该书提出了一整套严谨、细密、可操作的道德实践工夫,对于其弟子以及当时的士人阶层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刘宗周全集》的出版,海内外学界关于刘宗周的研究著作、论文渐趋丰富,关于《人  相似文献   

20.
阿克顿认为自由是历史的一条主线,试图以自由的进步为线索构建他的历史哲学。在他看来,宗教是"自由之母"。基督教是自由思想的来源,不仅否定专制,倡导主权在民,而且是人权思想的源头。宗教自由思想是近代欧美政治革命的深层原因。不过,教会并不总是自由思想的捍卫者,反而在某些历史时刻利用权力对自由构成压制。在这种二难困境下,他诉诸良知,认为基于神圣天启的个人良知,是真正宗教的内在品质。他试图以良知来量度自由,却无法说明什么是良知的进步。阿克顿试图调和信仰与自由二者的努力并不成功,但他所提出的自由史观仍然是一项值得重视,且有待完善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