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罐类罐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盛贮器,早在新石器时期即已有陶罐制作,经过数千年的沿用,罐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采和文化内涵。瓶之无颈者曰罐,也称为坛,有盖无盖者均有,各种形式名称如下:四系罐(四鼻罐)、三系罐(三鼻罐)、双系罐(双鼻罐)和四系双耳罐早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罐大都是较圆的球形腹,大撇口,肩部贴烧捏制的面条形系或者削制的方棱系,用以穿绳,有的肩部贴印凸兽面耳。这类早期的罐形与陶器青铜器的瓮罐、蹴形式上没有很大差别,可以称为罐也可称为蹴。罐的用途极为广泛,在此后历代的烧造中都占据重要位置。罐…  相似文献   

2.
魂瓶又称谷仓罐,堆塑罐。它是六朝时期特有的一种随葬品。其形制起源于汉代的五联罐。五联罐的名称由其造型而来,它在主罐的口肩部附加四个小罐,四个小罐与主罐连为一体,故称五联罐。这种罐流行于东汉,在形制上四小罐小于主罐,而且不与主罐相贯通。到了三国两晋时期...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2011年1月,为配合中铁八局"奥维尔"项目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专业2008级田野考古实习队共同对成都市郫县波罗村遗址Ⅱ区进行发掘。波罗村遗址包括商周、汉、唐宋时期的遗存,以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主。商周时期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址、窑址、灰沟等,出土遗物有陶、石、青铜等类,其中陶器有小平底罐、敛口罐、侈口罐、高领罐、矮领罐、敛口圆肩罐、缸、瓮形器、盆、尖底杯、尖底盏、高柄豆等。波罗村遗址的发掘为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形制特点,从考古发掘报告中整理出595件有详细尺寸信息的筒形罐进行统计分析。从口部、腹部和装饰描述了外观形状特点,使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的构造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文化时期筒形罐呈现明显不同的形制特点,而每个文化时期筒形罐的口径与底径、口径与通高在制作时均遵循了一定的比例关系,构造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正六朝至唐宋时期墓葬中随葬的五谷仓、粮罂,考古学上根据形制有诸多异名,如谷仓罐、魂瓶、堆塑瓶、五联罐、塔式罐、多管瓶、多角坛、盘口瓶、塔式罐等。考古学界根据众多材料,已对其做了诸多分期、分区、类型学研究和综述[1]。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未能解决:一是不同时期随葬五谷仓的定名没有足够的文献依据,二是对其在丧葬礼仪中的功能存在较多揣测,三是对南北方五谷仓的历史源流及相互影响梳理较少。五谷  相似文献   

6.
汤苏婴 《收藏家》2008,(3):65-70
以罐瓶类器物作为主体,在其上采用堆塑的装饰技法,表现一定的内容,形成的罐瓶类器物,一般通称为堆塑罐和堆塑瓶。在浙江古代瓷业中,它最早出现于东汉,西晋时期曾风行一时,它的题材有楼台亭阁、人物(包括伎乐、杂技,佛像)、飞禽走兽等内容。这类器物的主要功用,是一种专用于随葬的冥器,也称为“谷仓罐”。据目前有纪年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三国西晋时期浙江地区出土的大量堆塑罐及其上的乐器、胡人,初步分析了这些堆塑罐上的乐器、胡人与佛教音乐的关系。认为堆塑罐上的乐器、胡人与当时佛教和佛教音乐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并认为这一研究对了解三国西晋时期浙江地区的佛教传播、佛教音乐、乐器发展、民族融合、民间风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瓷罐的历代概况作为远古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盛貯器,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带耳、带提梁的陶罐制作。原始青瓷在其创烧之初,也就开始生产印有凹弦纹、云雷纹等花纹的带系青瓷罐。汉代,青瓷罐因烧造技术成熟,加上质地坚固,又有宜人的青绿光泽,便取代陶罐,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首选物品。东汉时,青瓷罐的形制呈显多样化,其中的青釉五孔罐、肯釉布纹四系罐,  相似文献   

9.
王家田遗址是安宁河流域与大石墓群同时期的一处遗址,此次发掘清理灰坑3个,出土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包括大双錾耳深腹罐、双耳罐敞口罐等。石器有石刀、石核、细石片等。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对于单纯的大石墓发掘所获得的材料是极其重要的补充,也为全面地揭示大石墓所在文化的面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清雍正青花山水纹天字罐(图30)天字罐是明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小型盖罐,因罐底有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天字罐为罐类瓷器中一种专有名称,成化斗彩天字罐是此类罐中最著名的品种,其罐底下均写有天字底款,在清档中都写成"成窑天字罐"。在过去编排文件的方式,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原因即是如此。此件藏品为雍正时期的天字罐,器物直口,短颈,圆肩,  相似文献   

11.
阙炎君  蒋远桥 《文博》2007,(5):81-84
有学者认为,从东汉时期东南沿海出土的“五联罐“到三国西晋的堆塑罐都是西域传入的佛教文化的象征物和崇拜物,可称为佛寺罐,而频繁出现的飞鸟被认为是佛祖的象征物鸽子[1].这种观点是我们不能认同的.鸟图腾和鸟崇拜在我国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广泛存在,三国吴越地区的鸟崇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历良渚文化,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存着大量的鸟图腾和鸟崇拜的史迹.……  相似文献   

12.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陶器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薄弱,陶器演变的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晰。根据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7个文化序列的21处遗址点出土陶器数量、高度及组合(种类)可知在新石器—铜石并用时期,罐类数量比例上升,盆、壶、瓮类数量比例和高度(罐除外)下降,组合由复杂演变为简单;青铜时代中晚期的卡约文化时期,罐类数量比例达到最高,盆、壶、瓮类器皿数量比例衰落发展;辛店文化至寺洼文化时期,罐类比例和高度较卡约文化时期下降,盆、壶类数量比例和高度上升,组合由简单演变为复杂。结合研究区周边的气候记录及考古材料,发现气候变化、生产水平、生计方式、社会组织、财富观念及技术革新等是导致甘青地区陶器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四川西昌北山、小花山、黄水塘大石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9月至1986年3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我馆先后在西昌北山、小花山和黄水塘抢救发掘了3座大石墓。清理情况如下。北山大石墓此墓位于西昌北山南麓缓坡地上,南距西昌城约1公里。1985年9月,四川省武警总队三支队在此打井时发现,随后我们进行了清理。此墓曾遭严重扰乱。墓顶盖板石上和墓室周围有不少大理时期的火葬罐;墓室中部有大理时期加砌的一堵高1.7米的石墙,将墓室分为两半,内置火葬罐近10个。墓室狭  相似文献   

14.
四川德阳出土的宋代银器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德阳县孝泉镇清真寺,距县城约四十里,1959年3月22日于该地出土银器一百一十七件,四川省博物馆曾先后派人前往调查,并带回银器三十三件,这批银器出土时,系装在四耳陶罐内,罐上盖一砖,砖上有崇宁通宝少许,而罐的四周有崇宁通宝一百六十余斤。兹将这批银器(现存四川博物馆者)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5.
吕叶红 《收藏家》2005,(9):53-56
早期瓷器的造型继承了商周秦汉时期陶器和青铜器的形式,样子变化不大,品种也不太多,即现在对它们的称谓,也比较简单。如现在称为尊和瓶一类的器物,就是原来液体贮器尊和壶,一般来说矮体肥腹的称为尊,长体瘦腹的称为瓶,与原来形式没有什么变化的也可以仍旧称作尊或者壶。再如现在称为罐和坛的就是原来盛食物用的“瓿”的变形,一般称有盖或无盖的甑形器物为罐或坛(一般罐有盖,  相似文献   

16.
2013—2014年,为配合重庆市合川区白鹿山西片区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市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对猴清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有商周、两晋南北朝、宋代及明清时期的诸多遗存。商周时期的遗迹有基槽、灰坑、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20余件,陶器数量较多,有罐、尖底杯、钵、盆、器盖、器钮等器型,石器有斧、刀、铲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灶等,出土陶器和瓷器10余件,陶器数量较多,器型有钵、盆、灯、壶、网坠等,瓷器有罐、盏、碗等。宋代遗迹有灰坑和灰沟,出土陶器和瓷器20余件,以瓷器为主,器型有碗、碟形灯、盏、擂钵、盘、杯、罐等。明清时期遗迹有墓葬、灰沟、水池等,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器物10件,器型有陶熏炉、瓷碗、瓷盘、瓷罐、铜簪、砚台等。该遗址的发现为构建该区域的文化序列提供了丰富资料,对研究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昌市樟木乡麻柳村发现一个埋藏丰富陶器的坑,内出土有陶杯、壶、豆罐等类型器物若干。这些器物与安宁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大石墓出土器物类似,推测应为“邛都夷”在战国初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在公开发表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材料的基础上,探讨渤海陶器的类型、特点及其传承关系。渤海建国前至渤海建国初期,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主要是重唇筒形罐和敞口鼓腹罐。前者无疑是粟末系的典型器物,后者则是黑水系的典型器物。重唇筒形罐贯穿于渤海建国后的各个时期。横耳罐应承自夫余、高句丽的某种传统制陶作风。渤海建国后,陶器种类繁多,中原色彩的陶器逐渐成为渤海陶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辉映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文化层和遗迹单位,发掘区北部发现良渚文化时期水井和灰坑多个,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陶器主要有双鼻壶、罐、豆、鼎等,以黑皮陶、灰陶、红陶数量为多;石器主要有破土器、砺石、V字形石刀、石镞等。  相似文献   

20.
龙泉窑青瓷的烧造历史悠久,五代时期随着越窑的衰落,龙泉窑得以崭露头角,南宋时期发展到巅峰。元末明初,厚胎薄釉日用器多制作粗糙。泰州出土的这套罐、盘组合,虽然釉薄胎厚,但制作工艺较精致,尤其是底部的粘接方式比较独特,当为工匠的即兴之作,推测罐的用途当为酒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