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历史年代学的形成与发展,强调加强历史年代学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江汉考古》2021,(2):64-66
本文梳理曾国青铜器铭文资料,指出曾国的纪年法始终尊奉周正,春秋晚期出现少量以曾国纪年的历法,战国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偶尔采用大事纪年法。  相似文献   

3.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两河流域出土了大批碑刻和泥板文书 ,同文献一道可以建立一个内在的相对年代体系。亚述地区的《名年官表》等文献是公元前一千纪年代学的主要依据 ,参照现代天文学提供的日蚀数据和文献材料 ,亚述名年官记录的日蚀日为公元前 763年 ;以此为基点 ,亚述历史年代可以直推至公元前 15世纪。天象预兆泥板提供了古巴比伦王朝第 10王的第 1— 8年的金星运行记录 ,参照现代天文学提供的金星运行史表 ,年代学者提出了“高年代体系” ,“中年代体系” ,“低年代体系” ,对其分析、推演表明中年代体系与历史文献提供的相对数值最为接近 ;古巴比伦王朝的公元年序得以建立。公元前三千纪上半时期定义为“早王朝” ,并分为三期。  相似文献   

4.
考古学家在进行研究时,首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确定研究对象的年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断代有误,避免出现祖孙颠倒的现象。一旦断代出现错误,历史的面貌就不能正确恢复,还会对读者起到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年代学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所有存在总合,“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的存在是和离开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研究认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首先要清楚其时间和空间。年代学就是研究、考证、推算、测定历史事物、现象产生、存在、消亡时间方法的一门科学。在此“年代”和“时间”是同义概念。中国历史年代学是专门考  相似文献   

6.
历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结晶,它在天文与数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推算年、月、日的时间系统,对于历史纪年、农事活动乃至年龄计算,都有密切关系。中国历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既不同于以《儒略历》为代表的“太阳历”,也不同于以《回历》为代表的“太阳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这种历法起源很早,夏、商、周三代即有所谓“三正”,汉代的《太初历》已确立了中国历法的基本体系,南北朝时期的《大明历》又有进一步发展。在此之后,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魏峰群 《旅游科学》2006,20(2):30-34
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成为闻名遐尔的旅游热点城市.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建设行为,从而导致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因此,必须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珍贵的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城市的旅游功能。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空间模式选择及管理体制建设等内容的阐述,对构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1.历史年代学,或其一般的称呼:年代学,它的确切定义是什么?1980年版《新编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年代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一种时间尺度,一种编次年代顺序的方法。”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的定义是:“以规则的间隔或时期来测定或计算时间,并确定事件的本来年代之科学。”《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的定义则为:“研究测定历史年代的原理和方法,考索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等的年代的学科,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之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岂之 《史学集刊》2001,42(3):5-10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历史学家从两个方面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一方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去研究.了解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人文成果,加深对环境伦理和自然哲学的认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就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杜会生产关系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在加强环境伦理的研究中,我们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现实相结合,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台,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郝际陶  陈锡文 《世界历史》2007,1(1):106-112
古代希腊历法的制定紧扣农时。迈锡尼时代的希腊可能就有了阴历;希腊人在世界上首先基于科学知识按阳历规则置闰月。古希腊人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希腊人的统一国家,因而没有共同的纪元。地方性的纪年让古今历史学家在探究各地区相互关联的事件时,把奥林匹克纪年当成了希腊定年的一个重要标杆。要把古代雅典的日期与公历对应,往往不得不面对来自节日历、议会历和月相的误差。  相似文献   

11.
河南淅川徐家岭墓葬区出土一件春秋晚期小口鼎,肩部有两周阴刻篆书铭文,文中使用太岁、岁星混合纪年法,这是目前太岁、岁星纪年最早的出土资料.  相似文献   

12.
眉县出土的27件窖藏有铭铜器中,逨盘、逨鼎尤为重要。逨盘铭文清楚地指出,逨的父亲供奉厉王,而逨受时王册封,任职虞林。逨鼎铭文记述逨任职虞林,因治理林泽及伐戎有功而被擢升。可知先盘后鼎之顺序。学者结合器形纹饰确认逨盘、逨鼎是宣王器。两组纪时逨鼎铭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史或”这个人名,此史官见于寰盘。可知寰盘与逨盘、逨鼎都属宣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西周晚期推步历法的基本情况及月相纪日的用法和作用,考察了《史记》的宣王纪年和厉王、宣王的纪年铜器。  相似文献   

13.
吴敬 《南方文物》2010,(4):138-142
本文归纳了目前对宋代墓葬断代研究的主要方法,总结了纪年断代法、横向对比法以及参考铜钱断代法的利弊所在。提出研究者在对宋代墓葬进行断代时要在材料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对比各类材料,这样才能对墓葬的年代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张曙光 《文史月刊》2012,(Z3):149-149
<正>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迷案,这一切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历史画面,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千百年来世界人民的智慧。然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对历史学习兴趣不大,把它当做无关紧要的"副科".特别是历史人名、地名、历史大事纪年等,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感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为现在历史教师的一个难题了。为此,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学习环  相似文献   

15.
栗晓敏 《神州》2012,(14):177-177
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更能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的学好这一门课程,这一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历史教师的身上。但现在农村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农村中学现在没有一位专职历史课教师和专门历史课教师(专职历史课教师指历史专业毕业的专门教历史一科的历史教师),现在的历史课教师都是由语文教师或英语教师兼任。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跻身中国的前列。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声威震动殊俗,局促在贵州的夜郎王还不知道自己与汉朝皇帝谁大谁小;三国鼎立之际,成都平原已是天府之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仍称贵州为“不毛”;唐代的长安是万国宾客,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里依旧说“播州非人所居也”。直到今天,贵州还有不少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话说到这儿,总会有人理直气壮地说贵州地处偏远,向来不被中央王朝所重视,山高水深、土地贫瘠,限制了贵州的发展。如果我们从历史上考察,除了发现过去的事实未必尽然以外,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启示。历史…  相似文献   

17.
河南淅川徐家岭M11出土的"()夫人(女囂)鼎",为春秋时期定公三年即公元前507年所铸铜器.器上所铸刻的铭文使用了太岁与岁星纪年,为春秋战国之际历法用太岁、岁星纪年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焕军 《神州》2012,(19):1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是历史的自然属性。当然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历史学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门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它更是一门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赵丽 《神州》2012,(7):181-181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除了具有传授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传统职能外,在素质教育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是每位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受,谈一谈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随葬玉器的分析,对反山、瑶山墓地的墓葬作出了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瑶山墓地的起始和结束年代比反山墓地要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