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是古今常用字。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阶级对抗,需要国家机器作调节时,民是社会上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群众。我国古代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也认识到民在国家中地位的重要。如《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甚至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样说来,民的社会地位不是应该很高贵吗?其实大谬不然。我们只要考察一下民字字源,就知道它是起源于对被征服种族被压迫被奴役带有蔑视性的一种贱称。梁启超说:“民的本义为奴虏”①是最接近科学解释的。  相似文献   

2.
和谐与大同     
听到“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国策郑重提出,我感到一种久旱而见云霓的喜慰。小时候老师教给一首歌,几十年中时不时泛上心头,哼唱一下,辄觉神往,只苦于记忆不全。因歌词是文言文,幼时觉得艰深拗口,不如别的歌顺当好记,因此没有学牢固。最近,特别想起它,终于从专攻音乐、资料丰富的冰杰先生处找到了原词全文。此词出自古籍《礼记·礼运篇》,其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的文献。《诗经·大雅·民劳》说:“民亦劳止,汽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说的”中国”,是指京师(京都或首都)。《尚书·伴材》说:“是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这里说的“中国”有广泛的意思,泛指凡是天子(皇帝)统治的地区,都称为“中国”。在古代,“中”是指中土、中州。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治邑,以它为天下中心,称为“中土”。所以,古代“中国”一词是指中原地区或汉族建立的王朝。古时中原地区的人,自认为是居住在衣冠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后来人们把“华”…  相似文献   

4.
重评苏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苏秦的看法,向来褒贬不一,尤其对他为燕昭王反间,更是颇多微祠。以荀子的批评最具代表性:“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用态臣者亡:……齐之苏秦,楚之州侯,秦之张仪,是为态臣者也。”(《荀子·臣道》)。《吕氏春秋·知度》、《说苑·尊贤》则把苏秦同桀之羊辛、纣之恶来、宋之唐鞅、秦之赵高并列。当然这都是站在齐国的立场对苏秦评论的。也有站在燕国角度称赞苏秦的,如山东银雀山竹简《孙子·用间》中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说苑·  相似文献   

5.
小康出自秦汉典籍《礼记》 ,和大同并列。该书“礼运篇”假托孔子答问 ,评述大同小康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所谓大同 ,就是天下为公 ,没有私产 ,没有剥削 ,人人劳动 ,皆有所养。在大同社会 ,盗贼不作 ,战争不起 ,秩序井然 ,其乐融融。后来社会发生变化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导致祸乱丛生。为维护社会秩序 ,禹、汤、文、武、周公等圣王倡导礼治。“以著其义 ,以考其信 ,著有过 ,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 ,在执者去 ,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大同小康 ,一公一私 ,前后相继 ,截然对立 ,成为后世审视现实 ,向往美好的根据所在。小…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去古未远。春秋末年,站在卫国都城上,还可以看见城外的戎州(《左传·哀公十七年》)。直到战国之末,中原之外的周边地区,还在原始社会中漫步。这为诸子百家谈古论今提供了参验的对象,使他们对上古社会能够作出较为正确的推测。例如墨子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子·辞过》)。今天的考古学研究证明,人类早期确曾经历过穴居时代。《庄子·盗跖篇》描述的有巢氏之民、知生之民时期,物质财富极度匮乏,婚姻家庭上“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大概与原始先民的实际生活状况相去不会太远。《礼记·礼运》所说的上古大同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但物质生活艰难困苦,  相似文献   

7.
杨巨中 《文博》2002,(3):46-47
现在流行的各类辞书对“黎民”这一历史性辞语均有解释 ,如《辞海》解释为 :“即众民。《诗·大雅·云汉》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 :‘黎 ,众也’ ;一说因黑发得名。《孟子·梁惠王上》 :‘黎民不饥不寒’。朱熹注 :‘黎 ,黑也。黎民 ,黑发之人 ,犹秦言黔首也。’《书·尧典》 :‘黎民于变时雍。’蔡沈集传 :‘黎 ,黑也。民首皆黑 ,故曰黎民。’一说原指九黎之民。杨筠如《尚书·檄诂》 :‘黎民当即九黎之民。《国语·楚语》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法 ,尧复育重黎之后 ,使复典之’即黎民于变之事 ,嗣后及沿用为齐民之谊。’”《辞源》…  相似文献   

8.
一、历史研究离不开古籍自从有了对于历史的研究和撰述,就不能不重视古籍。孔子在讲到杞国和宋国的历史时,曾感概于“文献不足”(《论语·八佾》)。他说的“文献”,自然包含着古籍。司马迁撰《史记》,条件比孔夫子时好多了,那时“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遗文古事”,无疑也包含着许多古籍。可见,从前人的经验来看,历史研究是离不开古籍的。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历史研究不应仅仅是人类社会表象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关于“郑声淫”古今各家之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声问题是诗乐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问题,也是一个被封建诗教搞得比较混乱的问题。对于什么是郑声、郑声的性质和特点以及郑声与郑诗的关系,历代学者颇有争论,至今认识也未完全统一。郑声问题是孔子首先提出的。《论语·卫灵公》,“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又《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十分明显,孔子所谓的“郑声”、“郑声淫”等都是就音乐而言,而不是指郑诗。从春秋时代直到西汉人们一直这样理到,从无任何异义,因而也从无任何争论,这可以从《国语·晋语》、《礼记·乐记》和《史记·  相似文献   

10.
释“大同”     
《礼运》《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说明天下一体,人所共有,非一人、一族、一党、一国所得而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即“内部要民主,对外要和平”。“夫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这就超越了家庭、家族。“使少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其重点在壮有所用,有所作为,才能做到少有所长,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说要由社会来解决问题,那就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既称  相似文献   

11.
大同思想是我国文化最珍贵的遗产。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继承了这份遗产,并将它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内容非常丰富。一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前,就曾宣称,“余之主张为‘大同主义’”。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有一个很长的形成过程,到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终于“发现”和勾画出远古最美妙的理想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相似文献   

12.
辞令     
《礼记·经解》:“属辞此事,《春秋》教也。”春秋时士大夫重辞令,孔子也重辞令,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极重视《春秋》在表述上对文辞的斟酌。司马迁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这反映出孔子对历史撰述在文辞要求上的严肃态度。《左传》作者概括了《春秋》在这方面的成就,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后来《左传》、《史记》都继承、发展了《春秋》的成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释■     
《甲骨文编》卷十二有■(铁二·二)、■(前七·四·一)、■(粹三七六)、■(邺三下·四三·四)等字。孙诒让释作系(■),他说:“《说文·系部》系,籀文作琢,从爪,此即■之省。”罗振玉从孙说,亦云:“《说文解字》系■也。从系声。籀文作■,卜辞作手持丝形,与许书籀文合。”王国维先从孙说,后又谓《说文》■之古文。丁山从王说,他在释商代《小  相似文献   

14.
床从古至今,床是极为常见的用具。“床”这个字,也很早就出现在古籍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诗经·干斯》);“或息偃在床”(《诗经·北山》)。《孟子》中,亦记载舜坐在床边弹琴的故事。但是,古床和后来的床,在用途上是有区别的。古床,称之为可坐可卧之具,“床之制略同于几而庳(低)于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释器》说:“几长五尺,高尺二寸,广二尺,马融以为长三尺。”《陔余丛考》说得更明白:“至东汉末始斫木为坐具,其名乃谓之床,又谓之榻。”古床一般都比较矮小,床上可搁小几,用以读书写字,也可用餐。…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现行一切《论语》版本,都一无例外地断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许多批孔者便以此为孔子视“民”为群氓之依据,对孔子作无数“严肃”、“认真”的批判。且不言以一语概一人之为是否有妥,但论是种断读是否唯一正确。对是种断读,前人曾有疑之者。清代刘宝楠疑  相似文献   

16.
<正> 易水左右是天鼋族高辛氏子唐尧故地。唐尧是黄帝曾孙帝(?)高辛氏子,史家因并称帝(?)、帝尧所处时代为“诰、尧之时”。”《大戴礼记·五帝法》记孔子说:帝(?)为玄嚣之孙,(虫乔)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是“高辛氏之子也,曰放勋”,与《尚书·尧典》:“帝尧曰放勋”相合。《史记·五帝本记》:“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可证帝尧是黄帝天鼋氏族商高辛氏之后,本姓姬氏,《帝王世纪:帝俈高辛,姬姓也”可证。帝尧既为高辛氏子亦当为姬姓。《路史·后纪》:“帝尧陶唐氏·姬姓。”注:“尧姓姬,缶于帝(?)”。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以“尧母(广尤)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亻入)家,年二十无夫…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隶释·帝尧碑》、《咸阳灵台碑》等都有此说,皇甫谧因说:“尧姓伊祁氏”,“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亻入)之家,故以所居为姓也”。  相似文献   

17.
亭,特指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是供行人停留休息之所。《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从丁声。”①《释名·释宫室》:“亭,停也。人所停集也。”②《风俗通义·佚文六》:“谨按,《春秋》《国语》有寓望,谓今亭也,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  相似文献   

18.
释“咎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穷达以时”篇内容弥足珍贵。①此篇是战国时期的书籍,“其内容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所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时答子路的一段话类似,与后二书所载尤为相近。”②这里我们仅就此篇中的一个人名略加探讨。为了便于讨论现将此篇简二至简四的有关内容释写如下:③舜耕④于历山,陶拍于河,立而为天子,遇尧也。繇衣胎盖帽蒙巾,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繇”二字原书隶作“邵繇”,并在注释工中说:“简文‘邵繇’之名不见于各书,所记为传说之事。”⑤今按…  相似文献   

19.
“四介既简”,此句出自 《石鼓文·田丰》.王昶《金石萃编》释文、潘迪《石鼓文音训》并误释此句为“吾众既简”.潘氏解“简”为“选也”.“四介”二字,郭沫若说:“二字颇漶漫,然谛审可辨,《诗·清人》‘驷介旁旁’.”郭说甚是.按古文献“四”、“驷”相通.《诗·小雅·四牡》:“四牧騑騑”.《仪礼·既夕礼》:“玄纁束马两”,贾公彦《疏》引《诗》作“驷牡騑騑”.《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地有白马四”,《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作《左氏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有白马驷”.《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公羊传·隐公元年》:“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徐彦《疏》引《诗》作“四騵彭彭”.《诗·秦风·驷(?)》:“驷(?)孔阜”,《说文》马部“(?)”字下引《诗》  相似文献   

20.
正孔子认为,上古时期,天下为公,民风淳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及至春秋之世,天下为家,世风日下,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然而郑国子产却与众人不同,仍能保有上古时期的仁爱之心,知礼爱人,宽惠待民,所以孔子称他为"古之遗爱"(《左传·昭公二十年》),并把他作为自己"严事"的楷模。子产(?—公元前522年),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公室贵族,郑穆公之孙,司马子国之子,郑简公、郑定公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